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景區小故事(十二)——樂山崖墓博物館

樂山崖墓博物館.mp310:14

來自樂山大佛景區

朋友們,大家好:

這一期將為大家介紹的是樂山大佛景區另一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樂山崖墓博物館。

樂山大佛景區小故事(十二)——樂山崖墓博物館

崖墓是兩漢時期廣泛流行於四川地區的一種鑿山為穴的墓葬形式。兩漢時期的樂山,內河航運暢通,又產井鹽和鐵礦,是四川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為“視死如生”、開鑿崖墓的厚葬之風奠定了物質基礎。因此,樂山的崖墓分佈密集、數量多、規模大,出土文物精美,畫像石刻內涵豐富,僅樂山市中區就有一萬多座。而位於景區凌雲山和烏尤山之間的麻浩崖墓群又是其中最具特色的典型代表,共分佈有532座崖墓,密如蜂房,錯落有致。1984年,國家在麻浩崖墓遺址上建成了國內第一批崖墓遺址類專業博物館--樂山崖墓博物館(又稱麻浩崖墓博物館)。由於麻浩崖墓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1988年被國務院核定公佈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峨眉山—樂山大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樂山大佛景區小故事(十二)——樂山崖墓博物館

享堂左側壁上刻的是“荊軻刺秦圖”:整個畫面長358釐米,寬60釐米,共四橫幅,刻在由柱枋隔成的牆面上,表現了秦王在秦宮接見荊軻、秦舞陽,在“圖窮匕見”後,整個秦宮緊張、混亂的場景。畫像中荊軻不顧一切撲向秦王,卻被衛士攔腰抱住,秦王及侍從驚惶奔走,而伏首跪地,獻上樊於期頭顱的秦舞陽則與荊軻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渲染出“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壯氣氛。畫像雕刻簡潔明快,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了人物個性,達到了形神統一的藝術效果,被考古學者譽為中國最早的連環畫之一。

樂山大佛景區小故事(十二)——樂山崖墓博物館

在一號墓中間墓室門楣的正中是佛像圖:這是整個崖墓群裡最重要的雕刻之一,佛像通高37釐米,高浮雕,高肉髻,頭後有圓形背光,身著通肩大衣,右手施無畏印,結跏趺坐,佛教造像特徵完備,是中國最早的石刻佛教造像之一。從考古學的角度證明了早在東漢中晚期,樂山地區已有“佛”信仰的存在,為“西南絲綢之路”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佐證。對研究中國佛教史、佛教藝術、佛教傳入中國的路線與實踐等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樂山崖墓博物館陳列了樂山出土的200餘件(套)漢代文物,有陶器、畫像石棺、石器和鐵器等類。其中陶器和畫像石棺最有特色,陶器中翩翩起舞的舞俑,表情豐富的詼諧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庖廚傭、服飾俑折射出漢代社會的禮儀、民風民俗;踐碓、水田、家禽家畜、勞作俑、農夫傭等正是樂山漢代農業、養殖業發達的實物見證。

畫像石棺中既有神話傳說故事人物西王母、人類始祖伏羲與女媧,又有龍虎祥瑞,也有表現墓主人身份的重簷子母闕和宴飲出行時的煊赫場面,它們給人以凝重和諧的藝術美感,結構嚴謹,技法簡潔,是中國古代雕刻藝術中難得的精品。

作者:李楠,朗讀:王碩,攝影:劉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