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做房地產自媒體整整1年了。這一年寫了近60萬字,內容有行業熱點評析、有市場趨勢分析、有買房賣房經驗透析、有政策新規解析。總之關於房地產宏觀、微觀那些事多多少少都涉及到了,但自覺內容輸出比較零散、不成體系。

因此從2021年開始,準備系統地把房地產這個行業寫一寫、聊一聊,盡己所能地傳遞自己十多年浸淫房地產的心得與認知。

先從基礎的開始。

第三講:房價邏輯。這是2021年房地產系列講的第三篇,前兩篇閱讀量感人,說明沒有話題性的內容,並不怎麼受系統與讀者歡迎。若這篇文章閱讀量一般,後面會放緩系列講的進度。

言歸正傳。

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房子,在現實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之多。從看山是山的角度,房子是一個物理性質的鋼筋混凝土產物,用以人類的居住與生活。從看山不是山的角度,房子形態、價格、配置、功能都有所不同,從精神層面看,內可以提升品質與追求,外可以體現尊貴與面子。再回到看山是山的角度,房子又是這個時代最常見的資產包,與個人身家、家庭財產、公司資產、國民財富緊密相連。

所以,如果能掌握房價邏輯,無論是對於居住還是面子,還是財富,都能獲得顯著提升。

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一、成本邏輯

房子又稱商品住宅,屬於商品範疇,自然就有其成本。

房子成本主要分為四大塊,土地成本、建安成本、稅務成本、財務成本,分別佔10-30%不等,加起來超過90%。其他諸如人力成本、規劃成本、營銷成本相對於前四塊而言,都屬於“低權重”。

從這就能發現,商品房與消費品(普通商品)的成本體系很不相同,消費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倉儲、物流、營銷、生產四大塊,少數還有研發成本。

不同在哪呢?房子成本主要集中在“第三方”,比如土地、稅務,甚至是財務。而消費品的成本主要集中在“自身”。

為什麼同樣是商品,會有云泥之別?

兩個原因。

1、 房子必須建設在土地上,即土地是房子最不可或缺的生產資料。拋開土地歸屬問題,土地本身是不可再生資源,尤其是位置好的土地,更屬於稀缺不可再生資源。而消費品絕大部分都是可再生的。供應端的不可再生決定了房子、尤其是好房子的成本是必然與日俱增的。

2、 房子是非標產品,每一個樓盤對應不同的土地、規劃、戶型等等,可以理解為“量身定製”,而消費品幾乎都是標準流水線生產的。很顯然,非標的成本必然遠大於標準化。

PS:當然,非標是很難做大的,標準化才是企業做大的核心所在。近些年很多房企致力於標準化的打造,追求極致的開發效率與節奏,才催生了千億、數千億規模房企的誕生。從非標到標準化的過程中,效率提升會促使建安成本、人力成本等相應的降低,但短期內財務成本卻有了很大的提升。

土地作為最大的成本之一,即使拋開歸屬問題,土地本身不可再生屬性與市場化下對好土地的追求屬性,也必然會驅使好房子愈加水漲船高。這就是為何強調買房追求核心區位的根本邏輯所在。

但需要提醒且注意的是,好土地、好房子水漲船高之下,普通土地、較差土地也會跟漲。這就要分清楚是“價值上的跟漲”還是“盲目的跟漲”。16-18年期間就有相當部分房子是“盲目跟漲”。而隨著房住不炒深入、貨幣政策趨穩,潮水必然會逐步褪去。褪去之後,很多房子就會陷入囹圄、露出本來面目。而這也是現在所謂“樓市分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所在。

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二、使用邏輯

房子與黃金最大的區別就是“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這句話意思是:金銀是天然而成,早期並不是用以貨幣憑證交易的。但隨著人類把它作為一個交易工具,因此具備了保值、流通的作用。

所以,現如今黃金是作為交易標準工具存在的,即便不考慮其使用佩戴價值,也擁有公認的保值、流通價值。

但房子則不同,房子即便擁有資產、金融的屬性在內,但這些屬性是依附在“使用屬性”上而體現的。

舉個例子。農村的房子比比皆是,但是市場價值不高,因為沒啥使用價值。上海核心區房子寸土寸金,因為周邊各種配套應有盡有,從居住到面子、裡子盡數囊括,所以使用價值很高。學區房相比普通商品房更貴,因為多了一個學區的使用價值。

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按照這個邏輯,就能區分哪些房子相對是“缺乏使用價值的”,進而代表市場價值、流通性偏低的。

比如以此來分析空置率。

有些專家以空置率很高作為判斷依據對後市表達悲觀情緒,很多人也因此無端焦慮。但實際上,房子空置不空置跟後市真正的關聯在於:這些空置房是否具備使用價值。

有些城市隨著剛需的飽和與改善時代到來,邊緣區域的空置房會率先被市場拋棄、老城區的無電梯老破小會逐漸被市場拋棄,戶型小、戶型差的會逐漸被拋棄,物業差、景觀差的會逐漸被拋棄,等等。但核心區、功能健全的房子邏輯完全不同,這些房子只會隨著時間流淌而日漸珍貴。所以,空置率也要分開分析,跟不上趨勢的房子可能就永遠空置了,有價值的房子只會愈加“待價而沽”。

再回到如何買房問題上,邏輯始終未變。買房前問一下自己,這套房因何而買,未來又因何而賣,有哪些充足的使用價值。

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三、供需邏輯

供需邏輯與使用邏輯,看似是一回事,實際有些許不同。

使用邏輯,更偏向於房屋的使用價值,使用價值越高、市場價值越高。

而供需邏輯,是建立在使用價值上,再加入供需的權重,進一步放大或縮小房屋價值。

比如,別墅產品是公認的終極住宅形態,即具備很高的使用價值。但從供需角度上看,別墅的市場客群往往比較狹窄,就有可能出現供大於求、甚至沒有市場的可能。而這種可能性,越往大城市才越低。比如上海2020年10萬一平以上超級豪宅銷售量是2019年的近乎一倍,表現出市場足夠的需求與購買力。但如果放在普通城市,高使用住宅的房子其結果就截然不同。

從這點就能分析出,在不同量級的城市買房,不僅要考慮使用邏輯,還得結合供需邏輯來看。中小城市更應該關注量級更大的剛需市場與首改市場,並在這個範圍內追求高使用性。像大平層、別墅、商鋪、公寓這些自然就應該排除在外。

再比如,城市新區的房子,為何有些地方是坑,有些地方是寶?規劃了交通、學校、配套的地方,未來具備使用價值,能夠吸引人口入住,這是其一。新區規劃落位、土地出讓、房屋供應量、市場需求四者之間的流速始終匹配,不會出現供過於求、不會出現紙面規劃,這是其二。看看現在全國各地的新區,就能發現這個規律,萬變不離其宗。

房地產系列講,普通人如何掌握房價邏輯與如何買房,行家勿入

以上是這講的三個核心內容。當然,影響房價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M2、M1、社融規模、貨幣政策、城市拐點、買房偏好、甚至是落戶政策、熱錢動向等等。

但這些東西為何不講?因為對於大部分普通買房人而言,這塊東西是很難理解、運用的。比如上海近半年樓市活躍,究竟是因何原因?自然有原因,但普通買房人完全不需要去理解、追逐那些費解的信號、跡象論。

就用以上三個核心點去判斷一座城市、一個區域、一套房子即可,不要學著追高殺低(內行自動忽略)。畢竟不是衝著炒房去的,所以沒必要會那些。掌握以上三個房價基礎邏輯,從最本源的角度去指導自己如何買房,就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