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小規律:期望定律

如果一個人有自信心,對自己懷著期望,他就會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1966年設計了一些實驗,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在其中一項引人注目的研究中,羅森塔爾及其同事要求老師們對他們所教的小學生進行智力測驗。

他們告訴老師們說,班上有些學生屬於大器晚成者,並把這些學生的名字念給老師聽。羅森塔爾認為,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可望得到改善。事實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單,是從一個班級的學生中隨機挑選出來的,他們與班上其他學生沒有顯著不同。

心理學小規律:期望定律

可是當學期之末,再次對這些學生進行智力測驗時,他們的成績顯著優於第一次測得的結果。這種結局是怎樣造成的呢?羅森塔爾認為,這可能是因為老師們認為這些大器晚成的學生開始嶄露頭角,予以特別照顧和關懷,以致使他們的成績得以改善。這就是“期望定律”。

期望定律一般被廣泛應用在管理過程中。比如,管理者相信下屬,並給對方一定的期許,對方往往就會按照上司期許的目標奮進。同樣,老師注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中表現出對學生的充分信任,並給予學生更多的肯定與鼓勵,使學生樹立起極大的學習信心,往往就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以教學管理為例。不同的學生,其發展現狀及發展潛力都是不一樣的。老師如果高高在上,居高臨下,以成人的要求,特優生的標準看待一般的學生,看到的永遠只能是一無是處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是做不到對學生真誠以待的。如果老師真能蹲下身子看一看,那學生在老師的心目中就會變得高大。有了這種感覺,老師對學生的肯定、鼓勵就會發自內心,對他們的期待就會非常真誠,學生自然就能從老師的言談舉止中感受到這種真誠。

心理學小規律:期望定律

有一位年輕的女實習老師在接手一個班級的管理工作時,這個班的班主任對這位實習老師說:“班裡有一位特別調皮搗蛋的孩子,上課經常不認真聽講,腦子很笨,考試經常拖全班同學的後腿。”這位實習老師上課時特別注意了一下那個所謂的“笨孩子”。她發現這個孩子總是一個人坐在角落裡,悶悶不樂。

於是,她走過去對這個孩子說:“我剛才聽你們班主任老師說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只要你肯努力學習,你就能成為咱們班最優秀的學生。”這個孩子聽了實習老師的話,眼裡閃出一絲光亮,後來他努力學習,刻苦鑽研,成績節節提高。

半年後,當那位年輕的實習老師來學校執教時,這位調皮的孩子果然成了班裡的學習尖子。連他以前的班主任對他的變化也感到驚奇。

心理學小規律:期望定律

學生都是有個性的,其發展的能力、方向都不完全相同,對於同樣的問題,或是同樣的結果,放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其價值是不一樣的。就是在同一個學生身上,老師如果換個角度想一想,就會發現學生原來還可能是那麼出色。

因此,老師必須為學生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讓學生在這些舞臺上大顯身手,這樣,學生的才能就能充分地展示出來。老師對學生的認識更深一層,對學生就會增添欣賞與喝彩,減少輕視與指責,老師的一言一行中就會充分流露出對學生的信任。

期望定律可以被廣泛應用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例如,當你對一個人期望較高,總是給對方鼓勵時,對方就可能成為你所期望他成為的那種人。同樣,當你對自己沒信心時,不妨給自己一個期許,並給自己足夠的信心和勇氣,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地前進,最終你取得的進步連你自己都會驚歎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