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擁有五大鎮山唯一保存完整的鎮山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鎮廟位於遼寧錦州北鎮城區西側的山崗上,它是五大鎮山之一的北鎮醫巫閭山的山神廟,也是全國五大鎮山中保存最完整的鎮山廟。

北鎮廟坐北朝南,南北長240米,東西寬109米。主要建築均位於中軸線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廟前正中是一座六柱五樓式牌坊,兩旁各立有一石獸。拾級而上,便是歇山式三券洞山門,門額下中刻“北鎮廟”三字。


錦州擁有五大鎮山唯一保存完整的鎮山廟


一、主要建築

1、山門

山門位於石坊北25米的第一層月臺之上。面闊三間,綠琉璃瓦蓋頂,正脊兩端飾吻獸,垂脊和戧脊上置走獸。簷下無斗拱,椽以琉璃磚代替。角梁為花崗岩雕造。底裙由四層條石砌築。牆體由青磚砌築。正面闢三券洞門,門高3.4米,寬2.8米。明間門額上嵌石匾額一方,橫書雙鉤楷書“北鎮廟”三個大字,山門兩側圍牆亦如其色,牆頂砌兩坡灰瓦。山門東西兩側各闢一角門。門前左右置花崗岩臺階,月臺邊緣有白石欄杆圍繞。給人以明潔之感。

3、神馬殿

進入山門登上二十級臺階為神馬殿,殿內塑有兩匹馬和兩個馬童,為山神行走時的坐騎及隨從。神馬殿後方是一個高大的月臺,四周環繞雕工精細的石欄杆,主要建築都在月臺之上。從南向北依次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香殿、後殿。

3、御香殿

御香殿共有廳堂五間,是陳放朝廷御書和皇家祭祀用香蠟供品的地方。御香殿的後面是大殿,

4、大殿

大殿是廟內最大的建築,殿寬23.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是舉行祭掃大典的場所;大殿為歇山式大木架結構,殿牆以青磚圍砌而成,綠琉璃瓦頂,雕樑畫棟,柱、檁均為紅色;牆壁上繪有漢代至明代各朝著名的文臣武將畫像32人,各具神態,惟妙惟肖,色彩鮮豔。殿內有一尊“北鎮山神”的泥塑。殿的正中懸掛著清乾隆帝書的“乾始神區”銅製御匾。

5、更衣殿

大殿的後面有三間更衣殿,是祭祖者入大殿朝拜前更換衣服的地方。

6、更衣殿

更衣殿後有三間內香殿,是存放地方官員祭品和香火的地方。

7、寢宮

最後的寢宮,是山神的內宅,所以規模僅次於大殿。清康熙帝敬獻的御匾“鬱蔥佳氣”懸掛於殿眉的正中,大殿的周圍以白色的石欄圍繞。

8、石碑

廟內保存有元、明、清三代的石碑56通,其中有元代大德、皇慶、延祐、至順、至正等年間的祭山、封山碑12通,明代永樂、成化、弘治、正德、隆慶和萬曆年間的修廟碑16通,清代康熙、雍正、乾隆、道光和光緒年間的祭山修廟、遊山詩等碑28通,這些石碑在考古學研究和書法藝術上,都有著很高的的價值。

二、附屬物

1、鐘樓

鐘樓位於神馬殿東側,坐東朝西,鼓樓位於神馬殿西側,坐西朝東,二樓駿為重簷歇山樓閣式建築,樓基為方形石砌平臺。樓體分上下兩層,各呈方形。下層面闊、進深各三間,為7米,中闢一高2.2米,寬0.9米的券門,樓內置一胡梯,上通二樓。上層各面5.6米,四周環有迴廊,每面置有格扇式望窗,前簷柱下裝有木製欄板。頂覆灰瓦,吻獸及走獸俱全。簷檁、柱施以彩繪,整體建築結構合理,形制美觀大方。登樓北鎮廟北部的所有建築和行宮可一覽無遺。

鐘樓上懸光緒十六年所鑄大鐵鐘一口,鍾高1.8米,口徑1.5米,重二噸。鐘面刻鑄“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聲垂千古,夜鎮八方,累代威靈”及“奉重修北鎮廟旨,大清光緒十六年歲次庚寅四月穀旦;副都統銜左翼協領程世榮監修,副將銜直隸升用參將馬佔鰲監修,遇缺題奏提督廣東高州鎮總兵鑑色巴圖魯奉左寶貴監修,欽加二品銜行巡撫事奉天府尹裕長,欽命盛京將軍奉天總督慶裕,欽命盛京將軍奉天總督裕祿,欽差大臣署盛京將軍奉天總督安定,金火匠李明廣”等字樣。鼓樓二層樓上原有大鼓一面,晨鐘暮鼓之音遠近徐聞,象徵神奠一方,世間永遠安寧。鐘鼓二樓始建於明代弘治間,後於萬曆、清康熙、乾隆、光緒各朝多次重修或維修。

2、碑亭

碑亭位於神馬殿北甬路東西兩側,橫列四座碑亭,除東邊的一座為六角亭外,餘者皆為四角攢尖式,亭已毀。東邊兩甬古碑在1971年省地震隊的司機試驗汽車拉力和人戲耍打賭,將其拉倒摔斷,1980年重新黏合立起。碑面的一些字跡受損難辨,四甬碑由東向西分別為清康熙五十年(1711)的萬壽碑、康熙四十七年(1708)的《北鎮廟碑文》、雍正五年(1727)的《御製碑文》、乾隆十九年(1754)《御製並書•七言律詩》石碑。

3、翠石屏

北鎮廟的西北角有一塊狀如屏風的天然巨石,名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據說從此孔鑽過,可以終生不腰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