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誹被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肚子裡罵人也要小心

有個成語叫“敢怒不敢言”,我看你不爽,但是不敢罵出聲,那我就在肚子裡罵你好了。肚子裡罵人,被罵的聽不見,應該安全吧?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恐也未必。

讀《資治通鑑》,發現了因“腹誹”而被殺的例子,也就是說,肚子裡罵人也是不行的。

“腹誹被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肚子裡罵人也要小心


事情是這樣的: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農令顏異被殺了。顏異是靠著廉潔正直逐步升遷到九卿之位的。這一年,漢武帝和張湯商量要鑄造“白鹿皮幣”,——也就是要鑄造一種新的錢幣,因而徵求顏異的意見。顏異明確地表示反對,這讓漢武帝很不高興。

後來因為別的事情,有人告了顏異一狀,漢武帝就把顏異交給張湯去審理。張湯和顏異有矛盾,就羅織顏異的罪名,證據是這樣的:有個客人曾和顏異談論,說漢武帝頒佈的詔令中有不合理的地方,顏異當時沒有作聲,只是微微撇了一下嘴唇。張湯對武帝說:“異九卿,見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誹,論死。”就是說顏異身為九卿,看到詔令有不合理的地方,不進宮去說,卻在心裡譏笑誹謗,論罪應當處以死刑。

“腹誹被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肚子裡罵人也要小心


這個判決居然得到了漢武帝的批准,顏異就這樣被殺了。腹誹被殺,這在漢朝開了一個不好的頭,《資治通鑑》記載:“自是以後,有腹誹之法比,而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

這個例子一開,自然是人人自危。肚子裡罵人,這可沒法去反證,因為肚子也沒法作證自己沒有罵人,即便自己的肚子能作證,恐怕也不會作數。這樣一來,你要是不小心得罪了什麼人,或是有人看你不爽了,就告你一狀,隨便給你安個“腹誹”的罪名,你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腹誹被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肚子裡罵人也要小心


怎麼辦呢?肚子裡說沒說壞話沒法子證明,只好在嘴巴里拼命地說好話了,這個別人總是能聽得見的。於是乎,從此以後,漢朝公卿便大多把阿諛奉承當作了安身之道,以免無緣無故就招來殺身之禍。

在現代社會,肚子裡罵人被判死刑的事情是不會發生了,但如何對待持不同意見者這個問題,還是一樣的。如果現在的領導者和漢武帝的想法一樣,那圍繞在他身邊的,大概也就只有阿諛奉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