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為什麼看到詔書就自殺?

作為秦始皇的嫡長子,扶蘇剛毅而武勇,信人而奮士,極具長遠政治眼光,一直視為帝國未來的接班人,最終卻因為胡亥的一張詔書就伏劍自殺,甚至沒有任何反抗,曾令無數人感到匪夷所思。


史書記載,"扶蘇發書,泣,入內舍,欲自殺。",蒙恬覺得其中有詐,"今一使者來,即自殺,安知其非詐",扶蘇卻說,"父賜子死,尚安復請?"隨即自殺。


翻譯一下,扶蘇看到秦始皇頒佈的賜死詔書,當即就哭了出來,回到房間裡準備自殺。蒙恬認為其中有詐,扶蘇卻認為父親讓兒子死,難道還要再次確認?

扶蘇為什麼看到詔書就自殺?

這裡確實不太清楚扶蘇的腦回路,自殺這麼大的事情,難道確認一下不應該嗎?用今天的話來說,還可以再搶救一下,畢竟他再怎麼做,也不會出現比死更嚴重的懲罰措施。


連蒙恬這位領兵在外的將軍都明顯感覺有詐,扶蘇作為皇位的強力競爭者,在多年的權謀鬥爭中似乎更應該發覺其中的陰謀,為何會死的極其乾脆?


大U猜想,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是扶蘇認為自己已經在皇位的鬥爭中失敗,再加上對於秦始皇的天然畏懼,因此不願再回咸陽受辱,故而拔劍自殺。這也符合其"剛勇而果毅"的特質,寧折勿彎。


之所以這麼說,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長期處於秦始皇的威嚴之下,內心戰戰兢兢,那封詔書最終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一起回到決定扶蘇命運的那一天。


當始皇帝焚書坑儒的決定之後,長子扶蘇諫曰:"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誦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對於這一中肯的意見,始皇帝的態度極其激烈,"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


史書記載,扶蘇曾多次向秦始皇提反對意見,幾乎每次都讓秦始皇不高興,終於這一次將他遠遠的貶去了北邊,和蒙恬一起吃沙子。

扶蘇為什麼看到詔書就自殺?

要知道當時的扶蘇正處於青春期,迫切想要向自己的父親證明自己的能力和政治遠見,但是青春期的逆反心理讓他選擇了法家的對立面,儒家。這意味著扶蘇必須頂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向秦始皇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一次次累積下來,其內心的壓力已經越來越大,直到那份詔書成為壓垮他心理防線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旦心理防線崩潰了,自然沒有任何反抗的念頭。


二、因昌平君反叛事件備受煎熬,心裡自卑。


據歷史學家考證,扶蘇的母親是楚國王室之女,秦始皇的正夫人是楚夫人,即始皇后。六國統一戰爭之前,歷史上秦楚關係一直非常密切,秦國君娶楚王女為妻並不鮮見,如宣太后、華陽太后等都是楚國王室。


以秦國的成例而言,秦王的婚姻,多由太后決定。在秦國太后為子王選定的王后,往往是自己出生國的孃家,這裡當然有感情和政治因素。秦王政行大婚是在他舉行冠禮,收回皇權的第二年,原來的三位太后,夏太后已去世,帝太后因為嫪毐事件被逐出京師,遷徙到雍城,失去了對秦政局和嬴政的影響力和話語權,惟有健在的華陽太后能左右秦王政的婚姻大事。而華陽太后是楚國人,她為孫子選定的王后,應當是楚系的夫人。


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兒子,是楚夫人的孃家人,按照輩分來算應該是扶蘇舅舅之類。昌平君因為秦楚之間的姻親關係來到秦國,是幫助秦始皇平定嫪毐之亂的關鍵人物,深得秦始皇的信任。


但是昌平君最終卻在李信率大軍攻打楚國時叛亂了,與楚軍前後夾攻李信,致使李信所部潰散、奔逃,史書記載,"楚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敗李信,入兩壁,殺七都尉,李信奔還。"

扶蘇為什麼看到詔書就自殺?

這一戰使秦國蒙受了自征戰六國以來最嚴重的損失,也令秦始皇的顏面掃地,也給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增添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


而扶蘇身上的血脈,以及和昌平君之間的關係,也讓他心裡感到不安和自卑。這也是為什麼秦始皇的詔書傳來時,扶蘇沒有任何抵抗。昌平君叛亂事件讓他覺得秦始皇已經對自己非常失望,也給後面認為自己鬥爭失敗留下了伏筆。


三、認為自己已經鬥爭失敗,秦始皇正在掃除一切障礙。


這應該是扶蘇自殺最關鍵、最重要的原因:認為秦始皇最終選擇了胡亥,並且為準備新皇除去自己這個皇位的最大威脅者,因此毫不猶豫自殺了。這也就是蒙恬勸他,扶蘇卻依舊自殺了的原因。畢竟蒙恬只是站錯了隊,還有生還的可能,自己作為長子必定沒有任何的希望。

扶蘇為什麼看到詔書就自殺?

這一猜想的關鍵在於,為什麼扶蘇就確定自己已經鬥爭失敗了呢?同樣有幾點原因。


1. 秦始皇帶著胡亥東巡,又有詔書宣佈胡亥為太子。秦始皇駕崩後,胡亥、趙高、李斯三人密謀"沙丘之變",對外沒有宣佈秦始皇的死訊,反而私自頒佈立胡亥為太子的詔書。這份詔書相比很快就會傳遞到扶蘇的手中。


再加上之前扶蘇被秦始皇趕出權利中心,遠赴北方抵禦匈奴,而胡亥卻陪在秦始皇身邊一起東巡,這也是個非常明顯的信號:秦始皇更加中意胡亥。


事實上,大U反而認為秦始皇有意鍛鍊扶蘇,因此讓扶蘇以監軍的身份和蒙恬一起戰鬥,培養帝王應該有的鐵石心腸和權謀機變,而不是一味的悲天憫人。而把胡亥帶在身邊,也是有意近距離觀察他的才能,這樣胡亥也就無法弄虛作假。此時,誰能成為太子依舊是未知數。


2.沒有收到蒙毅的消息


收到秦始皇發來的賜死詔書,卻沒有收到蒙毅的任何消息,這也是扶蘇認為自己鬥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蒙毅是蒙恬的親弟弟,陪伴秦始皇一起東巡,實際上就是蒙恬和扶蘇的耳目,有什麼消息第一時間通知。但是,胡亥被立為太子和賜死的詔書傳來時,蒙毅卻沒有任何的消息傳來。這就意味著,要麼是蒙毅導向了胡亥,要麼確實是秦始皇下發的命令。很明顯,蒙毅不可能導向胡亥,所以扶蘇自然認為這是皇帝的命令,心灰意冷之下只能自殺。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合適還是赫赫威名的秦始皇。這也是為什麼扶蘇甚至都不再掙扎一下,如果這一切真的如扶蘇所想,是始皇帝的命令,那麼確實無論怎麼掙扎都難逃一死。


至於那些說聯合蒙恬一起造反,帶著三十萬軍團南下的,還是醒醒吧。要知道那時候始皇帝駕崩的消息還沒有傳出來,僅憑扶蘇和蒙恬兩人的威信,怎麼可能讓士兵們一起造反?如果真的這麼幹,最好的結果就是被手下士兵抓起來就地正法或押送咸陽。


這也是扶蘇極度失望且不願意再掙扎的原因,也就解釋了那句"父賜子死,尚安復請?"是啊,秦始皇想要誰死,那個人無論是誰,無論怎麼蹦躂,最終還是難逃一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