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受訪者/圖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泳均/文、圖

特殊時期,不少經營書店和咖啡店的從業者遭遇困境:線下消費的用戶少了很多。但在上海,也有不少經營者努力扛住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上海松江區九里工坊比鄰空間站的創始人徐明怡正是其中之一。社區1公里就能讀書會友,是怎樣的體驗?記者帶你瞭解一下。

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雛形源於老家鄉村的小賣部

來到松江區九里工坊比鄰空間站,記者發現這裡和想象的很不一樣:前來閱讀的人到店後,找到櫃檯上專屬於自己的茶杯,嫻熟地給自己泡上茶,全程不用付錢。泡完茶後,或是取出一本書架上的書籍閱讀,或是取出包裡的筆記本辦公。

每當有人進門後,彼此都能親切喚出對方的名字。書籍整齊地陳列在書架上,橘色調的桌椅帶來一種溫馨感。屋裡屋外,儼然是快節奏的都市與治癒小屋兩個世界。

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這到底是書店還是茶室或者咖啡店?“我想打造社區和商區一公里範圍內的社區知識社群,讓擁有共同讀書愛好的群體走到一起。”創始人徐明怡告訴記者,她2008年來到上海打拼,在上市公司做培訓工作,事業上算是順風順水,在上海買房成家。

“但我仍然特別想回福建的老家,雖然買了房,但有時仍覺得沒有歸屬感。”徐明怡特別懷念農村裡的生活,有事情喊一嗓子大家都能聽得見。可是生活在大城市,她卻經常連對門鄰居的名字都不知道,時不時會感到孤獨和焦慮。“你知道農村的小賣部嗎?村上的人也大多喜歡聚在那裡,吃點東西聊聊天。”徐明怡說,這是她對比鄰空間站最初的設想。

辭職創立比鄰空間站,這並非是徐明怡個人的鄉野情節,或是衝動之下選擇辭職並致力於讀書的一廂情願,而是大都市裡社區青年共同的需求。拉近彼此的距離,她選擇的“敲門磚”就是與樊登讀書合作。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判斷的正確性,很多讀者最初都是衝著門外這四個字踏進比鄰空間站。

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社區一公里內的第二個“家”

社區讀書空間,這種承載著文化與商業功能以及社會屬性的載體,如何適應上海這樣的快節奏都市生活?

“知識的加油站,情感的家園”,這是會員丁麗對比鄰空間站的形容。丁麗是一名自由創業者,一次路過九里工坊的時候,她發現家門口還有這樣一處可以閱讀、交友和分享的空間,從此成為這裡的常客。在這裡她認識了很多生活在周圍的朋友,大家一起閱讀、分享。丁麗告訴記者,讓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分享,是一位曾患癌症的老師,講述她如何與病魔作鬥爭、如何扛過一次又一次的化療。“當時來聽課的人基本都哭了。”

特殊時期,比鄰空間站的線下分享會受到影響。“2月份的時候,我感到很焦慮,每天和書友探討下一步該如何走,該組織什麼類型的活動。”令徐明怡未曾想到的是,會員們給比鄰空間站出了不少招,希望這個“家”能夠運營得更好。

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受訪者/圖

一位已經搬回寧波生活的會員,還特地給她打了半個多小時的電話,反覆叮囑說:“徐姐,千萬不要把我給忘了,讓我掉隊了。”有位碩士學歷的書友連夜幫忙起草微信公眾號裡的“線上達人”欄目框架,會員們也會一起給線上課程內容出謀劃策。還有一位讀者英語非常棒,就指導起大家如何快速提升小孩的英語成績,而喜歡茶道的丁麗也會分享一些茶藝技巧,這些點滴細節都讓徐明怡感到心裡暖暖的。

“比鄰空間站相比於書店和同類讀書室最大的優勢,她更像是個大家庭,書友們會幫忙一起想招度過難關。”徐明怡告訴記者,她有時候忙,也會把兒子帶到這兒來,讓他看看書。每當週末不少書友也會帶著孩子,來這裡參加線下的知識分享會。

打造1公里知識社群,她為書友提供了第二個“家”

受訪者/圖

線上書友已破萬

記者:去年6月成立至今,比鄰空間站目前書友有多少?

徐明怡:比鄰空間站書友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5歲-45歲,線上書友已經有上萬人,線下實體店會員有800位左右。

記者:比鄰空間站的盈利模式有哪些?

徐明怡:比鄰空間站採用會員制,年度會員收費899元。每位會員擁有收到價值365元的樊登讀書卡,帶朋友來店喝茶也不用付錢。每週還有3-5場的線下分享會,包括心靈情感、親子家庭、職場管理、創業、教育學習、人文社科等,會員都可以免費參加。除了會員年費外,主要的盈利方式包括線上銷售讀書卡、免費分享會後的付費課程以及來比鄰空間站上課的講師也需要支付“場地費”。

記者:未來比鄰空間站線上分享有哪些打算?

徐明怡:比鄰空間站正在對外公開徵集比鄰“知識達人”,希望邀請在各自細分領域有見解的人,通過分享讓社群成員快速精確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為社區鄰里提供專業且實用的生活全科平臺。

青年報·青春上海見習記者 陳泳均/文、圖

編輯:陸天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