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張先是我國北宋時期一位著名詞人,他的作品被後人稱為“能詩及樂府,至老不衰”,大多反映的是士大夫的日常生活與男女之間的愛慕之情,還有的是關於社會生活的。張先的詞和柳永齊名,尤其擅長寫小令,也就是慢詞。他的詞既含蓄又精巧,感情濃郁,意象繁富,對婉約派詩詞影響極大,可以說張先是讓詞從小令逐漸轉向慢詞過程中一位起到關鍵性作用的功臣。

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從藝術上來看,他的詞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那就是他善於用精巧的筆鋒表現出一種隱約朦朧的美。接下來,筆者將會和大家一同來鑑賞他的《菩薩蠻》:

哀箏一弄湘江曲,聲聲寫盡湘波綠。纖指十三絃,細將幽恨傳。

當筵秋水慢,玉柱斜飛雁。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她輕輕地撥響了那音色充滿哀怨的箏,彈奏出一首這樣悽美的曲子,一個個音調隨著一聲聲愁緒,像極了那碧綠色的湘水。彈箏者的纖纖玉指,輕柔地劃過那十三根弦,把她內心無盡 的愁緒都細膩地傳達了出來。宴間坐滿了賓客,她面對著這麼多人,那清澈的目光正在慢慢流動著。箏柱斜放著,就像天空的大雁斜著飛行。當曲調彈到最為悲傷的時候,她像春山般的兩條眉毛,就這樣逐漸低垂了下去。

這首詞描寫的是一位歌女彈箏,似乎作者有所寄託,又或者作者只寫了自己眼中所見之景,耳中所聽到的聲音。開篇一句作者便直接點出了歌女彈奏曲子的格調,首先,她用的樂器是箏,加上箏聲本來就是淒涼柔婉,尤其適合表現那種哀怨的情緒。歌女彈奏的樂曲是什麼曲調呢?正是湘江故事那哀傷的曲調。

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樂曲本來就是需要讓人用耳朵去聆聽,是無法目見的,但詞人卻直接從聽覺轉到了視覺,說“湘波綠”。這種修辭手法被叫做“移覺”,也叫“通感”,就是通過不同的感官所感受到的所有感觸,比如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等全部連接起來。對文字來講,描寫視覺是可以實現的,聽覺想要用文字表達比較困難,所以用是視覺來表達聽覺這樣的寫法比較新穎,吸引讀者。若要從傳統文化角度來看的話,這的確容易叫人心中產生哀怨,於是作者便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

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上闋後面兩句還點出了作者使用通感所要表達的含義,指出了彈箏人的身份是一名女子,正在用箏彈奏自己內心的幽怨。下闕一開篇寫的也是視覺,重點在於從箏曲直接轉到了彈箏的人。她在宴會席間沉靜地彈奏,房間裡賓客還挺多的,但她沒有受到影響。目光清澈,就像“秋水”,說明彈箏女子在演奏樂曲時簡直把自己和音樂融合為一體。

欣賞著眼中所看見的既有澄澈的目光,也有斜著擺放的箏柱,箏和人好像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彷彿那樂聲不是從箏上發出來的,而是從彈箏者的心裡流出來的。正是因為如此,當女子彈奏到樂曲最為悽婉的那個片段的時候,才會緩緩地垂下雙眉,表情和樂曲聲簡直可以說是渾然一體,吐盡了心中的無限哀傷和愁怨。

鑑賞張先的《菩薩蠻》:彈到斷腸時,春山眉黛低

箏聲沉重萬分,彈箏者姿勢嫵媚動人,樂器斜放,顯得十分精緻。作者通過交叉描寫,向我們展現出一副美人彈箏的動人小景。全詞的詞藻清美,情感真摯,風格深沉,讓讀者不得不沉醉其中。尤其是詞的最後一句,彷彿一位佳人傷懷之神態活靈活現地出現在我們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