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加索:我為什麼臨摹齊白石?歐洲沒有藝術,中國才有藝術

畢加索:我為什麼臨摹齊白石?歐洲沒有藝術,中國才有藝術

畢加索:我為什麼臨摹齊白石?歐洲沒有藝術,中國才有藝術

畢加索曾經對張大千說,“在歐美,我看不到藝術,在中國,才有真正的藝術。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1956年6月張大千去拜訪畢加索,見到了畢加索之後,畢加索不說二話,搬出一捆畫來,張大千一幅一幅仔細欣賞,發現沒有一幅是畢加索自已的真品,全是臨齊白石的畫。

畢加索對大千去說:“齊白石真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中國畫非常神奇,中國畫最神秘的地方是留白!”

齊白石70歲之前屬於嶺南畫派,齊白石將吳昌碩式的花鳥構圖,加上嶺南畫派的昆蟲。齊白石的畫法一直被當時北平的文人瞧不起,因為宋代之後,中國畫的評估標準就已經不是寫實。

齊白石畫蝦畫小蟲那些寫實風格並沒有被藝術界和藝術史認可,因為齊白石只是沿襲了嶺南畫派的題材更新,將鄉間普通蟲草作為畫面的主要題材。

後來,齊白石在雜誌上發表了一幅寥寥幾筆的簡筆山水之後,北平的文人才開始認可齊白石,這時的齊白石迎來了70歲之後的衰年變法。齊白石的主要成就也是在70歲之後,沿襲了文人畫簡約的印象主義風格,但還是達不到八大山人的表現主義境界。

世界藝術這幾百年來

西方一直在學習中國

回顧西方現代藝術和後現代藝術的過程,其本質就是一個東方化的過程,西方現代藝術在外在形式層面向東方藝術形式靠攏,西方後現代藝術在思想層面向東方藝術思想靠攏。

第2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禪宗思想體系直接推動了西方後現代藝術的發展,併成為西方後現代藝術的核心思想之一。日本禪宗來源於中國禪宗,也就是說中國禪宗是西方後現代思想的核心。

後現代很多的藝術家都受到日本禪宗的影響,其中就有克萊因和杜尚。克萊因在日本學習禪宗,克萊因最出名的作品就是從二樓的窗戶跳出去,他要體驗禪宗所說的“空”這個概念。禪宗對西方後現代思想的推動很大,後現代藝術是西方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之後最重要的思想解放思潮。

後現代藝術是相對於現代藝術而言的,現代藝術源頭是西方人的哲學觀,古希臘哲學認為幾何和數學是自然界最完美的形態,西方現代藝術作品追求的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精確改造,把一切都做成很完美的幾何和數學形態。

但是後現代就懷疑這個,認為現代藝術對自然界的改造過度了,認為不完美的東西是自然界更加廣泛的存在方式。比如說一個茶杯,這個茶杯就是現代藝術的產品,很精緻、很光滑,但是後現代藝術認為打碎的茶杯也是一種美,打碎的和沒有規律的才是大自然最廣泛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形態。

自然界的東西我們不去改造不去幹預才是真實的存在和更廣泛的現實,所以後現代不是追求美,而是追求真理和現實,對事物的理解就更加完善。

畢加索發現了“空白意象”

水墨中的世界之謎被揭開

畢加索曾經對張大千說,“在歐美,我看不到藝術,在中國,才有真正的藝術。我最不懂的,就是你們中國人為什麼要跑到巴黎來學藝術?”

大家都知道這一句,但很少人知道下面一句,畢加索說,“中國畫是神秘的,但神秘不在黑色部分,神秘在墨色的空白之處。”

正是因為畢加索發現了中國畫中神秘的“空白意象”,所以畢加索才說“中國才有真正的藝術,歐美看不到藝術。”筆者多年前在畢加索的啟發下,研究了幾萬幅“空白意象”圖案。

“空白意象”,就是紛亂線條中無意留出的很多流線或者曲面空白縫隙。繪畫中的線條,都是受意識的驅動,而空白縫隙大多是潛意識驅動的產物,所以空白縫隙很多時候就帶有潛意識的幻覺意象。

“空白意象”的迷離幻境造型已經遠遠超越了意識的想象邊界。“空白意象”境界是人力繪畫所能達到的最高成就和最高境界之一,也是潛意識繪畫通向神秘幻境的邊界。

“空白意象”是畢加索在中國畫的水墨空白中發現的,畢加索中年的很多女人體繪畫中就用了大量“空白意象”的流線造型。“空白意象”主要在抽象水墨領域發揚光大。這個可以參考潛意識繪畫流派“禪繞畫”。

神秘的“空白意象”不適合大多普通書畫家去研究,普通人容易視覺變異而致精神分裂。“空白意象”只適合極少數視覺敏感、幻覺豐富和意志堅定之士修煉,在夜深人靜之時,用大量“空白意象”進行一些特殊的視覺幻覺修煉,“洗腦”加“洗眼”,“空白意象”修煉成功則精神淨化遠離塵世,視覺清洗直至幻境。

西班牙天才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的一些建築造型,就有大量的“空白意象”的神秘影子,世界知名女建築師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一些流線建築造型,也有神秘的“空白意象”影子。

西方藝術停滯了幾十年

東方藝術再次反超越

西方藝術發展的每一步,都有完善的科學理論基礎,比如抽象藝術的基礎就是幾何、光學和心理學。西方抽象藝術在波洛克的“行動繪畫”之後就結束了,西方藝術的視覺科學分支發展到這裡也就停滯不前了,因為找不到新的科學理論支持了。

“行動繪畫”之前,人類傳承幾千年的藝術創作的標準流程就是先有構思和草圖,再繪製成畫面。也就是說先有思想,再根據思想形成畫面。也就是先有蛋,再有雞,由蛋發育成為雞的標準過程。

但在“行動繪畫”之後,人類傳承幾千年的藝術創作的流程就被逆轉了。“行動繪畫”是用肌體動作形成畫面,再反思畫面中所隱藏的思想?再也不是由思想而產生畫面了。也就是先有雞,再有蛋。

在波洛克的“行動繪畫”之後,西方繪畫就結束了,再也沒有發展了。而這個時候,東方繪畫就開始再次反超越了。

東方繪畫在“行動繪畫”之後,發展出“自然繪畫”的方式,就是用自然流體等方式形成畫面,再來尋找畫面中所存在的“自然思想”。

(“潑墨書法”,高速照相機下的潑墨效果。在波洛克的“行動繪畫”之後,西方繪畫就結束了,東方繪畫就開始再次反超越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書法家在抽象藝術和“行動繪畫”基礎上發展起來一種潑墨書法境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其已遠超西方抽象藝術,最終成為了一種東方的形而上書道境界。

潑墨書法方式,製造水墨在宣紙上的滲透和流動,而產生的水墨自然意趣肌理。如此“自然天趣”境界,已經超出人工書寫的境界,已經屬於自然書寫的境界。

這種水墨自然形成的書法線條,就是東方哲學所描述的書法最高境界,尋求渾然天成的“自然天趣”,書畫筆觸和水墨自然滲透的融合,排斥矯揉造作的人工刻畫痕跡。

二戰之後,書法家抽離了書法的局部,將筆畫放大,用巨大筆觸的來快速書寫。這是在西方行動繪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巨大筆觸書寫藝術,經過幾十年發展,最終遠超西方藝術,形成了又一種東方形而上書道新境界,叫做“筆跡乾坤”。

“筆跡乾坤”是一種潛意識創作方式,由巨大筆觸所形成的細微圖像,追求巨大筆觸本身的變化和情感,追求潛意識與自然之力融合生成的圖像和筆觸,追求自然圖像會帶來人類精神意識的變化。

美術界全盤西化是一種倒退

徐悲鴻的水墨素描失敗了

林風眠是東不成西不就

從人類美術發展範疇來說,只要你真正瞭解西方美術的進程,那就很容易重新認識古老中國美術的領先和先進了。比如:表現孤寂心境的八大山人,就和西方的表現主義非常接近。

表現主義認為:繪畫,只需要去表現藝術家個人的主觀情緒,而不必要去描繪客觀的自然世界。所以,作為比較強烈的表現主義的八大山人,就早於西方的表現主義200多年。

八大山人的前輩,南宋的梁楷和元朝的倪瓚那裡就出現了表現主義的萌芽。這更加早於西方的表現主義700多年。遺憾的是,八大山人的表現主義的並沒有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體系發展起來。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也屬於中國的表現主義,早於西方表現主義1100年。

齊白石弄出了一個“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觀點,這就是中國畫宋代以來的印象主義觀點。印象派認為,繪畫只需要重視塊面,線條和色彩結構本身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是否準確記錄客觀事物已經不重要了。

徐悲鴻是美術西化的祖師爺,徐悲鴻引入西方已經落後的寫實主義,用水墨畫來畫素描,感覺就類似白毛女跳芭蕾舞。

所以徐悲鴻只是在繪畫形式上將東西方嫁接,思想層面並沒有將東西方融合。和徐悲鴻一樣試圖美術西化的另一個畫家是林風眠,林風眠的畫法是東不成西不就。

雖然水墨素描修補了中國畫的造型基礎,但從中國畫的藝術發展上來說,水墨素描風氣是中國畫的一種巨大的倒退,倒退回宋代了。

畫水墨素描,用水墨來準確地描繪客觀自然世界的西化思潮,是中國藝術思想的重大倒退,倒退了700年。

(水墨素描是中國藝術思想的重大倒退,倒退了700年。)

中國畫的先進與落後

野史寫就的中國藝術史

中國藝術理論缺乏科學基礎

既然中國畫是原始美術、古典美術和現代藝術3個階段的融合物,那麼研究中國畫要分成3個階段:原始美術階段的中國畫、古典美術階段的中國畫、現代藝術階段的中國畫。

中國畫的一些理論思想體系中,還殘留了某些原始文明特徵,甚至也殘留了某些原始人類的思維特徵。一些藝術界人士甚至是把藝術神化了,把藝術當作一種超越一切的至高無上的力量,這很明顯就是原始社會的盲目愚昧崇拜思想。所以,中國畫理論的某些封建迷信東西是要放棄的。

中國畫系統是非常先進的,其跨時代的性質導致理論體系未能跟上。所以,在很長期的時間內,中國畫的先進的僅存在於少數藝術家的意識中,並沒有形成一個規範的體系發展下來,也並沒有發展成為社會共識。

在古希臘時期,科學、宗教和藝術還沒有分家,但人類文明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科學已經發展成為一切學科的基礎。宗教的基礎是科學,藝術的基礎也是科學。不懂科學,你就無法理解宗教,不懂科學,你也肯定就不懂藝術。

藝術是科學的分支,中國藝術史上並沒有建立用科學的方式來認知藝術的規範,所以中國藝術史大多是用民間野史的方式來闡述藝術,也就是多講故事,少講科學。這導致中國畫的先進並沒有形成一個規範的體系和社會共識。

我們需要吸收西方藝術發展歷上的一些方式來重新研究古老的中國畫藝術,用科學和數學的方式來研究藝術問題。

禪宗主導西方後現代藝術

人類文明的本源:物質與精神

中國哲學的核心是禪宗,中國藝術的核心是書法,書法和禪宗都是起源於中國,發展於日本,影響於世界。

中國的禪宗和書法極大地影響了世界藝術的發展。中國書法影響抽象藝術,中國禪宗影響後現代藝術。也可以說,中國書法領先西方藝術1500年,中國書法和禪宗主導了20世紀世界藝術這100年的進程。

在古希臘時代,西方文明、印度文明和中國文明的發展都是一致的,其核心都是尋求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關係。

古希臘之後,人類文明裂變為3大部分,西方文明專注於對物質的科學研究,印度文明專注於精神的修煉,中國文明專注於分析精神與物質的關係。

西方藝術的核心是分析物質的技術,中國藝術的核心是分析精神的技術。而人類文明的核心是精神與物質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的內核中,精神和物質是不能分割的。

西方藝術的核心,可以用簡單的數學和幾何來描述,而中國藝術的核心,則只能用異常複雜的數學和幾何來描述。

人類現當代代藝術的發展證明,西方藝術從現代藝術階段開始,就一直在向中國藝術靠攏。中國藝術為什麼能夠領先西方藝術1000年呢?

畢加索發現了中國畫中神秘的“空白意象”,畢加索說,“中國畫是神秘的,但神秘不在黑色部分,神秘在墨色的空白之處。”)

圖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