搞地域性歧視 銀行放貸能這樣亂彈琴?

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曾經媒體記者報道,經向銀行和房產中介多方求證發現,“不向福建人提供貸款”似乎已成上海一些銀行“潛規則”。更有甚者,即便已落戶上海,但因身份證號碼頭三位數仍是福建代碼350,就被上海部分銀行工作人員拒絕房貸申請。

據披露,銀行拒絕給福建人貸款的原因可能是幾年前,很多在上海從事鋼貿生意的福建人向上海銀行騙取鉅額貸款,後來無力償還,形成大量壞賬,大都關門跑路了事,讓銀行討債無果,損失慘重。據《上海證券報》2013年9月26日報道稱,據估計,福建寧德信用卡逾期的鋼貿商少說也有數萬人,額度達幾十億元。由此看來,銀行的確受傷不小,形成“一朝被蛇咬”的心裡陰影,也讓人容易理解。但銀行如果因此形成信貸地域性歧視,並暗地實施聯合“封殺”手段,不僅有失銀行經營水準和違背信貸原則,更有行業壟斷信貸資源之嫌。

搞地域性歧視 銀行放貸能這樣亂彈琴?

銀行貸款被騙並蒙受損失,是該值得同情,畢竟信貸是銀行經營獲利的大頭,防範信貸風險是銀行生存發展根基。但在某一個時期因某些地區人貸款形成損失,而就對該地區或從該地區走出來的人都產生貸款歧視,無論如何都違背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理念和信貸運行規則,是不被社會接受的,更會遭到社會民眾廣泛詬病。一方面,即便已有貸款形成損失,銀行應冷靜分析原因,而不是把貸款損失怨氣都灑在某些地區某些人的不守信用上。從福建鋼貿商騙取銀行鉅額貸款而逃避償還責任情況看,應主要受當時鋼貿經營不景氣導致虧損引發資金斷鏈影響,才使貸款人使出關門跑路不誠信之招。話說回來,即便換了幾他省份的人,也會出現相同結果。同時,銀行也應負不可推卸責任,鋼貿商能從銀行輕易騙取鉅額貸款,足以表明銀行沒有嚴格認真審核貸款者資質和堅守信貸風險防範底線,為擴大信貸規模放鬆貸款條件,甚至存在各銀行為爭取鋼貿商貸款相互降低貸款要求嫌疑。上海部分銀行動輒對鋼貿商信用卡額度高達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過度授信,埋下了貸款損失禍根。說句“馬後炮”的話,如果當時放貸銀行都嚴格把關貸款條件、認真研究鋼貿市場行情,對鋼貿企業謹慎貸款,又怎會落得今天貸款損失結局?如果銀行業信貸風險防控措施不嚴密,今後還有可能被其他省貸款者騙貸事件發生。

搞地域性歧視 銀行放貸能這樣亂彈琴?

另一方面,現有商業銀行貸款條件,不外乎要求貸款人提供收入證明、房產及其他表明貸款者具有償還能力的證明。同時,符合國家宏觀產業政策並考察貸款者是否有不良信用記錄;並沒有對貸款對象是哪裡人作出規定。可見,只要貸款者符合上述條件,無論他是哪裡人,向銀行提出貸款申請,都應進入貸款正常審批流程,銀行沒有任何理由拒絕。退一步,即便是原來參與經營的福建鋼貿商現在有貸款需求,只要他想辦法將原來貸款還上,消除徵信系統的不良信用記錄,並符合現有信貸政策要求,銀行依然應對其一視同仁,“網開一面”,滿足其貸款請求。顯然,上海部分銀行對貸款對象區域性加以明裡或暗裡限制,實施信貸歧視和信貸封鎖,顯然與銀行現有信貸政策及國家宏觀產業政策相悖,且製造了人為信貸不公,使某地區社講誠信、需要貸款且符合貸款條件的人求貸無門,無疑加劇了民眾信貸難度。而且,更為嚴重的是,銀行對某一地區民眾形成不講誠信的“呆板”印象,與現實相比,也顯得荒唐可笑。因為人們誠信觀念和水平是與一定階段教育水平及經濟發展狀況相聯繫的,具有很大可塑性;隨著民眾接受教育增多、法治水平提高及社會經濟發展,民眾誠信狀態是可逐步好轉的。

搞地域性歧視 銀行放貸能這樣亂彈琴?

可見,一個地區部分人不誠信不能代表所有人不誠信,過去一個時候誠信狀況差也並不表明現在誠信狀況就差。銀行不能用“有色眼鏡”看待一個地區的民眾,更不能用舊有思想觀念來衡量一個地區誠信狀況。作為銀行尤其是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應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信貸風險管控方式,把主要精力用在貸款嚴格審查上才對。如果仍墨守成規,不僅對自身發展不利,而且與改革開放後,一些地區產生的“某某省人品德有問題”、“本工廠不招某某省人”一樣,是一種非常危險的、不負責任的地域歧視性觀念,與現代商業銀行管理模式格格不入,應堅決摒棄。

銀行之所以能搞信貸地域性歧視,根源還在金融業競爭不充分及銀行業強大經營陣營的優勢話語權,導致民眾融資渠道不暢。消除這種現象,還得進一步加快金融改革步伐,為廣大普通民眾提供更多的、快捷的、低成本的融資渠道,以便倒逼銀行改變信貸地域性歧視。當然,上海部分銀行地域性歧視信貸觀念,也從反面給當前不講誠信的人敲響了警鐘:不講誠信損害的遠不止個人誠信記錄,更是給所在地區所有民眾誠信抹黑;每個人都應樹立良好誠信理念,這是對自己家人、親人及所有家鄉父老鄉親的高度負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