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本文來源:ArchiWorld世界之旅(archiworld),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當將東歐共產主義與世界其他地區分隔開的圍牆轟然倒塌時,一切都無法重來了——消失的不僅是政治形態,更是一種世界觀,一種觀察事物的方式。

在蘇聯,藝術和建築被用來表達帝國對全球共產主義革命預兆的感知,無論是斯大林主義建築的宏偉風格,還是彰顯工人階級貴族的各種藝術運動,都反映出國家的使命感。

而那些試圖表達不同價值的藝術家,例如詩人約瑟夫·布羅德斯基(Joseph Brodsky),則可能會被監禁,蘇聯勢力範圍內的其他共產主義國家也盛行類似的規範。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的藝術是為了美化國家。攝影師:埃裡克·盧西託

時過境遷,關於藝術與國家榮辱掛鉤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在今天,藝術和設計應榮耀國家的觀點是對個人主義的冒犯。

但是,這個時代的建築,藝術和設計蘊含著不可否認的烏托邦能量,反映出一個自認為具有歷史獨特性的帝國。

2016年在倫敦舉行的名為“死亡空間與廢墟”的攝影展用最直觀的方式體現了那個時候的價值觀,展覽結合了三名攝影師和一位電影製片人的作品,它們記錄了已經倒塌的蘇聯大型建築物。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廢棄的軍事用地。攝影師:埃裡克·盧西託

意大利攝影師埃裡克·盧西託的工作重點是廢棄的陸軍基地的廢墟,他的作品記錄了一個曾經被視為“萬能”的帝國遺骸。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從東德到蒙古,從波蘭到哈薩克斯坦,這些如今腐朽的軍事建築物和構築物隱匿了很長時間,它們曾經共同組成了蘇聯體系的心臟,象徵著曾經強大無比的蘇維埃帝國照亮了人們的前路。

並告訴我們對掌握在蘇維埃集團國家人民手中的軍事力量和影響力的理解,但這樣的做法卻同時反過來,反映了帝國本身的衰敗。”盧西託說。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丹妮拉·特卡琴科在他的“禁區”作品中利用了負面空間

俄羅斯攝影師達尼拉·特卡琴科則專注於那些在地圖上找不到的“禁區”。在這裡,他發現了粗野主義建築的遺址,混凝土建築和雕塑,這些雕塑曾經是技術進步的象徵。

特卡琴科充分利用了負空間,來強調這些已脫離歷史的建築的無處可放性。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Vahram Agasian的“鬼城”記錄了一個廢棄的住房項目

Vahram Agasian拍攝的第三組照片將畫面集中在一個被水淹沒的廢棄建築工地上,這個大規模的住房項目原本是為了安置1988年地震的受害者,但從未完成,阿加西亞將他的這個系列稱為“鬼城”。

蘇聯解體之後,那些建築都去哪了?

阿加西亞希望觀眾將他的照片視為“對經濟崩潰,自然災害和工業災難的無聲提醒”。

展覽還包括俄羅斯電影製片人安東·金茨堡拍攝的有關解構主義建築的電影,解構主義作為一個現代主義運動,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的革命時期蓬勃發展。在後來的幾十年中,它被更正式的保守風格(例如斯大林主義建築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所取代。

在什麼樣的時代就會有什麼樣的建築,一如中國古代將封建王朝的階級制度加在建築之上,並且將其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蘇聯的建築同樣也揹負著時代的使命,它們想要表達的太多,但當國家轟然解體,這些建築的意義就只剩下用破損的身軀做那個荒謬時期的證明,又或許仍然存在只是為了代表那幾十年的失敗。

*作品的早期版本認為所有特色建築物均位於前蘇聯,但有些建築(包括保加利亞的Buzludzha紀念碑)位於東部集團的共產主義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