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 精英化還是大眾化?高校書院制改革何去何從?

圓桌 | 精英化還是大眾化?高校書院制改革何去何從?

南方科技大學在成立之初就實行了書院制。圖為2018年7月13日,南方科技大學2018屆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時任校長陳十一向畢業生授予學位。(IC photo/圖)

相關報道詳見《老清華,新書院:“能不能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最需要的人”》

2021年4月上旬,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龐海芍去了趟河南科技大學,考察新成立的麗正書院。

“我國書院史中的第一書院,便是‘麗正’,建在唐東都洛陽宮內,河南科技大學也在洛陽。”新的麗正書院,名字正是龐海芍提議的。

龐海芍研究書院制改革近二十年。她親歷了北理的書院制改革從“學部”到“書院”的轉變。2017年,由於各方利益衝突,北理的學部改革被迫停滯。次年,與大類招生、專業分流的體制相配合,又重新推行。

南京審計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劉海燕,則是從2013年左右開始研究書院制改革。是年,學校時任黨委書記王家新收到一份校友調研報告。報告稱,大學期間,人文素養與應用能力的缺失對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存在很大制約。次年,南審便推出書院制。

最初兩年,改革實踐問題層出不窮——二元管理的衝突,學生歸屬感降低。劉海燕同時也是南審澤園書院的黨委副書記,為此不斷尋找解決方案。

回溯中國高等教育的書院制改革歷程,最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當數復旦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2005年,兩所高校相繼在國內率先實踐書院制。

有知情者透露,西交大的改革動力源於黨委書記、校長的一次劍橋之旅。他們目睹了國外的書院制培養方案後,次年即2006年,西交大就以當年的本科新生為主體成立了彭康書院。兩年後,更大刀闊斧將17000餘名本科生整體納入八大書院。現任學生處處長周遠參與了書院建設的過程,他認為,“西交大逐步實現了各種類型的書院培養模式和全員書院育人。”

復旦的步子相對緩一些。直到2012年,復旦才在全校本科教育中全面推行住宿書院制。兩年後,復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會春到校任職,對復旦書院有了切身觀察。近年來,他又對國內985高校的書院制改革進行了系統調研。

龐海芍、劉海燕、周遠和李會春,他們有的是任職高校書院制改革的參與者、推動者,也有人是調研者,是改革的觀察者。

就改革制度層面的一些特點,他們已形成共識,如,國內高校的書院制改革,路徑是多元的;側重管理功能的大型書院面臨著更大的“雙院”(即書院和學院)協同張力;導師制推進難,教師激勵和協調機制都有欠缺。

而在書院制改革的具體影響上,他們各執己見。劉海燕覺得,大規模的書院制,容易造成學生身份認同和歸屬感缺失;周遠則認為,這不是個真問題,書院是專業院系之外,學生可以依靠的第二個集體。

就此,南方週末邀請他們共同探討中國高校書院制改革的初衷和實際影響,指出改革實踐中的困境,也試圖找尋書院制改革對中國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路徑。

劉海燕:南京審計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長

龐海芍:北京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研究員

周遠:西安交通大學學生處處長

李會春:復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

來自頂層設計的推動

南方週末:書院制改革是什麼時候開始的?這方面有研究數據嗎?

周遠:2017年是書院制發展的重要節點。這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佈了《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提出:“要探索建立書院制、住宿學院制等有利於師生開展交流研討的學習生活平臺。”

隨後這幾年,教育部多次提到,推進現代大學書院制度的改革。書院製得以迅速發展。

2017年,西交大調研了全國高校書院建設情況,當時總共有三十多所學校實行書院制。2020年,我們又做了一次全國性調查,截至2020年7月31日,有97所高校已經建成或初步成型書院304個。

南方週末:為什麼越來越多高校進行書院制改革和探索?

龐海芍:書院制改革,實際上是一種跟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相關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

我們國家高等教育的專才培養模式要發生變化。上世紀50年代開始,我們學習蘇聯搞專才培養,這個模式在當時是有積極意義的。但到了上世紀80、90年代,我們發現專才培養出現知識面狹窄,綜合素質不夠等問題。所以國內高校開始推行文化素質教育。搞書院制,正是素質教育引發的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舉措之一。

劉海燕:除了考慮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外,實行書院制還受通識教育、大類招生等政策的驅動。比如,大類招生後,很多學生一進學校沒有了專業的概念,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管理模式,高校發現,書院制恰好比較匹配。

另外,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後,大學的規模越來越大,人際關係卻漸漸疏離,尤其是師生關係。很多高校做書院制,是希望能夠通過書院導師的形式,給老師和學生創造一個互動的空間,更好發揮教師的育人作用。

南方週末:改革前,學校進行了什麼樣的前期鋪墊和準備?

劉海燕:

我們南京審計大學在進行改革之前,有一個非常好的先期條件,就是我們現任黨委書記晏維龍,在原淮海工學院(現更名為江蘇海洋大學)工作的時候已經進行了書院制探索。此外,在前期,我們讓學生管理人員進入學生社區,每個宿舍區配備了獨立的餐廳、運動場,這樣在書院劃分上就比較容易。

周遠:建書院,是一個系統工程。從硬件上看,需要構建一個適宜的育人環境,學校在學生社區創建公共空間、功能區域、辦公場所,在學生宿舍原有休息功能之外,配備談心室、讀書廳、自習室、學業輔導室和心理輔導室等等,確保在空間上為育人提供載體。從軟件上看,需要構建一個確保書院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學校要自上而下統一思想,學院書院逐步探索合力育人方式,各方面匯聚資源到學生社區,書院更要開發自己的育人活動、課程,確保在內涵上夯實育人基礎。

“學院是爹,書院是媽,爹媽離婚了”

南方週末:

書院制改革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是怎麼處理學院和書院的關係。在雙院協調管理下,學生的學習生活如何開展?

龐海芍:書院制改革對學生的影響也有個過程。一開始,學生會面臨身份衝突。比如,家人問起來,在什麼學院讀書?學生說,我在某某書院。家人會疑惑,什麼是書院?學院,是社會已然認同的,書院不是。

教師、管理者也會不適應 。但這是改革的陣痛,是體制慣性帶來的不適應。如果堅持度過陣痛期,書院的軟硬件條件都提升了,同專業學院及各部門的機制理順了,學生也會享受書院生活的。

劉海燕:書院的本意應該是形成一個小而親密的社區。但中國大學的書院制改革,普遍規模太大,很多書院達到兩千多人。這種情況,學生在書院裡不太容易形成歸屬感。

尤其在學院創始初期,學生會感覺多頭管理,一邊是學院,一邊是書院,有點混亂。如果雙院協同不好的話,還會影響學生的培養,就曾有高校學生形象地說:“學院是爹,書院是媽,但是我的爹和媽離婚了。”所以,雙院協同是做書院制無法繞開的一個問題。

南方週末:為何大型書院與專業院系之間的張力大?

龐海芍:2017年,北理工“四大學部”改革暫停,主要是受書院和專業院系之間的張力影響。

當時在“四大學部”下的人才培養,要有通專結合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就會產生利益衝突。比如,原本屬於專業院系的學生,隸屬於學部了,專業院系會有一種“自己的孩子被人抱走”的感覺。

這種張力不僅僅是北理工的問題,而是大型書院普遍面臨的問題。學生要保研,要評優,要遵循一定的標準,那對學生的評價誰說了算?其間學生的身份轉換和衝突不可避免。

在一些分段管理型的書院制度中,書院和學院之間還會出現銜接的問題。比如,大學一年級或一二年級在書院管理,三四年級才進入專業學院。不免存在書院和專業院系之間的銜接和配合問題,包括專業課程什麼時間進入,書院如何更好幫助學生了解專業,培養學生對未來專業的認同感等。

劉海燕:在國內,書院組織是嵌入到原有高校組織中的。側重於學生管理的這一類書院,它的組織規模特別大,面臨的頂層設計問題就多,組織協調的成本也高。

一方面,學生是按專業被招收進來,按專業劃分學籍,學校按專業開展教學,各類考核評價按學科專業體系運行,上級教育行政部門也以專業為歸口進行高校管理。另一方面,學生在書院裡採取的是混住模式,學校把學生重新編進不同的書院班,來進行社區管理。

這就相當於有兩套體系,一套以學科專業為中心,另一套以書院社區為中心。一個學校同時有兩套體系運行,總會帶來二元制管理的衝突,就容易在書院和專業學院之間形成較大張力。

我們本來期望的是學院專注於學生的專業教育,書院專注於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通過這兩方面實現全人培養。但在實踐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困難。

南方週末:怎麼緩解這種張力?大型書院如何能“站穩腳跟”?

劉海燕:南審最開始在雙院協同這方面也遇到過問題。比如,一開始實行全員混住,一個書院對接的就是全校所有的二級學院,學生管理起來比較困難。現在我們就採取一個書院對接3-4個二級學院,就比較方便。

現在我們會安排負責兩院銜接的專職人員。雙院明確分工,再建立一些工作平臺和機制保證銜接,學校也有一些相關政策推動,這樣雙院協同才能比較順暢。

龐海芍:要想書院良性發展,要重視加強通識教育、導師制、大類招生和自主選擇專業、自由轉換專業等制度建設。

北理工2018年全面實行書院制,同時展開的體制變化是大類招生和專業分流。這個體制變化非常有效,大類招生意味著一年級不分具體專業,按專業大類進行招生,一年級結束之後大學生再進行專業確認和分流。同時,加強通識課程建設,幫助一年級新生更好地瞭解自己、認識專業。

專業院系如果希望吸引到優秀學子,必須辦好專業,關愛本科生,通過實力和情感吸引學生。這個大類招生的體制變化很重要,是書院得以生存的制度保障。事實上,書院制管理模式也為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自由轉換專業帶來制度便利,他們可以更自由地遊走在專業學院之間,而不是束縛身份在某一專業。

“通識教育不能單靠成立一個書院”

南方週末:那書院制推行後,高校的通識教育有哪些實際改變?

李會春:在方法論上,通識教育不能僅靠正式課程,還要把非正式課程、生活教育納入進來,比如第二課堂,社團活動,人際交往,甚至是校內各種空間的設計。

復旦大學的書院包含多種類型的活動,例如學術講座沙龍、讀書小組、科創項目和比賽、導師制等。此外還充分利用更多公共空間,融入教育元素。這些都豐富了通識教育的空間和機會。

通識教育也覆蓋了學生成長的更多階段。很多高年級的學生,即使通識課程學分修夠了,但因為有書院,他仍然可以接受非正式課程的薰陶,保證通識教育彌散在本科教育的全過程。

龐海芍:高校實行書院制後,有些教育要通過書院來做。比如大類招生,在專業分流前,書院要做專業導論課。課程有加,就得有減。但很多高校在改革之初,只做加法,不做減法,學生苦不堪言。

北理工也有過這個問題,我當時建議,導論課劃為選修課,然後也要有限制,比如,一學期總共12次課,學生可以選擇性去聽4-5次。

通過正式課程實現的通識、基礎教育,一定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不要為了方便管理,搞一刀切。雖說學生二年級確定專業,但要允許有的學生一年級就選定方向,也要理解學生三年級還沒明確。我們要做的是配合著彈性學年學分制,保證學生順利畢業。至於中間的過程,不必追求統一。

南方週末:書院制改革後,高校師生關係有什麼變化?導師制推行情況如何?

劉海燕:書院制改革的核心要素是導師制,但在我國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體制下,導師們更關注科研,其次是教學,最後才是進書院做指導。

很多高校書院的學生體量太大,有些導師進書院也只是做幾場講座。如果導師不能跟學生建立緊密的聯繫,很難起到引導作用。

而且很多書院的導師制,並不會影響整個學校的師資調配。導師們仍然歸屬於專業院系,有自己的學科背景。但做書院後,有些學生反而感覺遠離專業院系。這也與學校對導師的投入和激勵機制有關。

龐海芍:在導師制這方面,高校還缺乏資源調配的機制。像香港中文大學,有學生活動時會通過郵箱系統詢問,有沒有老師願意帶隊,還會附帶著一些條件,比如經費和榮譽。老師們可以自行報名。

我們缺少這樣一種體制。讓老師們進書院,肯定是要有機制運作,去激勵、去協調。實際上,書院沒有那麼多人手來操作這件事。

“共用‘書院’標識,概念和改革路徑多元”

南方週末:我國高校書院制改革的發展路徑有什麼特點?

李會春:國內書院的發展路徑與國外相比,歷史基礎不太一樣。牛津、劍橋等校的歷史肇始於中世紀的住宿制學院,之後不同學院聯合形成聯邦,最終再完善成為現代大學制度。

我們國內高校書院制改革歷史較短,是先有大學後設立書院,書院是內嵌於大學組織的。

其次,國內各高校雖共用“書院”的標識,但概念和改革路徑是多元的。高校根據不同的育人理念,有些偏向通識教育,有些偏向拔尖人才的培養,還有些注重特色教育。

南方週末:國內高校書院制改革的路徑可以分為哪幾種?

李會春:我大概把它們分為四類。

第一,大型住宿式書院,比如復旦和西交大囊括全員的書院制度,書院跟專業學院是並行的。

第二,小型試驗型書院,主要進行拔尖人才的培養,比如北京大學的元培學院。這種書院規模小,學生要經歷一個競爭性的篩選才能進入,書院有相對獨立的培養方案和專業建制。

第三,特色型書院,主要針對某個群體,或者高校要推行某種獨特的教育理念。比如華東師範大學的孟憲承書院,就主要對師範生進行培育。

第四,臨時性的教育管理型書院,也就是新生書院,把本科教育的前期階段拿出來,集中管理,進行通識教育,高年級在管理上回歸專業院系。

劉海燕:從書院的功能定位來講,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人才培養式,重點關注的是書院如何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課程的改革。二是教育管理型書院,專注於學生教育管理、非正式課程、活動等,側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南方週末:路徑選擇受哪些因素影響?

劉海燕:改革路徑不同,還是由於各個學校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

比如,南京大學搞大類招生,招生之後,學生沒有專業的概念,去年就設立了新生書院,配合大類招生後的管理需求。

清華大學去年新建致理、日新、未央、探微和行健五個實體書院,其實是強基計劃推動的。清華是用書院的方式,達到培養拔尖人才的改革目標。

我們南審屬於專業性較強的學校,通識教育這一塊相對較薄弱,我們建書院的初衷,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所以我們做全員式書院。

李會春:不同路徑選擇並無對錯之分,都有其合理性。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改革路徑選擇不僅是基於實踐成本或難度的工具性考量,它代表背後可能存在的改革理念分歧。

南方週末:那各種改革路徑的合理性和代價是什麼?

李會春:比如,大型住宿式書院,好處是所有學生都可以受到通識教育的滋養,但需要消耗很多資源,對資源的依賴會比較高。

小型試驗型書院有一些經過精心設計的學術水準很高的課程,課程安排、結構性好。但它具有一定的精英教育色彩,具有競爭性選拔機制以及種種傾斜性的政策安排。它具有定向性服務目標,由於發展歷史較短,其育人經驗的推廣性尚需要時間檢驗。

新生書院設立的初衷,是為了凸顯通識教育理念的重要性。但代價是,人為地進行階段劃分,強化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之間的邊界,從而使通識教育的“全過程”“全階段”育人理念難以落實。

南方週末:下一步,高校進行書院制改革,要重點關注哪些問題?

李會春:下一步應該特別關注書院在高校中的定位問題。之前調研發現,西交大、南方科技大學在大學章程之中,就有關於書院的介紹。他們把書院做成大學治理結構的一部分,書院有自己法理上的定位。現在大部分大學中的書院定位很模糊,如果給一個明確的定位,相當於是給它制度上的保障,它在大學中的發展會有一個更好的空間。

劉海燕:書院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是個重要問題。南審最開始做書院制時,書院輔導員在一些專業問題處理上能力不夠。比如,學生的心理諮詢,通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近年來組織了很多輔導員專項培訓。

再有,書院制的良性發展,一定需要高等教育研究者、大學書院的改革實踐者和教育主管部門形成互動。公立院校的經費投資有限,所以需要政府有更多的政策支持;理論研究得跟上,把大學書院的功能定位等理論問題理清楚;大學書院的改革實踐者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龐海芍:我們談了很多體制上、宏觀層面的問題,但其實書院制改革成不成功,還要看如何將教育理念細化,細化到什麼程度。

南方週末記者 賀佳雯 南方週末特約撰稿 李福妃 劉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