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的聲音

青銅的聲音

安徽銅陵是中國古銅都,當代銅基地。

欣聞銅陵新開了銅街,趁回家過節,請鄭東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編者注)陪我去看。銅街在北斗星城,這地方原本荒涼。上世紀80年代後期,這裡僅有一個糧食倉庫,周邊荒坡上曾辦過一些銅雕塑廠。所謂雕塑廠,就是手工作坊。記憶中的雕塑廠大多依山就勢,開個場子,挖個窩子,搭個棚子,就開始搞創作和生產了。一個老師加幾個工人,就在到處散放的砂土、石膏等物品中間,鑄造銅像或其他各色工藝品。這些雕塑廠似乎總在移動中,大多隨著城市的改造,不停地搬遷。

青銅的聲音

我從小在礦上長大,踩過廢渣石,去過選礦廠,也曾去瞅過冶煉。但在這裡,看他們用極其原始的方法,用木頭、柴草,至多再弄一些焦炭燒火,就來加溫化銅,然後澆鑄出一個個人物或動物雕塑來,總覺得神秘與神奇。

我們順著街道,一家一家店鋪看。這些店鋪,大多是本地的銅工藝品廠設立的展示窗口,外地企業為數不多。各店鋪陳列的銅工藝品,也大多是傳統工藝品,如佛像、器皿等。它們在戶外陽光與室內燈光的映射下,閃爍著銅金屬特有的高貴色澤與光芒。

銅陵以銅立市。經過長期、高強度的開採冶煉,到上世紀80年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積累了巨大矛盾和困難,不得不開始進行艱難的產業和城市轉型。類似於發現敦煌文書和甲骨文對於中華文明的意義一樣,銅陵地區相繼發現金牛洞、四喜銅娃和金螃蟹等一批古遺存和物件,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對於銅的想象,堅定了銅陵人立足銅、發展銅的信心。從此,銅陵開始挖掘銅文化,召開國際銅文化學術交流會議,舉辦國際青銅文化博覽會,樹立各式各樣的銅標識標誌,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探索,最終形成了地方經濟和社會持續發展的一個戰略突破口。

青銅的聲音

金牛洞遺址被發現時,市政府破天荒向全國徵集城市雕塑,結果徵集來一批品質非常高的作品,如《青銅壁》《起舞》等,至今仍屹立在銅陵市的各個地方。它們經過多年的風吹雨打,多染上了綠色銅鏽,更增添了古樸、厚重、典雅的韻味。但遺憾的是,徵集使用的作品作者基本上都是外地人,沒有本地作者的作品入選,甚至連送評的本地作品也少之又少,乏善可陳。

也許受到這次徵集活動的啟示或刺激,本地一些藝術家開始著手進行銅雕塑和銅工藝品的創作、製作。那是銅陵銅雕塑的肇始,甚至也可以說是銅陵銅加工工業的肇始。大潮之中,我還寫過一篇調研報告,並依據報告去籌建安徽銅商品市場,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鼓勵。當時想弄些銅商品來擺攤設點,甭說銅杆、銅棒、銅板、銅線等生產性資料,就是銅佛像、銅紐扣、銅火鍋之類的生活性用品,本市都沒有生產,也不知到哪裡去搞。所以市場開張剪綵,表面看很熱鬧,其實是個空殼。

青銅的聲音

鄭東平是新九鼎銅文化產業有限公司的老總,是本土成長的工藝美術大師。他瘦削清秀,留著長髮,穿著傳統的對襟褂子,說話細聲細語的,好像生怕觸碰到什麼,或驚擾到別人。他專業地介紹著各家店鋪的特點與產品特色,以及一些作品的構思與來龍去脈。並邀請我去他的工廠參觀。

新九鼎公司的工廠坐落在市經濟開發區裡,看上去頗具規模。進門便是產品陳列室。陳列著他在這一行浸潤數十年收集的一些藏品,特別是他自己的一些作品。像所有藝術家一樣,他很鍾情、中意自己的作品。一個一個,如數家珍。復仿製的“陳璋壺”,集先秦金屬工藝之大成。全器重5590克,造型有7個部分:壺身、銅龍網絡、箍帶、立獸、輔首、銜環、圈足。19個構件重金絡壺,文飾華麗,內外鏤空,反覆纏繞。其錯金銀等多種合金的運用,與鑲嵌、鑄接、紋刻工藝的完美把握,是他創作生涯的一個突破。“東瓶西鏡”,取材於一般徽州人家擺件。卻綜合運用了中原文化的龍紋與楚文化的鳳首,加上山水紋飾,更顯典雅。“文房八寶”,是創意產品,以具有代表性的青銅紋飾圖案為創意設計元素,如夔龍紋,尊,觥,盤,饕餮,對銅工藝作品進行了實用價值的探索。

他特別指著一個小方鼎說,這是2008年奧運會的國禮,是奧運會組委會訂製,是贈予參會的國家元首的禮品。不過,他最得意的,是送給北京奧運會的禮物,現放在北京市中軸線北側,距“鳥巢”不到一公里的大型青銅雕塑《春秋鑑》,用青銅與生俱來的古老與神秘,較為完美地體現當代的激情、崇高與輝煌。

銅雕塑多體量巨大,需放在室外廣闊空間,沒法放在陳列室裡。鄭東平還給我看了他製作的銅花,是用銅的堅硬解讀花的柔弱。他把銅表面處理成彩色,鮮豔花朵看上去搖搖顫顫,觸摸著像嬰兒皮膚一樣的柔軟細膩。想象那種能夠經歷歲月和風雨卻“永不會凋謝”花朵的感覺是非常奇妙的。

製作車間緊挨著陳列室,很方便參觀與考察。廠房闊大,流水作業,佈局合理,技術先進,設備齊全,完全沒有手工作坊的原始味道,但也沒有我想象中的藝術創作情調。

車間裡正在開工。彌散著淡淡的石膏、泥膠味和銅澆鑄時產生的煙味。藝術大師與普通工人都著藍色工裝,在各自的工作臺上埋頭作業。有中央美院的老師正在做大型紀念雕塑《海魂》,是中國軍事博物館的定製作品。他們看上去年紀都很大,抬頭和我們說話,滿臉的謙和,那是一種專注中暫時分神的表情。細問都是國家級的大師,但看去都沒有藝術家的飄灑。雕塑藝術家的風彩,原來都來自一錘一鑿,拒絕一切的投機取巧和造作。

青銅的聲音

銅,作為一種金屬材料,既是文明的載體,也是文明的本身,歷史上有所謂“青銅文明”一詞。“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代用作禮儀用具和武器的多是銅,以後用來製作日常用具,雖然其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等均發生巨大甚至轉折性的變化,但都沒有影響其天然的金貴身份。

作為雕塑材料,銅可軟可硬,再生能力強,適宜翻制模具、製作鑄型、熔鍊澆注、清理、修整、組裝、著色等造型創作。其金屬的內在品質,又使之區別於土、筆和紙,區別於不鏽鋼、玻璃、混凝土、木頭、塑料等,足以保證雕塑傳世久遠。

因工作關係,我經常在世界各地行走。我觀察在現代城市,不論風尚怎麼多變,銅都是城市雕塑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每當有人問及銅陵和銅,我都建議他們去銅陵看看城市雕塑,徜徉在城市高樓、道路、花園中,所遇到的每一尊塑像都是無言而有形的證明,都彰顯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城市生命的更新成長。

離開整齊、濃蔭匝地的開發區,我們又轉到銅陵市政府前的廣場,看大型城市銅雕《銅韻》和《鳳鳴》。《銅韻》呈球體狀,展示了銅的發展歷史進程,用紫銅製作。《鳳鳴》則是鳳凰的大寫意,造型更具現代意趣,通體用黃銅製作,金燦明亮,這使它無論朝霞滿天,還是陰雨如晦,總顯得那麼莊重、富足、優雅、精緻,儀態萬千。他把鳳凰的長尾處理為飛動的五線譜,音符則設計成一個個的銅鈴。天風掃過,“叮叮”的聲音清澈透明,高躍飄逸。

距離此地不遠的江南文化園“銅官樂府”中,還有一組青銅編鐘,演奏起來,鐘磬樂懸,金聲玉振,攜帶巨大的轟鳴聲,沉鬱厚重,鼓盪著來自久遠的高度自信。在城市廣大空間裡看雕塑,與在室內看的感覺完全不一樣。但銅金屬的內在張力都能通過鑄造得到很好的詮釋:傳統與現代,內斂與開放,輕盈與厚重,堅硬與柔軟,鶯歌燕舞與金戈鐵馬……

據說,銅陵已辦過兩屆世界銅雕展,並將獲獎作品永久展陳在翠湖公園裡。希望有關方面繼續辦下去,為中國古銅都增彩,為現代銅基地加持,實際上也是為銅陵樹永久的紀念碑。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圖文:萬以學

編輯:蘆猛

責任編輯:姜蕾 齊徵

青銅的聲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