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州東外南外西外和北外四個鄉鎮名稱的由來

達州歷史悠久。上古隸屬巴地,夏屬梁州,商周隸屬雍州,春秋戰國屬巴國,秦、西漢屬巴郡宕渠縣。東漢和帝永元二(公元90)年,從益州巴郡宕渠縣分出東部地區設置宣漢縣,意為宣揚漢王朝的德威,其治所在今達州城。此後,更名萬州、通州、開巴郡、通川縣、達縣、達州等,嘉慶七年(1802),達州升為綏定府,設附廓首縣達縣。達州城歷為郡、州、府、縣治地。從設縣治開始修建城牆,一直到元代都是土牆。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將土城牆砌石,在城牆上構築凹凸形狀的城堞,並按東、南、西南、西、北的方位修五道城門,東門叫迎暉,南門叫錦川鎮雄,西南門叫朝宗,西門叫揚武,北門叫來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全部改土牆為石牆,增建防衛設施。清康熙十三年(1674)因“甲寅病變”,城樓設施毀於戰火。乾隆三十三年(1768)重建時,將城牆由629丈增加到735丈6尺6寸,周長由3.5裡增至4裡,城高由1丈5尺增加到1丈7尺,改五道門為四道城門,封閉西南門,保留東迎暉門,南朝宗門,西揚武門,北來鳳門;沿城牆外均修壕溝蓄水,加強防護。清朝嘉慶後期,達州城建設呈現高速發展期,經歷署、學宮、典史署、巡檢署、清軍綏定協署、守備署等署衙增多,公善事業單位陸續興建,興修、培修一些祠、廟、寺、庵,興修灘頭街至永豐街、文家梁一帶的街道。至清朝末年,達城有大小街巷65條。

達州東外南外西外和北外四個鄉鎮名稱的由來

清朝乾隆時,達州境內設置清風、明月、翠屏、垂虹、寶芝和楚清明翠6鄉;嘉慶達縣沿襲乾隆6鄉;宣統末年(1911),撤楚清明翠鄉,清風鄉分為上、下清風鄉,仍為6鄉,這一年,爆發了辛亥革命,四川宣佈脫離清政府,達縣於10月下旬宣佈獨立。民國元年(1912),達縣合併上、下清風鄉。與此同時,為防軍隊入境擾民,護衛城區安全,劃清風、明月、翠屏三鄉近城二十里之地,臨時成立護城團,歸城區管轄。所設團甲共八區,其中城內四區,城外四區。護城團外四區的名稱與護城團的內區相對應,且以方位命名,分別為東外區、南外區、西外區和北外區。這些最初臨時性的軍事防禦設置,經過沿襲、變更,成為後來的東外、南外、西外和北外的鄉鎮建制名稱。(鄭景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