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鉅鹿之戰在秦末的意義非凡,這一戰項羽摧毀了支撐秦王朝的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秦末農民起義戰爭取得了一場重大勝利,起義軍和秦軍攻守易形,反秦鬥爭初見勝利的曙光。

這一戰結束後無數人為項羽唱讚歌,明朝學者茅坤認為這是項羽最得意的一場戰爭,千百年來大家對項羽的評價也非常高。今天我們就看看項羽的成名戰,看看他是如何摧毀秦國棟樑的。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秦二世上位之後一頓瞎搞,成功把秦國帶入深淵。

陳勝吳廣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後,一波又一波的農民起義浪潮衝擊秦帝國。

秦國統治者面對農民起義選擇了“鴕鳥政策”,一味的逃避現實,導致農民起義愈演愈烈,六國殘餘勢力也掀起了復國運動。

俗話說得好,破船還有三斤釘,更別說一個龐大的帝國了。

在最危急的關頭,章邯挺身而出,率領刑徒軍出戰起義軍。

章邯連連挫敗起義軍,斬殺周文、田臧、項梁等重要起義軍首領。章邯斬殺項梁之後認為楚地危險不大,所以北上攻打趙國,試圖與王離一起滅了趙國。

趙王退守到鉅鹿城,王離迅速指揮長城守備軍包圍鉅鹿,而章邯則是駐紮在鉅鹿南部地區,以策應王離的軍事作戰。

章邯率領的是刑徒軍,雖然沒經過什麼訓練,但是在章邯的指揮下打贏不少戰役,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王離率領的是長城守備軍,是秦帝國的精銳部隊。這兩股部隊戰鬥力非常強,趙王深知趙軍不敵秦軍,所以派人去向各國諸侯求援。

陳餘覺得該拉一把,畢竟唇亡齒寒,所以派遣五千人去試探秦軍。結果這五千人直接全軍覆沒,連個浪花都沒捲起來,自此諸侯紛紛作壁上觀,未敢擊秦。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楚懷王不信這個邪,所以派遣宋義、項羽去救鉅鹿,同時還派劉邦去攻打關中。在這裡,我是不相信楚懷王是真心援助鉅鹿的,為什麼?因為宋義根本就沒救鉅鹿,只是率領大軍駐紮在安陽地區,牽制秦軍不能回救關中(ps:宋義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史記》)。這個時候宋義是主將,他的意思就是要等趙國和秦國分出勝負。如果趙國輸了,那他就負責打秦軍;如果趙國贏了,那他就西向(關中)。(ps:宋義: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史記》)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對於這張圖我有必要解釋一下,避免有一些人看不懂。漳河和黃河是不斷改道的,所以我在圖中分別標註了漳河古道、漳河現道、黃河古道、黃河現道。漳河古道的位置是不全的,上面藍色線是可以確定是漳河古道,但是古道的起點要延伸到漳河現道上,所以我用棕色線條標註了假設線路。我們只能說這條線存在,而且大概位置也在這裡,但是不一定就是圖中標註的道路,細節方面還有待考古研究。

黃河古道是確實存在的,白馬津、平原津就是黃河古道的重要渡口,是沒什麼爭議的,《漢書·地理志》也可以佐證黃河古道的位置。而鉅鹿南的位置也只是大概,至今考古專家也沒弄明白鉅鹿南在哪裡。只知道鉅鹿南在漳河故道北邊,鉅鹿和邯鄲之間,圖上標註的位置也是大概位置。

當初是約定好的,誰先入關中誰就是王,如果按照宋義的作戰方針,那劉邦必定是第一個入關中的,項羽是不可能讓劉邦當王的,所以他殺了宋義,更改了作戰方針,開始準備攻打秦軍。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如圖所示,項羽在安陽地區,正常情況下的行軍路線是過漳河現道,然後順著漳河古道北上攻打章邯,然後再攻打鉅鹿。但是項羽他並不是按照這個行軍路線走的,他是讓部隊(英布)南下白馬津,然後繞道平原津,避開了章邯主力,直接攻打王離的運糧甬道。很多人說章邯沒有攻打英布是鉅鹿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但是你告訴我,他怎麼打英布?他飛過去攻打英布嗎?

英布動兵攻打王離的糧道,同時項羽渡過漳河現道,向鉅鹿方向開進。史書記載項羽讓軍隊破釜沉舟,主要目的就是讓部隊置之死地而後生,讓部隊明白他沒有退路,必須打斷王離的甬道,然後攻打鉅鹿。史書記載項羽九戰秦軍,斷其糧道,多次挫敗章邯的援軍,最後生俘王離,成功滅了王離的長城守備軍。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直到這裡,章邯都沒有明顯性錯誤。章邯怎麼救王離?渡河去支援王離糧道嗎?且不說有沒有時間,怎麼渡河都是問題啊。而且項羽就是從漳河現道出發的,章邯渡河一半結果項羽率領軍隊趕過來了,來一個“半渡而擊”,章邯怎麼招架?另外,王離可是率領的長城守備軍,是實打實的精銳部隊。章邯怎麼也想不到王離會輕易失敗,你可是名將之後啊,但凡你能繼承王翦、王賁一點智慧,那也不至於這麼快就失敗啊。

王離率領二十萬長城守備軍,你但凡分兵駐守平原津,那也不至於被偷襲啊。就算是二十萬頭豬,兩萬楚軍也抓不完。你倒好,二十萬人輸給了兩萬人,這是千古恥辱啊,王翦和王賁的棺材蓋都快壓不住了(ps:王離是王翦的孫子,王賁的兒子)。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滅了鉅鹿之後項羽迅速強大起來,原本作壁上觀的諸侯也開始派兵支援項羽。但是這個時候項羽並未完勝,章邯還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這位帝國最後的名將依舊不可小覷。史書記載章邯在棘原,而項羽在漳河南部,兩軍相持但是並沒有交戰。(ps:《項羽本紀》:“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王離慘敗之後胡亥開始問責章邯,章邯也開始怯戰。章邯怯戰的原因並不是畏懼項羽,而是畏懼胡亥。(ps:棘原位置也不確定,是大概位置,至今史學家都沒找到棘原具體位置)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胡亥一通亂搞不光殺大臣,連自己的親人都殺,章邯害怕胡亥殺他(章邯恐),所以打算派人去京城看看啥情況。司馬欣回朝廷之後被滯留在司馬門三天,趙高拒絕接見他,這讓司馬欣十分害怕,司馬欣認為趙高已經不相信他們了,所以連夜跑了。他跑的時候還不是原路返回,因為他怕趙高追殺他。事實上趙高確實追殺司馬欣,只不過沒追上。司馬欣勸章邯不要再效忠秦帝國了,如果他們打了勝仗,那必定會遭到猜忌,難逃一死。而這個時候陳餘也開始勸降章邯,列舉秦國坑殺功臣的例子,試圖動搖章邯。

章邯考慮到秦國向來刻薄寡聞,所以乾脆就投降了。項羽答應了章邯的投降,但是卻坑殺了章邯的士兵。鉅鹿之戰自此結束,項羽一戰揚名天下,位列中國軍事殿堂之上,千百年來備受讚譽。而支撐秦帝國統治的最後一根棟樑(章邯)也毀了,項羽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農民起義掀開了新篇章。

鉅鹿之戰:項羽一戰摧毀秦國棟樑,敲響了秦王朝的喪鐘

鉅鹿之戰總結

項羽取勝的原因

經典戰役都是不可複製的,因為每一場經典戰役基本上敵方會犯一些特別愚蠢的錯誤。在鉅鹿之戰中王離疏於平原津的防備,以至於被項羽派兵偷襲,這種錯誤是非常嚴重的。同時章邯投降也是此戰不可預料的因素,如果章邯堅持作戰,項羽不死也要掉塊肉。

當然了,項羽的英明指揮也是取勝的重要原因。如果不是項羽靈活指揮部隊突襲王離糧道,那戰爭也不會那麼順利。而且項羽破釜沉舟的魄力讓軍隊士氣大增,日後也有一個人效仿項羽背水一戰,那個人就是韓信。雖然兩者是有不同的,但本質上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鉅鹿之戰的影響

對於秦國來說,邊防軍、刑徒軍都全軍覆沒,秦帝國最後的棟樑也倒塌了。軍事上的失利註定了秦帝國的失敗,一個龐大的帝國開始走向末路。

對於起義軍來說鉅鹿之戰是一場了不起的勝利,秦帝國終於無力再反擊了,起義軍和秦帝國攻守易形。

對於項羽個人來說此戰使項羽威望急劇上升,諸侯無不臣服於項羽。而且項羽還成了古今都讚譽的名將,無數文人墨客為他唱讚歌,無數軍事家都給出了超高的評價。他的軍事思想影響中國很多將領,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名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