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产业活水进村来,浇开脱贫“迎春花”

  春天已经扑面而来。

  草绿了、水活了、风暖了……

  这是自然的春天,这是田野的春天,这是大家看得到的春天。

  亳州大地春潮涌,珍时惜春不宜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所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奔跑在追梦的赛道上,我们必须以饱满的精神、提速的节奏、实干的作风,立即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工作,方能不负大好春光。

  在工厂、在企业、在招商现场、在项目一线、在田间地头,在亳州大地上,勤劳的人们已经以饱满的精神、充足的干劲,迎接春天,开启了新一年的追梦之旅。

  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一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五大发展美好亳州建设的关键一年。

  风正时济,自当破浪前行;任重道远,更需快马加鞭。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春意荡漾,鼓舞了我们前进的斗志,激发了我们发展的信心。刚闭幕不久的市“两会”,已经为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设定了目标和路径。唯需要我们乘着新春蓬勃而起的东风,提振起百倍信心,撸起袖子加油干,苦干实干拼命干,奋斗奋斗再奋斗!

  你听,奋斗的号角早已吹响;你看,奋斗的身影遍布药都。

  让我们不负春光再出发;奔跑吧,亳州!

  贫困户实现家门口“拿工资”

  3月1日上午,涡阳县新兴镇东华村楠睿种植合作社。

  初春时节,乍暖还寒。楠睿种植合作社的大棚里暖意融融,眼下正是大棚西红柿上市的季节。在翠绿的叶子下面,一个个鲜红的西红柿像小灯笼一样垂下来,很是喜人。“你看这番茄长得多好,一棵上面得结十几斤!”说着,侯宋氏一剪子将一个红彤彤的西红柿齐蒂剪了下来。

  55岁的侯宋氏是东华村村民,2018年刚刚脱贫。丈夫患病、去世,把原本幸福的一家人拖入了困顿,侯宋氏一家也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为了供儿子上大学,侯宋氏四处打零工。

  去年夏天,村里招来了楠睿种植合作社,侯宋氏被优先安排进去务工。

  “主要就是种番茄、收番茄,活不重。离家也近,骑电瓶车五分钟就到了。”侯宋氏笑着说,她的工资,已经从刚来时的1800元涨到2600元,还有奖金。“今年过春节的时候,合作社还发了米面油”。

  据了解,楠睿种植合作社占地220亩,共有28个温室大棚,全部种植西红柿,现在每天可采摘4万多斤。“我们现在每天用工50多人,有十余个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对贫困户,同等条件下,我们优先使用。”合作社负责人韩秀平说。

  虽然年过七旬,73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侯芳德身板依然硬朗。“自己现在还能劳动,就不能坐等着吃救济,稍微动一动,就能增加一份收入。”他在东华村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找到一份工作。“清理羊粪,每天能挣五六十块钱”。

  “去年光打零工,我就挣了一万多块钱。”侯芳德“悄悄”对记者说。

  “只要是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东华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张学杰说。

  18个特色产业落户贫困村

  东华村辖7个自然村,2018年度,该村16户46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3%降至0.69%。而2014年,该村贫困发生率为4.3%,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90户233人,脱贫任务并不轻松。

  变化由何而来?答案是产业。

  产业发展了,才能实现真脱贫。

  近年来,东华村积极引进产业,以产业为支撑,为脱贫增收带来源头活水。去年,该村共实施到村项目18个。仅仅工作岗位一项,就提供了近百个。

  而在2014年以前,该村产业发展几乎是一张白纸,村集体收入也近乎零。

  2017年5月1日,作为第七批选派干部的先遣人员,现任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的张学杰到东华村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初来乍到,张学杰在充分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华村2017年扶贫工作计划》和《涡阳县新兴镇东华村产业扶贫发展规划(2017-2020)》。

  “东华村要想脱贫,必须有产业来支撑。”张学杰说,根据东华村的实际情况,驻村工作队给村里争取和引进了多个种植、养殖和生态旅游项目。

  这其中,就包括楠睿种植合作社和东华村生态养殖合作社。目前,东华村拥有3个县级特色种养产业扶贫基地和2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2018年度,我们共实施到村项目18个,落实项目资金907.52万元。”张学杰说,这18个项目能为村集体增加20多万元的收入。

  河沟清淤,建设桥梁,修整道路……村集体有了收入,东华村的基础设施在逐步“旧貌变新颜”。

  东华村里有一座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生产桥,由于年久失修,桥体损毁,村民下地、孩子上学都要绕一公里远的路。“去年我们争取了一部分资金,一事一议筹了一部分资金,村集体拿了一部分资金,把桥修好了。”张学杰说。

  东华村群众将这座桥叫作扶贫桥。

  打造产业扶贫“升级版”

  在楠睿种植合作社,虽然每天西红柿产量达到4万多斤,但依然供不应求。韩秀平正在启动二期项目。“我们又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依然种植西红柿,预计可以提供30个岗位。”韩秀平说,他们也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周边更多的父老乡亲脱贫增收。

  “我们就是看到扶贫工作队是真心实意给老百姓办实事的,才放心把我们的种植基地放到东华村来。”韩秀平说。

  韩秀平还透露,他们计划把工人的工资,从2600元提高到3000元。

  不仅是楠睿种植合作社,18个到村项目中,涡阳县菩提园家庭农场休闲观光农业项目正加快建设,预计年内见成效;210亩果桑种植基地也将初见成效,涡阳县泓森槐家庭农场1500亩中药材种植项目将开工建设。

  今年,东华村将加快推进村级产业项目建设进度,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深入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着力打造该村产业扶贫“升级版”。

  “我们今年将提升巩固77户已脱贫户的脱贫成效,确保不出现返贫户。同时,加大扶贫力度,应退尽退,2019年度实现9户脱贫。”张学杰说。 (蒋加磊)

  展望全年

  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市要实现3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涡阳县和利辛县脱贫摘帽的目标。我市继续强力推进精准脱贫。坚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重点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市将强化脱贫资金保障,确保地方财政收入增量的20%以上、清理收回财政存量资金可统筹使用部分的50%以上用于脱贫攻坚。大力实施“四带一自”产业扶贫、“三有一网”点位扶贫、“三业一岗”就业扶贫,强化扶贫“金银林”管护,实现有条件、有需求的贫困村就业扶贫驿站全覆盖。完善防范返贫、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脱贫攻坚,抓好脱贫后续帮扶及巩固提升工作,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不返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