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和泰山裡隱藏的中國基因

濟南和泰山裡隱藏的中國基因

泰山頂

濟南包涵了中國許多城市的特性。

它和老北京有點像,老城區也有彎彎曲曲的衚衕、四合院,房簷上翹起尖尖的角,房子下邊是小凳和葡萄架。濟南的城市整佈局沒有北京城規整,卻更多一份人情味。

濟南又稱“泉城”,老舍筆下的趵突泉叫這裡被全中國所知。殊不知除了趵突泉外,濟南老城裡過去都是這樣的泉眼,道兩邊窄窄的一條溝渠,流過潺潺泉水,像極了西南的高原小城麗江。

因為大明湖,濟南還有點像杭州。過去我總覺得夏雨荷應該是江南人,在乾隆多次下江南里遇見,兩人卿卿我我你儂我儂,最後有了紫薇。可惜紫薇不給面,偏說她媽在大明湖畔,想象一下《還珠格格》裡,來自山東的雨荷說著一口濟南話對乾隆撒嬌,畫面頓時有喜感。

可以肯定的是,不論濟南像哪,它一定是濟南,沒有抄襲、借鑑,不偏不倚的落在中國9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綿延了千年。

千年之下的北國號稱美食的荒漠,這麼講,濟南其實不大高興的。作為魯菜發源地,曾經屹立八大菜系之首,儘管近年來在江湖上沒落了,但它仍憑藉“宮廷貴族”的身份傲視群雄。

山東人介紹自己的菜單,能一口氣說出一串名字,諸如:“一品豆腐、蔥燒海參、三絲魚翅、白扒四寶、糖醋黃河鯉魚、九轉大腸、油爆雙脆、油燜大蝦、醋椒魚、糟熘魚片、溫熗鱖魚片、芫爆魷魚卷、清湯銀耳、木樨肉(木須肉)。”

有沒有覺著很熟悉?對,慈禧太后過去的菜單就是這樣的,任憑川菜花哨、粵菜貴氣,魯菜即便沒落了也驕傲的留在中華美食菜譜裡。

貴族沒落了,山東如今最有名的吃食是煎餅卷大蔥,是過去睏乏年代裡的老百姓的心頭好。真正到了濟南,吃煎餅卷大蔥的人已經少之又少。爬泰山的時候,沿路上有一些,小販揣準了爬山的都是遊客,有獵奇心,買的人一個接一個。

夜爬了一回泰山,半夜12點到中天門,那裡竟然像夜市一般熱鬧。煎餅卷大蔥的攤位從山下襬到了山頂,不少遊客上前去買,價格也不貴,十塊。當時心裡有點蠢蠢欲動,但想著第二天到山頂的時候沒法漱口,同行的人與我說話就遭了秧,買煎餅的想法就此打消了。

沒吃上,心理其實是遺憾的,特產超市的煎餅在湖南曾經吃過,脆脆的殼兒,裡面夾著花生等若干玩意兒,一口下去,嘎吱一響,渣掉了一身。味道一般,當零食吃還好,卻也吃不下多少。

濟南早上都吃甜沫兒,配油璇,竟有幾分江南味道。甜沫起源於豫北地區的豆沫,後流傳至濟南,是一種鹹粥。粥做好後主人會問"再添麼兒"?意思是是添加粉絲、蔬菜、豆腐絲之類的輔料,後來人們諧音成"甜沫"。

油璇個頭小,一口一個,麵粉煎炸,有蔥香。味道和南方的蔥油餅相似,蔥油餅更脆,油璇更實,兩個下肚,配一碗甜沫,胃裡塞得滿滿的。北方的麵食在哪兒都實在。

因為老舍,濟南在我的印象裡一直的古樸寧靜的,帶著幾千年厚重的文化,不偏不倚的在那裡。老舍寫過濟南的冬天,濟南的春天,濟南的秋天,還寫過趵突泉,對這位老先生來說,濟南是他的第二故鄉。

倘若沒有好奇去趵突泉,我對濟南的印象還是不錯的,去了,不得不大打折扣。公園裡剩了幾潭死水在那裡,生滿了荇草、苔蘚,水位低落,水質發黃。遊客因盛名前來,皆敗興而歸。

隨著城市發展,人口激增,濟南的地下水位一直在下降,僅剩的幾處活水讓人不得不懷疑,是真的來自地下?顯然,過去“泉城”的影子已經不復存在了。

隔壁的泰安市,泰山倒是風景獨好,水可以取盡,山暫時還不能搬走。倘若中國的建設者們哪天突發奇想要將泰山夷平,建個什麼第一高樓,或者玻璃棧道,地下的漢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是斷不會答應的。盤古也有可能從過去億萬年的歲月裡醒來,大聲呵斥:你們這些愚蠢的人類,到處在石頭上瞎刻字就算了,還想幹什麼?

盤古生氣是有原因的,他好不容易開天闢地、造此神山一回,怎料到,山上凡看得見的石頭都被刻了字。到處是偉人們的遺蹟,遠至千年、百年,近至幾十年前,都有。別人來了就走了,偉人們來了,一定留下點什麼。

政權更迭,山河破碎,無所謂,名在那裡。

悠忽一生,上下千年,用什麼證明你曾經存在?石頭可以。

所以每年新聞裡,那些在故宮的石頭上刻字的遊客,被網友義正言辭討伐的狗血淋頭:怎麼總有這麼缺乏教養的人?

你去一趟泰山便可以找到答案,刻字的傳統,是偉大的老祖宗們傳下來的中國式基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