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丨何江鴻:綠色發展的“藍山答卷”

——湘江源頭藍山縣生態保護與開發的探索與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長江經濟帶時指出,要堅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工作的重要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不搞大開發不是不要開發,而是不搞破壞性開發,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千里湘江始於藍山,一江清水造福三湘。黨的十八大以來,藍山縣作為湘江源頭,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持續保持了“天藍、山藍、水藍”的生態優勢。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2%,位居全省第四;湘江源頭野狗嶺水質常年保持一類標準,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達到二類以上標準;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54天,空氣優良率達到97%,空氣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國家二級以上標準。

思路決定出路。在要生態還是要發展這個問題上,我們曾經有過迷茫和誤區,但隨著對“兩山”理論的不斷深入學習,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在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做選擇題,本身就是一種理論上的不成熟和實踐上的不清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而且保護本身也是一種發展。綠水青山本身就是寶山,不一定非得要開採;築好了梧桐樹,金鳳凰自然就會飛來。

魄力決定動力。在轉變過程中,決策者的魄力同等重要。為了保護湘江源頭的生態環境,我們做出了巨大犧牲,拒絕了一批生態效益低的企業來藍山縣投資辦廠,主動放棄和退出了一些高能耗、高汙染產業。據不完全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藍山縣在森林禁伐、礦產禁採、幹流禁漁、兩岸畜禽養殖退出、關閉中大型汙染企業等方面造成財政減收24.9億元,就業減少5.45萬人,群眾減收48.9億元以上。近三年來,縣經開區因環保不過關而否決掉的項目達20餘個,也拒絕了一些稅收很高的汙染企業入園。縣財政還頂著巨大的壓力,每年投入上億元資金用於生態保護。可以說,沒有巨大的魄力,是無法頂住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也無法產生推動工作的巨大動力和合力。

格局決定結局。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其實就是眼前和長遠的關係。實踐證明,只有開闊的格局和眼界,才有收穫的喜悅、圓滿的結局。通過多年的努力,藍山的生態優勢愈發顯現,湘江源頭、雲冰山、百疊嶺等景區吸引了大量省內外遊客,成為縣域經濟最大的引爆點。2018年6月29日,省委書記杜家毫在湘江源頭連喝三大口水,舜水田園綜合體被他稱為“這就是我想象中的田園綜合體”。2019年來,一些大項目、好項目紛紛落戶藍山縣,主要經濟指標在永州市排名創近五年來最好成績。2020年一季度,面對疫情帶來的巨大沖擊,藍山依然實現了經濟平穩增長。這些都充分證明了“兩山”理論在藍山的成功實踐,探索了高質量發展的“藍山樣板”。

(作者何江鴻 系藍山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