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漫話桑乾河

「文以載道」漫話桑乾河

文 以 載 道

編者按

“河流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和發祥地”,桑乾河亦是如此。它從誕生以來,就滋潤著廣袤的川原,孕育著萬物的蓬勃生長,開創了史前人類的昌盛與文明。《志載張垣——張家口境內的河流》專題推出後,得到了許多讀者的關注,也挖掘和收集到了更多的深入瞭解張家口河流的文章。今天張垣方誌向大家推薦文章《漫話桑乾河》。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文以載道」漫話桑乾河

“杳杳桑乾水,悠悠滄海流。”

在遙遠的過去,熊耳山下曾是一片煙波浩渺的湖水,今日的陽原縣和蔚縣的大部分都沉浸在湖水之中。這個湖遠伸到山西朔縣(今朔州市),面積達900多平方公里。由於歲月的推移,氣候的變遷,火山爆發,湖水衝噬……,最後石匣山口被切割開來,湖水順勢洶湧東流,——桑乾河誕生了!

幾千年來,桑乾河的源頭和河道幾經變遷,現今的桑乾河源於山西省北部的管涔山,至官廳水庫,流長為364公里。

桑乾河在春秋戰國、秦、西漢時被稱為治水。東漢、三國、北魏、隋代被稱㶟(lěi)水。

相傳古代時,這條河在桑葚成熟時,河水就乾涸了,於是有了桑乾河(桑於川)的名稱。

宋遼金時,因河水攜帶泥沙很多,濁流滾滾,被稱為渾河,又有黃水河的俗稱。其下游因河水呈黑色而叫蘆溝河。

明朝永樂以後,蘆溝河由於洪水暴漲暴落,來去無常,屢次改道,遂稱無定河。

「文以載道」漫話桑乾河

古代的桑乾河兩岸,曾是烽煙瀰漫的戰場。遠古時代,皇帝和蚩尤在桑乾河畔進行過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

東漢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 年)曹操的兒子曹彰率兵出擊代郡(今蔚縣東北)烏丸(古代的民族),一直追殺到桑乾河邊。唐朝天寶三年(公元744 年)王嗣北伐,與奚(古代民族的一個部落)“戰於桑乾河,三敗之,大虜其眾”。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6 年)楊業率領的“楊家將”大兵北征,“連拔雲、應、寰、朔四州,師次桑乾河”。遼代遼聖宗經常到桑乾河畔行獵、觀魚。保大二年(公元1122 年)金兵逼宮後,耶帝遼律延禧率5000餘騎北逃時,倉猝間竟將傳國玉璽遺落到了桑乾河水裡。元明清之際,桑乾河兩岸更是刀光劍影,戰事頻繁。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桑乾河兩岸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前仆後繼,浴血奮戰,建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在我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文以載道」漫話桑乾河

古往今來,吟詠桑乾河的詩文頗多,唐朝的賈島,曾寫下了七絕《桑乾河》;宋朝的蘇東坡,也在桑乾河邊揮毫留下了《渡桑乾》的詩篇。近代作家丁玲、徐遲、田間、張雷,都曾在桑乾河畔生活過多年並寫下了不少詩文。

幾千年來,桑乾河水澆灌著兩岸的土地,牧草豐茂,禾苗滋潤。但有時也頑劣不馴,尤其夏秋之際,山洪暴發,河水瀑漲,不知吞沒了多少村莊和家園,噬去了多少無辜的生命。

歷代封建皇帝,直至北洋軍伐,國民黨反動政府,多次打著“治河”的幌子,搜刮民財。而河害如故,有增無減。1912-1949年,桑乾河大的決堤成災就有七次,受災面積最大的一次,竟達2000多平方公里。

解放後,桑乾河兩岸築起了一道又一道堅固的堤壩,河上架起了一座又一座長橋。

1954年雄偉的官廳水庫大壩以堅實的胸膛截攔住了桑乾河洶湧的激流,形成了一個可以畜水20多億立方米的人工湖。如今,桑乾河水不僅能供水、灌田,還能養魚、發電,桑乾河畔勞動人民幾千年的夙願,只有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得以實現。

作者簡介

本文摘選自《張家口文史》第十一卷,作者:星靜 雲默

「文以載道」漫話桑乾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