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前言:我的父亲梅洁先生,在他的一生中,对党的事业始终如一地忠心耿耿,兢兢业业。同时他又酷爱文学,爱好写诗。上集已整理推出父亲在麻城参加社教等诗作,现再整理父亲在在蕲春参加社教及以后特殊时期的有关作品公诸于世。从这些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一位老党员老教师对党对国家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情怀!

儿:梅建斌整理

父亲日记一则

一九六五年八月二十七日父亲从麻城社教回到阔别一年的家,而自己的家确是名副其实的斗室和寒舍之家,于是写下了这篇日记:

我的家

水缸放在床面前,水桶放在箩筐内。①

鸡窝上面是书箱,七人窝居半间房。

①注:为了节省地方。

这就是我想念盼望已久的家。此时的我是悲观?是乐观?但我想起红军当年闹革命、特别是长征时,都是居无定所,食不裹腹,颠沛流离……而我现在却有一个安定的住所,与老革命比是何等幸福!

十余年来我一直致力于革命工作。在学校,心里全是教学和如何教好学生;在社教岗位上,只想到如何做好工作和为人民服务。我虽无特殊功劳,但却问心无愧,可算是公而忘私,因而很少顾及自家。

目前家庭虽然条件虽差点,但我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自己进一步克勤克俭,会慢慢好起来的。

——乐观向前,光明在前!

蕲春社教有关诗作:

拜桂华烈士墓

蛙鸣原野万花开,仰止高山骋壮怀。

英雄埋骨豪猪岭,烈士存仁响水岩。

松拍肃穆添青色,农友怀恩立墓牌。

谁道桂华人已逝,长留浩气在边街。

作者后记:梁桂华烈士,女。1947年随解放大军南下时行至此地,奉命留在边街一带开发根据地,发动、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田地,使边街地区革命威风大振。正当此时,桂华同志被万恶的叛匪告密而被敌追捕。但她临危难不屈,跳悬崖壮烈牺牲!(此处地名为豪猪岭上的响水岩)桂华同志时年方二十。当地百姓称她是边街刘胡兰。

牺牲后,骸骨埋在豪猪岭上,乡亲们并为她立墓树碑以纪之。

今随工作队党委领导和公社机关干部等同志们攀峰祭拜烈士墓,听当地老农介绍桂华同志英勇事迹令我肃然起敬,深受教益,于归来途中吟此诗抒情于万一。

一九六六年三月三日于蕲春边街

咏春

今日方觉校园桃花在不知不觉中谢了,但喜见校园槐树吐出新枝嫩叶;上学的少先队员们带着兰花陆续入校,有的插在自己头上,有的送给他们的老师,一个小朋友也送我这个外来的社教老师(注)两枝香兰,令我好生感动。春天,目睹社会主义的春天校园一派生机勃勃,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喜悦,于是偶吟小诗一首。

鸟语人间万花开,春雨如酥润柳槐。

庭前送别桃红女,又见芝兰入校来。

一九六五年四月十六日

注:父亲在蕲春边街参加社教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入驻学校。

欢送省委医疗队

二月份省委派来医疗队来到我们蕲春边街,明日即离蕲返汉。社教工作队党委委托我代表边街干群,写一篇欢送词,于是伧促中草拟如下欢送词:

早春二月喜洋洋,喜讯传遍我山乡。

省委派来医疗队,前来为民扫病嶂。

前来为民扫病嶂,个个访贫问病忙。

热待病人胜亲人,对症下药开妙方。

对症下药开妙方,药到病除人健康。

时珍再世感人心,百姓抖擞人心靓。

百姓抖擞人心靓,人民欢呼共产党。

鼓足干劲斗天地,幸福日子万年长。

省委派来医疗队,完成任务离我乡。

幸福感谢党深恩,鱼水之情永不忘。

一九六五年七月三日

蕲春归来

参加社教瞬三春,(注1)处处城乡一片新。

但愧归来依故我,凡胎虽炼未成金。

欲把凡胎炼成金,四卷雄文(注2)学一生。

主席思想天天学,武装头脑入灵魂。

武装头脑入灵魂,猛向“我”字作斗争。

活到老要学到老,争做主席好学生。

注1:指父亲参加麻城和蕲春社教前后三个年头。

注2:指四卷《毛泽东选集》。

一九六六年十月十九日

下面是父亲在“文革”蒙难期间有关日记中的有关作品录:

(一)

毛泽东思想是我的人生信仰

真金落炉不怕火,雪里梅花仍怒放。

无端蒙冤受折磨,恶人把我作食粮。

我纵被食溶不化,我虽被折质犹香。

我本一心忠于党,我如葵花永向阳。

雷轰电击志不移,海枯石烂不改向。

红心永向毛主席,主席思想我信仰!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日

(二)

硬要弄假成真吗?

“交待,交待”,紧逼我“交待”,时时逼,天天逼,小会大会都是逼呀逼!逼着我“交待”;那么我就“交待”吧!

鸡蛋里面寻骨头,清水安能当清油?

大海底下捞明月,可笑皮球当地球。

这就是我的“交待”,再无其他可“交待”了!

一九六九年三月十一日

(三)

自传诗(注1)

二十年来对党忠,全心全意总为公。

参加“土改”反封建,分田分地劲头冲。

“三反五反”立场坚,披荆斩棘打先锋。

五八年间大跃进,柳林小学典型红。(注2)

六零年间反五风,艰苦朴素兴无穷。

六四六五六六年,三年社教离家园。

首战龟山劲如虎,又来边街(注3)腐败歼。

为党为民何惧死,忘家忘我苦犹甜。

如今蒙冤难自料,那堪往事化飞烟。

写于一九六九年三月二十九日于下放劳动的独山公社大坝大队六队

注1:此诗在日记中本无题,题目是儿加的。

注2:五十年代父亲一直在柳林中心小学带任领导,学校连续几年都是教育战线先进典型。

父亲曾在一则日记中写到一次重病,他在县医院住院治疗,出院时竞没有回家(离家十余里),而是撑着虚弱还未完全康复的身体,步行五十余里直接回柳林学校。父亲为工作几乎到了忘我忘家的地步。

注3:龟山指麻城龟山,边街指蕲春边街,均山区。父亲连续三个年头在这两地参加社教。

(四)

七律·致儿女

伟大领袖毛泽东,光辉思想万年红。

雄文四卷传家宝,著名三篇记心中。

为人当学张思德,革命争做老愚公。

天翻地复志不移,子子孙孙对党忠。

一九六九年四月十日

痛心疾首的是,没想到这首诗竟成为父亲对我们后代的遗嘱和最后的诗作!一个月后父亲却不幸离逝!当时父亲被安排于一个没有任何安全设施、没任何安全措施的简易露天煤矿为社员挖煤,后工地突然塌方,父亲不幸蒙难含冤而逝!

——诗稿于五十一年后,儿健兵(原名)含泪整理。

附:后记

在此想谈两件事。

一、危难时刻学生为老师挺身而出。听弟弟讲,他八十年代中期曾在武汉务工时碰到一位在武汉公路工程学校任教的柯老师,他曾是父亲在独山中学的学生。他家就住在父亲出事处的附近,那天得知父亲出事,他立马跑到工地,发现父亲被砸成重伤,便含着泪水和当地干部一道将父亲用板车护送到独山医院,后又与人一道用板车将父亲转送到二十余里外的县医院,(当时只有板车这样的运输工具)一路上师生还说了好多话。他一心以为老师会治好的,哪知第二天就恶耗传来:梅主任不幸牺牲了!说到此,当时已是柯老师的柯同学已泣不成声了……

他之所以这样真心待师如父,他说在独山中学读书期间,梅主任(学生们都这样尊称吾父)一直待他如子。当时他体弱个子又很小,在学生寝室占不到下铺,而上铺自己胆小,上下有点害怕,父亲便把他安排在自己寝室住。见他家里很困难,还常给钱给粮票帮贴他。需知,那时我家同样也很贫困,上面诗中父亲描述的家居可见一斑。而且我的两个妹妹因家庭困难没读完小学就掇学了。父亲与学生结下的这种生死之交的师生情真是太难能可贵了。

二、已退休的学生们仍悲切怀念老师。去年,一位在我县某局退休的石姓干部,从多方打听得知我微信号后,便主动加我。加后他说他曾在独山中学读书,是梅主仼(他也一直这样称呼我父亲)的直接学生。前几年他们同学聚会时,有同学提及到梅主任,不觉引起众同学怀念得流泪甚至有的失声痛哭……。我听后十分感动!我想作为一位老师,学生在退休后几近古稀之年仍如此怀念他这位师长,父亲也是无愧于人师之称!对此,父亲也是含笑九泉了!

儿:健兵泣忆

这是父亲工作笔记本首页贴的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照片,下面是录毛主席诗一首。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这是父亲当时党费证拍照件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这是父亲夹在日记本中的党员标准拍照件,他一直就是以这些标准做人的。(另有三条在背面,所以父亲才不贴于笔记本上)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父亲有关手迹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有关读者对父亲诗作(上篇)评论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补父亲学习笔记拍照件说明:我之所以选拍,并非看内容,而是选字迹稍明的,因年代久远,钢笔水写字大多褪色了。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父亲的已磨得破旧的学习笔记本。他选封面有象征图案的笔记本作为学习笔记本。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五八年前家父和同事的合影(家父后排中)

梅建斌 | 家父诗作选(之二)

作者简介:梅洁,(1925—1969)教师,中共党员。抗日期间曾在黄梅县中学读过书,但受日冦侵略影响,学校办办停停,加之祖父三伯父相继去世,无力继续读书而掇学。期间师从回家乡避乱的废名先生学习过。1950年,受县人民政府委培到广济师范速成班学习一年。1951年参加工作(参加土改),1958年入党。曾任小学校长、中心小学主任、县教研室副主任、中学主任。先后参加过土地改革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名“四清”运动)。后在“文革”中受迫害英年早逝。十年后拨乱反正时期,组织上特地为先生补开追悼会(并邀请亲属代表和大队领导参加)同时向墓地献花圈。

本期责任编辑:李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