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可以說受眾面很廣,而且應用也很普遍。當我們與人交談的時候,偶爾說出幾句俗語老話,也可以活躍聊天的氛圍。有很多人跟對方講大道理,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牴觸的心理,但是說上幾句俗語,可以讓對方更容易接受。

俗語的起源大多數來自民間,而且多為老祖宗生活經驗的寶貴積累,雖然看上去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細細品讀背後的道理,卻能夠引人深思,發人深省。我國從古至今,民間流傳的俗語不計其數,有的俗語跟天時地利有關,有的跟為人處世有關,還有的是生活經驗之談,俗語的種類包羅萬象,比起國學經典、陽春白雪的高雅藝術來說,更容易被大眾喜愛和接受。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有很多俗語我們都是耳熟能詳,比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還有“車到山前必有路”、“不到黃河心不死”等等。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想必很多人都曾聽過,但是這句話到底出自哪裡,其實這句俗語的上半句同樣的精彩,可是很多人卻並不知道。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寡婦指的就是死去了丈夫的女人。寡婦一詞,語出《詩·小雅·大田》,原文是“彼有遺秉,此有滯穗,伊寡婦之利”。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田裡遺散的禾苗和稻穀、麥穗,就照顧寡婦,讓其拾取吧!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此句充滿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而在古代,就早有寡婦的說法了。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那麼為什麼要說“寡婦門前是非多”呢?事實上,古代的女子社會地位不如男子,大多數女子都依靠丈夫生活,自己缺少謀生的能力。而一旦丈夫死去,女人在生活上就處於被動,這個時候很容易被人佔便宜,也總有很多紈絝子弟,總是在寡婦門前探頭探腦,這樣就會經常發生爭吵,於是就有了是非之說。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而“是非”一詞,多指口舌的爭論。《禮記·曲禮上》有言:“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這裡是是非,就是對與錯的概念。晉代的陶淵明在《擬輓歌辭》中也寫了“得失不復知,是非安能覺?”而和是非相關的成語“大是大非”、“是非曲直”等等,也就應運而生了。

不僅如此,在古代封建社會中,女子的丈夫去世,按道理來說是要為丈夫守寡,不能再嫁。當然有的男子如果去追求寡婦,女方與男方來往密切,就會有人背地裡說閒話,認為女方不忠貞等等,於是就有了“寡婦門前是非多”這樣的說法。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當然這句俗語只是下半句,而上半句卻鮮為人知,但卻同樣的精彩,那就是“鰥(guān)夫房頂炊煙少

”。鰥,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鰥,魚也”,宋代詩人陸游在《晚登望雲》一詩中寫道“衰如蠹(dù)葉秋先覺,愁似鰥魚夜不眠”,於是“鰥”本意指一種大魚。《孟子·梁惠王》中又說“老而無妻曰鰥”,於是“鰥”就代表了沒有妻子或是喪妻的男人。有個成語說“鰥寡孤獨”,可見鰥和寡都是連在一起使用的。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男人一般都以事業為主,經常在外打拼奮鬥,很少顧家,一般都是妻子做好飯菜,男人回到家中直接享用了,這種生活也是十分美滿幸福的。自古以來做飯都是男人的短板,而一旦成了“鰥夫”,自然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房頂上也不見炊煙升起。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鰥夫”和“寡婦”這兩個詞已經不常用了,人們也不會糾結於是否再嫁或者再娶,為了愛情,也會選擇大膽地嘗試。但是話又說回來,不論是男子喪妻,還是女子喪夫,都屬於“十年生死兩茫茫”的人間悲劇,是值得人們同情和幫助的。

而且古代男子即便喪妻,也會選擇續絃,但是女子一旦失去了丈夫,各種三從四德、清規戒律就通通找上門來,這對女性來說也是極為不公平的。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不論是“鰥夫房頂炊煙少”還是“寡婦門前是非多”,似乎都已經成為歷史。現在的人們也不必拘泥於這些禮教的束縛,畢竟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但不得不說,這句俗語說得卻是十分精彩,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失去配偶的男女生活現狀,對我們瞭解古人的生活習慣、婚配擇偶方面,還是有很大的啟發。

  • 今日話題:你對“鰥夫房頂炊煙少,寡婦門前是非多”是如何看待的?歡迎在下方留言交流,我們一起探討。

文 | 國學大觀園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國學大觀園

俗語“寡婦門前是非多”,其實上半句同樣精彩,但卻很少有人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