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趣談:七月七日談七夕

文化趣談:七月七日談七夕

牛郎和織女的愛情故事,是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分別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與該傳說相關的節日是七夕節,而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傳頌幾千年,經久不衰,已經沉澱為一種獨特的文化。

文化趣談:七月七日談七夕

最早的時候是觀察天象,看到銀河兩邊有兩顆很亮的星星,於是人們就通過自己的想象,取名為牛郎織女星,在河的兩邊。起初就像我們講童話故事一樣,給孩子們編一個故事讓他們認識天象,後來經過社會的不斷髮展,加上文人墨客的染指,慢慢演變成諸多故事。民間也有流傳的故事。有了這些神話傳說的故事為依託,由此七夕節的習俗逐漸被大家所熟知。從天象變成有血有肉的、帶著悲情的愛情傳說。

文化趣談:七月七日談七夕

《詩經·小雅·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的文字記載。漢代班固的《西都賦》中有“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牛郎織女的愛情關係得以確認。在《焦林大斗記》:“天河之東,有星微微,在氐之下,謂之織女。”織女星是天琴星座裡最亮的恆星。牛郎星是天鷹座裡最亮的恆星。它和兩旁那兩個亮度小一點的星,有時候被人們合起來稱為“扁擔星”。神話裡說旁邊那兩個星是牛郎和所生的孩子。天鵝在銀河裡漂游,河畔有一位姑娘在織布,對岸有一個牧人帶著兩個小孩子在放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圖畫。

文化趣談:七月七日談七夕

從文獻資料裡面,詩經、古詩十九首、漢代的傳說等詩歌中都曾涉及,據此,源於牛郎織女愛情故事的七夕節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比起源於公元270年古羅馬、西方國家每年2月14日過的情人節要早得多。七夕節來源於一個神話故事,說的是天上的織女與人間的牛郎互相愛慕,結為夫妻,後來卻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二人化成牛郎星、織女星,分隔在天河兩岸,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才能在天河上的鵲橋相會一次。

文化趣談:七月七日談七夕

七夕節是在漢代開始將七月七日稱為七夕節,也叫乞巧節,民間也有稱之為女兒節。為什麼把它叫做乞巧節,女兒節,因為主要是跟婦女相關,因為織女是善於紡織的,可以織出雲錦天衣,而乞巧的習俗,從皇宮到民間都如此,當然南北各有不同,規模大小也不一樣。主要有對著月亮穿針乞巧、丟針乞巧、看蜘蛛結網等。另有,七月七牛郎織女鵲橋會,民間傳說這一天喜鵲都不見了,到天上給牛郎織女搭橋去了,有意思的是,當你在七夕那天去尋找喜鵲,喜鵲確實是不見了。除了乞巧以外,還有求子、求婚姻的習俗,還有擺上各種瓜果祭拜牛郎織女。牛郎織女是人們追求自由婚姻,在封建社會這是一種奢望,同時也是人們對追求自由婚姻和戀愛的憧憬和嚮往。

七夕節的文化內涵是很深厚的,如果一個節日沒有文化內涵它是傳不下來的,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淡化,一個國家有一個國家的文化歷史,這是屬於一個國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形成的獨特文化,理應被重視和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