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用。重要的是每個員工的生產效率如何,以及企業本身如何擴張。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員工人均收入是個重要指標。這個指標變化不大意味著公司做得不是很好,沒有什麼槓桿作用。

這一統計數據不僅適用於技術領域,而且任何企業都應致力於讓這一指標最大化。這樣以來,每一位員工都會覺得自己像沃倫·巴菲特,也會像他老人家一樣行事。他們在把自己的資本(時間和技能)投入到公司裡面。每一位優秀的CEO都應該花時間努力去提高員工的生產效率,這是公司可保有的最強有力的槓桿作用。


WhatsApp效應

Chris Dixon曾詳細闡述過這一點:

“跟上一代聊天應用需要成千上萬的工程師相比,WhatsApp只用50個工程師就做出了一個全球性的聊天系統,為9億用戶提供服務。這種“WhatsApp 效應”現在正在人工智能領域出現。Theano 和TensorFlow 等軟件工具跟用於訓練數據的雲數據中心以及用於部署的廉價GPU結合在一起,令小型工程師團隊就可以開發出最先進的AI系統。”

我曾經寫過令WhatsApp與眾不同的各種功能:被收購時,該公司員工的人均市值達到了創紀錄的4億美元(公司總共只有55名員工!),這在十年前還是聞所未聞的。

“WhatsApp 之所以能做成如此出色的一家公司,原因之一是他們在有意識地嘗試儘可能少招人。減少員工人數可以減輕他們的溝通負擔,並且讓他們只關注於招收全明星人才。(要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開支小,因為外部的服務並不便宜)。

WhatsApp 把應用的許多核心功能都外包出去(比方說電話服務外包給Twilio)。大多數人認為,對產品這麼關鍵的功能依賴於像Twilio 這樣的外部公司來實現的做法太瘋狂……但其實這是天才做法。如果WhatsApp 自己實現電話服務是可以降低成本,但他們會一直都需要在這一領域不斷投入並且要保證產品的品質。而且他們可能需要僱好幾百人才能複製Twilio 為他們所做的事情,這會大大增加公司的溝通負擔。

而現在呢,WhatsApp 對Twilio的使用有一個非常清晰的API以及非常明確的SLA(服務水平協議),靠這些可以保證業務的正常上線、功能以及性能。如果Twilio 做不到,WhatsApp可以把部分部分(或全部)需求轉移給Twilio 的競爭對手。相反,如果WhatsApp自己去做這件事,但自己員工沒做到的話,要想改的話那會是一筆巨大的負擔。”

SOA(面向服務體系結構)的興起讓工程師可以更好地去理解代碼,因為代碼就放在自包含的塊裡面。於是我們就有了第二步,也就是SOC(service-oriented companies,面向服務公司),這些公司專門致力於成為插入代碼庫的API。像Twilio(API即服務)這樣的新公司改變了遊戲——這是企業不再像過去那樣僱用那麼多的全職員工的重要原因。當另一家企業可以更好地完成這項任務時,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和金錢呢?做出不適當決定的機會成本非常高昂。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每一位員工都是資本配置者。你的工作就是把公司的資本分配給回報最高的事情。

用供應商是雙贏的決定,因為資源可以更有效地得到分配,令產品整體效果驚人。我曾細述過保持精益的重要性:

“更精益的公司表現更好,因為行動可以更快,對官僚機構/日常開支的需求更少,並且可以讓每個人都齊心協力……這樣世界可能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而不是更少),並且讓員工更加快樂,因為處在公司核心職能的人所佔比例會更高。”

另一個例子是Instagram 。被收購時(當時還沒有任何收入),Instagram 的人均市值為77000000美元,因為它只有13名員工。Facebook收購Instagram的時候認為它值10億美元,這一事實表明Instagram 有槓桿能力。每一位員工基本上都在提供巨大的價值。不管是什麼行業,這都是公司應該優先考慮的事情。

一些公司在不惜一切代價去招聘。許多SaaS 公司用1000名員工實現了1億美元的ARR,然後用2000名員工中達到2億美元的ARR。他們從來沒有達到他們需要的槓桿作用。那麼,如何開始外包非必要的任務呢?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未來數百年內最重要的商業技能是選擇和管理供應商的能力。而過去百年最重要的商業技能是:招聘、管理和培養人才的能力。


發揮三倍的優勢


就像我在《幾乎每家公司都把95%的時間都花在做每一家公司都在做的事情上》裡面所寫那樣:

“如果你開始把並非自己公司獨有的一切都剝離出去的話,那剩下的那幾個人就可以構成公司獨特的部分。然後再加上幾個需要對公司可給市場帶來的獨特好處做出解釋的人。想象一下,如果把100人的公司精簡到6個人。再想象一下,你那1000人的公司做成20人。那你的行動會有多快?

關鍵問題是,為什麼25年或者50年前的公司沒有接受採用這種理念?大家是開始把非必要的任務外包出去的?首先,過去的公司都是全棧型公司——他們很少利用供應商,而是選擇增加更多人手,形成層級,也因此造就了嚴重的官僚作風。這一點正在發生變化:如今,選擇供應商已成為一種稀有且十分珍貴的技能,因為這可以為你騰出時間和金錢,讓企業去投資ROI更高的活動(如研發)。

Safegraph在選擇軟件供應商的時候,“會去尋找能迅速變得更好的產品。尋找可以快速修復錯誤和性能問題的產品。尋找可增加新功能的產品。尋找能讓顧客滿意的產品。”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衡量利用供應商能力的最好指標是企業的槓桿力。而衡量槓桿率的好指標是員工的人均收入。

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根本性的轉變,原因是尋求強勁財務回報的大量資本流入到了生產力水平突飛猛進的軟件部門。生產率的增長就是要用更少的投入帶來更多的產出;為什麼公司會沉迷於尋找“10x”工程師。利用供應商就可以騰出時間專注於尋找在所有的市場都能打仗的員工。

強大軟件工具和廉價資本的結合,意味著公司可以用更少的人手來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因為資本可以用來吸引最好的人才來開展更多的實驗。基本上來說,公司應該把時間花在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幾乎每一家公司都把95%的時間花在其他公司都會做的事情上。花在自己獨特的事情上的時間不到5%。這說不過去。

我們看到了這一點正在開始顯現,因為選擇供應商的能力正變得比招募優秀人才的能力還要重要。並非每個幹活的都應該是你的僱員。像蘋果和Google這樣偉大的公司(其人均收入均高得離譜)理解這一點,它們選擇僱承包商從事外圍項目,而不是毫無意義地增加員工人數:自1990年以來,科技行業令人吃驚地幾乎沒有增加什麼工作崗位。在過去24年的時間裡,科技產品或服務公司直接就業數增長了31%,也就是1.1%的年平均增長率。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每一家公司都應該想辦法少幹事。公司往往花了X得Y,但是用好的供應商上的話花X/4得2Y其實挺容易的。

全職員工是誰這一點在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重要。就像Peter Thiel所說那樣:“最好的初創公司可能沒有邪教那麼極端,他們二者之間最大的區別是,邪教在重要問題上通常錯得離譜,而成功的初創公司則對其他公司不理解的事情有非常正確的看法。”

最好的公司會盡可能地提高自己的槓桿作用。放大(scale)是幫助公司從優秀升級成偉大的重要因素。

就像我過去所寫的那樣,最好的CEO總在尋找槓桿:

“如今,大多數《財富》 500強公司的供應商數量已經是十年前的十倍。但是這些公司的員工總數大致相同。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供應商管理變得越來越重要。公司的人均市值都在急劇上漲,因為供應商撬動的不僅僅是CEO,還包括所有員工。”

人均收入較高的公司生產效率更高,因為他們的勞動力事半功倍。相反,人均收入較少可能意味著該員工沒有帶來太多的產出,甚至可能是不必要的——這些人也許被困在了“狗屁工作”(BS job)裡面。作家David Graebar 寫過一本很棒的書(編者注,書名正是《狗屁工作(Bullshit Jobs)》),裡面講了狗屁工作在當代的流行。他將其定義為:“一種完全沒有意義的、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有償就業形式,就連員工自己都證明不了這份工作的正當性;而作為就業的條件之一,員工還不得不假裝情況不是這樣。”

在過去,公司需要成千上萬的員工。現如今,供應商可以幫助減輕這一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狗屁工作”應該消失了——大家可以去從事需要更多創造力和同理心的工作——那些人類擅長的工作。這會給全世界卸下一個沉重的負擔。用更少的員工得到相同甚至更好的結果是讓僱主和員工雙贏的辦法。雙方都看到了更高水平的自由,而眾所周知,自由就是地位。

公司的未來新常態:只保留最核心的業務,其他全部外包

聚焦於增加供應商意味著有減少員工的能力。槓桿作用非常重要。指標:人均收入是否上漲?不是的話,說明你的企業擴張能力不強。

Safegraph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對員工的槓桿作用3倍下注。我們寫道:

“因為我們只招最有才華的人,所以SafeGraph的團隊成員必須不斷去尋求發揮槓桿作用。我們極其重視自己的時間。在(通過工程,外包,選擇供應商等手段)把繁雜事務自動化之前,團隊成員很少會做這些事情超過幾次。我們的人應該把75%以上的時間都用來做真正困難的,只有他們才能做的事情。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利用自己、我們的團隊和我們的組織發揮的槓桿作用越多,SafeGraph的規模就能做得越大。”

每一位員工都應該把自己看作是資本的配置者,因為簡而言之,我們的一切工作都是把公司的資本(實物和財務)分配出去以獲得儘可能高的回報。而時間你是花錢也買不了更多的東西;所以,我們必須明智地把時間用在ROI最高的活動上面。理想的目標是把其他一切都外包出去。

我在《幾乎每家公司都把95%的時間都花在做每一家公司都在做的事情上》中寫道:

“比方說,我在LiveRamp的時候,我們是在本地部署的,所以要大量跟服務器打交道。這方面的事情很多。現在,LiveRamp已經雲化(用的是Google Compute),可以把更多的時間聚焦在自身的業務上。數以千計的其他公司也經歷了完全相同的過程。當然了,2016年我們創辦SafeGraph 時,我們當時就決定用計算即服務的部署方式(我們用的是Amazon Web Services)。”

想象一下,當你把企業的其他環節都交給像AWS這樣的省時工具時會發生什麼?作為一個團你又能夠多做多少事情?你們會走得有多快?那時候,天空才是你的極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