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不是什麼美德,更不能解決問題。忍而成奴!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忍,不是什麼美德,更不能解決問題。忍而成奴!

忍,到底是個什麼貨

八佾,根據周禮,是64人合演的舞蹈,是周天下專用;而季孫氏只是魯國一個大夫而已,遠沒有資格使用,孔子談論這件事的時候,脫口而出了,亙古名言“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然這裡的忍字解讀,分為兩大派:

一派認為,應該解讀為狠心,是針對季孫氏而言,說季孫氏狠心做這種違反禮制的事,那麼以後造反之類也會狠心去做。

一派就是針對孔子自己而言,忍字是容忍,說孔子對季孫氏,非常憤怒,已經忍不了他了。

深入解讀一:忍,容忍之類,不是春秋儒家提倡的東西

把忍之一字,拔高到一種美德的事,不是出自儒家,更像佛教所為。

忍,不是什麼美德,更不能解決問題。忍而成奴!

忍是舶來品

孔子類似於有仇當場就報,絕不會拖拖拉拉。因為面對問題的時候,孔子提倡智仁勇三者結合,要勇於擔當,這個忍字的作風,完全不是儒家追求。

忍,就是拖延戰術,就是對勇的反作用力。至於有人把忍鼓吹到一種富有智慧的角度,必是別有居心。

忍,是內心的刀刃,是對自我的戧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才是真儒家。

忍,不是什麼美德,更不能解決問題。忍而成奴!

勇,是態度,而不是以暴制暴的方式,是直面問題

當然,法制社會,我們不提倡直接的以暴制暴,而是學會使用工具(法律、輿論等等智慧的加持)

深入解讀二:忍,很多時候,忍著忍著,變成了懦弱。

因為多了忍,畫蛇添足,導致結果走向出現了兩條路線,忍著忍著,變成了懦弱,這是大多數奉行忍字當頭的人的最終歸宿。而真正忍而後發的人,寥寥無幾(這種,其實是智慧的人,是會使用時間工具)。

忍,不是什麼美德,更不能解決問題。忍而成奴!

忍而後發,是智者的,凡人難做到

大多數人,使用忍,為了避免犯以暴制暴的方式錯誤。衝動的情況下,智慧會丟失,加個緩衝。但是忍的雙刃劍,也正在這裡,忍,是為了智慧的迴歸,卻往往造成勇氣的缺席。

深入解讀三: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忍,我們的身心會難以舒適,這是本能發出的預警信號。是千萬年進化的結果。

忍,不是什麼美德,更不能解決問題。忍而成奴!

預警信號

強行壓制化解這種信號,人就變成木頭疙瘩,難以有血有肉。如果遇到什麼不對的事,都要忍,忍成習慣,忍成自然,那是不是白白浪費了上天賦予我們的天賦?隨著時間積累,忍了一大堆問題,解決了什麼?擔當何在?

所以,忍的時候,身體就不停的預警,讓我們抓緊解決問題。而要解決問題,還必須回到“智仁勇”三者當中。因為只有這三者才是真的解決問題。而忍,屁也做不了。

如果一個人做事,智仁勇三者齊備,沒必要忍。

如果極端到等不得三者齊備,則從權(不完美,相對好,),敢作敢當即可

站在小編的角度,忍,真算不上什麼品德,算不上什麼智慧,反而拉低國民處理問題的能力,用四個字講,叫:忍而成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