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zuì全辣醬油祕史,不接受反駁

來源:微信公眾號“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記者:韓小妮 李欣欣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在上海,只要有炸豬排的地方,方圓兩米之內必定有一瓶辣醬油在默默守候。

“上海辣醬油是上海特產呀!”很多上海人這麼認為。

這個說法不能說錯,也不能說對。

上海人餐桌上這一瓶辣醬油身世太複雜了。


唐善祥和唐大維父子在陝西南路上開了一家名叫“大勝衚衕”的餐館,菜單上都是他們自己家平常愛吃的小菜。

作為廣東人在上海的第二、三代移民,他們既做上海菜,也做廣東菜。

又因為唐善祥的父親、叔叔當年與外國買辦來往比較多,家裡還常常做海派西餐。

如今,炸豬排是店裡的一道招牌菜。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大勝衚衕的炸豬排搭配的蘸料是辣醬油和甜辣醬。

上海人吃炸豬排,自然少不了一碟上海辣醬油。

和許多上海家庭一樣,店裡用的是泰康黃牌辣醬油。這是讓很多上海人引以為傲的“上海特產”。

不過,祖籍廣東、又曾在香港生活多年的唐善祥父子知道,上海辣醬油其實還有一個“廣東表兄弟”——“李派林喼(jiē)汁”,味道非常相似。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辣醬油和喼汁可以說是一對“表兄弟”。

“在香港,任何一家酒樓、飯店都有喼汁,屬於常備的調味料。”唐善祥說。

仔細看李派林喼汁的標籤會發現,這種調料事實上是舶來品。

“李派林”這個牌子譯自英文“Lea & Perrins”,如今屬於亨氏旗下。而“喼汁”的英文名是“Worcestershire sauce”,如果直譯過來是“伍斯特郡醬”。

Lea & Perrins的官方網站上是這樣介紹伍斯特郡醬的由來的:

1835年,英國伍斯特郡的化學家John Wheeley Lea和William Henry Perrins受當地一位貴族的委託,為他在印度發現的一種醬汁製作配方。

醬汁配製而成後,兩人品嚐了一下,發現完全無法入口,只得把它丟棄在他們化學品商店的地下室裡。

沒想到18個月以後,他們再次嘗試卻驚喜地發現,醬汁的味道經過歲月的沉澱變得非常美味,於是將它推向市場。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Lea & Perrins伍斯特郡醬早期的廣告海報。/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伍斯特郡醬和上海辣醬油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2014年12月發表在上觀新聞上的一篇名為《辣醬油的本地化變遷史》的文章稱:

“伍斯特郡醬約1860年代傳入上海,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番菜館(西餐廳)推廣到其他食肆。”

另有說法稱,伍斯特郡醬於19世紀末進入上海。

一位曾經在泰康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師傅告訴我們,到了上世紀30年代,隨著西菜館對番茄沙司、辣醬油的用量越來越大,上海的幾個老闆決定自己建廠,生產西餐調味料。

這家公司就是梅林罐頭食品廠股份有限公司。

1933年,梅林首先生產出了辣醬油。到了1947年,北站東亞食品廠也開始生產辣醬油。

兩年以後,英國產的越來越少,本土辣醬油逐漸取得市場。

到1960年,梅林的辣醬油產品線移交泰康食品廠生產。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上世紀30年代梅林辣醬油的廣告。這是泰康辣醬油的前身。

掐指算來,上海辣醬油已經走過了87個年頭。

這幾種醬汁是不是已經把你搞暈了?讓我們來捋一捋:

受一種印度醬汁的啟發,英國人釀造出了Lea & Perrins伍斯特郡醬,並於1837年推向市場。

這種醬汁隨後被引入香港、廣東,翻譯成“李派林喼汁”。

而在上世紀30年代,上海的製造商將其本土化,創立自主品牌,把醬汁取名為“辣醬油”。


我們找到了一位英國姑娘,請她到“大勝衚衕”現場試吃,比較一下上海辣醬油和伍斯特郡醬的“引進版”喼汁,味道究竟有什麼不同。

Kate的職業是一名導遊,她來上海11年了。在她家的廚房裡,有一瓶她特意從英國帶來的伍斯特郡醬。

“這是一種如此基本的需求。”她說。也許對她來說,伍斯特郡醬是一種鄉愁。

“你看,它一直是這種老派的英國標籤,似乎是八十年前的風格。”Kate說,“標籤上面還寫著,這是英國女王的‘特供’產品。”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伍斯特郡醬的“引進版”喼汁包裝上寫著“英國皇室指定供應商”。

“在英國,只有一種品牌的伍斯特郡醬。每個人都知道,Lea & Perrins就是伍斯特郡醬。”

她還告訴我們,儘管這種醬汁名為“Worcestershire sauce”,但發音的時候,大家都會將它簡稱為“Worcester sauce”。

在上海生活了那麼多年,Kate早就聽說過上海辣醬油了。

“我聽到的故事是,上世紀30年代,旅居上海的英國人很想念伍斯特郡醬,也許他們試著描述了這種醬汁是什麼味道,後來就有了它的上海版本。”

“我第一次嘗上海辣醬油的時候就很喜歡。我並沒有馬上想到伍斯特郡醬。但是當我聽說背後的故事後,我發現它們倆確實很相似。”

看到跟辣醬油一起端上桌的炸豬排,Kate告訴我們,她注意到一些西餐被引進到上海後進行了改良,變成了“上海菜”。

在帶外國遊客進行美食之旅的時候,除了小籠包,她也會帶他們嚐嚐這些海派西餐。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Kate是在上海工作的導遊。她會帶外國遊客品嚐“上海菜”炸豬排。

“上海的炸豬排,讓人很容易聯想起奧地利的炸肉排Schnitzel。不過你們做的肉吃起來很嫩,表皮的口感也很特別。”Kate品評說。

“我們的炸豬排,外面裹了兩種麵包粉。一種是美式風格的,另一種是日式風格的,混合在一起,層次更加豐富。”唐大維介紹說。

“為了讓豬排的口感更加鮮嫩,我們有個重要的秘訣,這個我不能說。”他賣了個關子。

“不過可以分享的是,一般傳統上海炸豬排,很多人做的時候喜歡把豬排敲得薄薄的,而我們的廚師每一面只敲三下。”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唐大維介紹,他們的炸豬排每一面只敲三下。

在將炸豬排搭配兩種醬汁品嚐後,Kate評價說:“它們很相似,又很不一樣。我感覺伍斯特郡醬好像更‘辣’一點,而辣醬油的味道更加柔和,平衡得很好。

唐大維也說:“對我來說,伍斯特醬更加‘烈’一些。另外,它更加濃稠,質地有些粉粉的。”


除了“上海辣醬油並非上海獨有”,一位曾經在泰康工作三十多年的老師傅介紹了幾個“冷知識”,再次顛覆了我們對辣醬油的認知。

知識點一:辣醬油根本不是醬油。

它的原料中沒有釀造醬油要用到的大豆,製作工藝跟醬油也截然不同。

說起辣醬油的配料,裡面有洋蔥、黃芥子、橘皮、玉竹等,而香辛料中則包括丁香、肉豆蔻等。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辣醬油的配料和工藝,實際上與醬油完全不同。

這樣一張成分表,不要說跟醬油“渾身不搭界”,和多數中式調味品也都大相徑庭。

為此,上世紀90年代,上海辣醬油經歷了一場“命名危機”。

當時,醬油行業出了個規定:凡是叫“醬油”的產品,必須符合醬油的標準,於是辣醬油差點被勒令改名。

“我們一度動過腦筋,想把辣醬油改名為‘喼汁’。但是前思後想,大家肯定不能接受啊!”老師傅說。

“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叫法。就像龍蝦片,每個人都知道龍蝦片是什麼,但裡面難道真的有龍蝦嗎?”

後來幾經努力和申請,“辣醬油”這個名字總算被保留下來了。只是“辣醬油”三個字後面,必須要有“調味品”的字樣。

於是,今天這款產品的全稱就叫“上海辣醬油風味調味料”。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經歷“命名危機”後,這款醬汁的全稱是“上海辣醬油風味調味料”。

知識點二:上海辣醬油不光上海人吃。

除了上海之外,使用辣醬油最多的城市有些出乎我們的意料:天津。

在天津和北京,辣醬油被用來搭配水餃、各種麵食。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裡還提到:“天津地區老一輩吃西餐的人都認識這樣東西,它就像番茄醬與薯條、醋與餃子一樣,是炸豬排的最佳搭檔。”

知識點三:一直聽人講“黃牌辣醬油”,難道還有其他“牌”不成?

答案是:以前還有一種“藍牌辣醬油”。

兩種辣醬油區別在哪裡?老師傅打了個比喻:

“黃牌像是中藥的‘頭煎’,原料熬製8小時後倒出來的。至於藍牌就像‘二煎’,在之前熬的渣里加入50%的料,再熬8小時。”

在計劃經濟時期,藍牌辣醬油賣得比黃牌好,因為價錢更便宜。黃牌賣3角多的時候,藍牌只要2角。

到了90年代中期,大家消費能力提高了,都買得起黃牌。加上辣醬油整體的產量本來就不算大,一年才10萬箱不到,藍牌也就退出了市場。


在上海,辣醬油是一種“意思意思”的調味料。

“我估計每個上海家庭都有一瓶,但是大概沒有哪家人家可以用完一整瓶。”唐大維說。

炸豬排和辣醬油這對CP組合太深入人心了。以至於一提到“辣醬油”,大家就自動聯想到炸豬排。

其實,它還有很多吃法可以“解鎖”。

“辣醬油和炸豬排當然是絕配,但除了絕配以外,還有得配啊!配春捲、餃子、拌麵都很好吃。”在泰康工作過的老師傅說。

他個人最喜歡的吃法是辣醬油拌麵:“面裡放點豆芽、豆乾,加點鹽,倒入辣醬油一拌,別有風味。”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辣醬油包裝上介紹了多種食用方法,鼓勵大家多多使用。

唐大維也認為:“辣醬油是一種非常友好的醬汁,很適合放進慢燉的食物中。”

“在我們店裡,除了炸豬排,羅宋湯、鐵盤牛舌和紅燴牛筋腩這幾道菜裡也放了辣醬油。”

“辣醬油屬於那種不加也不要緊,但是加了會起到錦上添花作用的調味料。”他總結說。

“它讓菜餚的味道顯得更加豐富。”Kate點頭稱是。相似地,在英國,做燉菜的時候會加上一點伍斯特郡醬。

“有時候我們在用烤箱做切達奶酪厚吐司,或者英式烤土豆(Jacket potato)的時候,也會滴些伍斯特郡醬。”Kate說。

“我想,我奶奶以前偶爾會用它來做蘸料,比如吃香腸的時候,就像你們使用辣醬油那樣。現在我們不大這樣做了。”她說。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羅宋湯等菜餚裡也可以加點辣醬油,增加風味。

“調製血腥瑪麗(Bloody Mary)雞尾酒的時候,會加一點伍斯特郡醬。”唐大維補充說。

“我有個美國朋友從來沒用它燒過菜,但是他會在啤酒里加一點,說味道好極了。”

而在廣東和香港,最常見的是吃傳統蒸點陳皮牛肉球或者乳鴿時,會搭配一小碟喼汁。

“我覺得喼汁和炸春捲、炸雲吞也挺搭的。”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廣東媒體人林迎告訴我們。

“還有就是燒進菜裡。煎炸或者鐵板烹飪的時候,牛肉和豬肉用得最多,也有人用於雞和魚蝦類的菜。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辣醬油和喼汁很適合與牛肉搭配。

時空回到“大勝衚衕”,Kate夾起一塊受奧地利Schnitzel啟發的炸豬排,又蘸了一點辣醬油:

“想想看,在21世紀的上海,我們吃的這種上海特色醬汁,是受200年前英國發明的醬汁啟發的。這太酷了!”

唐大維也感慨地說:“所以講,阿拉上海的飲食文化真的是海納百川。”

這一點,從辣醬油的英文名上也可以看出。——快點找出家裡的那瓶辣醬油看看,標籤上寫著:“Shanghai Worcestershire Sauce”(上海伍斯特郡醬)。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家庭裝辣醬油標籤上赫然寫著“Shanghai Worcestershire Sauce”。

史上zuì全辣醬油秘史,不接受反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