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剔犀,为漆器工艺中的雕漆工艺之一。剔犀是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在器物表面上有规律地逐层堆积起来,达到一定厚度后,用“V”形刀雕刻花纹,刀口处可看见不同的色层。

这种独特的效果灿然成纹,流转自如,回旋生动,取得了比纯色雕漆更富于变化的装饰效果。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剔犀虽属雕漆范围,与剔红相比较,色彩比较丰富,而题材上相对来说却比较古朴而且单一,它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而是以雕刻线条简练、流畅、大方的“云纹”为主。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因其花纹刀口侧面处显现如同截开的犀牛皮质的断面层次,故名“剔犀”。同时,又因花纹多为回纹、云钩,流转自如,回旋生动,近代以来又称之为“云雕”。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我国著名学者王世襄等认为,剔犀主要产于山西省新绛县。

绛州剔犀技艺,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据《新绛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绛州名匠张凡娃经过精心研制并结合本地漆器特点,创造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漆器,后经历代能工巧匠竞相雕琢,遂代代相传。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现珍藏着清代剔犀漆筒、漆食盒、漆提盒、漆八角桌等。民国初年,绛州王思恭、薛仙基、赵普元三名漆匠各自开雕漆铺,制作剔犀制品,如桌、案、几等。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民国八年(1919),生产剔犀的店铺增加到5家,1922年增加到12家。这时,剔犀漆器制作工艺已达相当高的水平,产品销往国内及日本、东南亚和港澳地区。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剔犀是一种较为繁杂的髹漆工艺。它从木材选料到裱胎、灰胎、髹漆、制图、雕刻、推光等各个工艺流程都必须严格把关,都要有多年经验的技工操作。髹漆必须在潮湿、不通风、干净无污染的地下室中进行。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剔犀工艺流程大体是:在优质木材胎体上将朱、黑、黄等两种或三种色漆,一层层地髹上色漆,逐层堆积起来,堆积到一定厚度,一般要涂饰80道左右。上一道漆,阴干后再上一道,各种色漆每层都要上好几道,几十道漆要用一个多月时间。整体阴干后,放一段时间才能描绘图案和雕刻。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剔犀物件的漆层厚度是别种漆器无法比拟的,它耐磨、耐蚀、耐水、耐潮,始终光亮如新,经久耐用,置放越久,云纹色彩越发古色古香,美不胜收。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剔犀漆器物件在宋代虽已开始生产,但规格较小,且大都是瓶、盒、筒等,直到明、清之际才有了大件家具,但因其工艺独特、造价昂贵,因此明清时期一直作为皇室家具,民间少有,故传世很少。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绛州剔犀技艺虽然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剔犀的手工生产技艺十分繁杂精致,还无法用机械化作业替代,而全县从事剔犀生产的人才屈指可数,绛州剔犀仍然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晋山晋水·晋文化:国之瑰宝——绛州剔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