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號,為什麼被稱為愛書人的聖地?

查令十字街84號,為什麼被稱為愛書人的聖地?

(一)

很早的時候,應該是2016年吧,就知道了《查令十字街84號》這本書,但是因為當時很暢銷,所以並沒有買來讀。

我一直不怎麼喜歡讀暢銷書,總覺得暢銷書中摻雜了許多被商業利益烘托起來的浮躁情緒。人們在購買暢銷書的時候,有時候並不是為了閱讀,而是在消費自己的情緒。

早上去圖書館還書,不經意間發現書架上陳列著一排新書,《查令十字街84號》赫然在列。這本書已經過了它的熱銷期,卻依然有朋友向我推薦,於是便取下來,想知道這本被號稱為“讀書人的《聖經》”的書信集究竟有什麼樣的魅力,以至於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

坐在圖書館的落地窗前,窗外雨聲瀟然,閱讀室裡靜悄悄的,正適合一個人沉在書裡,遊走於查令十字街84號的那家書店中。

這些年,到一座城市逛一家書店,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好像只有去過了一家書店,這個城市才算是真正來過。沒機會去英國,倘若得便,我想我應該也會去尋一尋這條古舊的老街,尋一尋那家已經消失了的書店。

儘管那家馬克斯與科恩書店已經不存在了,但是如若有機會,還是應該以一種朝聖的心態去拜訪一下,畢竟生活中還是需要一些儀式感,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祭奠和緬懷。

查令十字街84號,為什麼被稱為愛書人的聖地?

(二)

《查令十字街84號》中每個書信之間的時間跨度很大,因此在閱讀的時候,我讀得很慢很慢,生怕自己的匆忙打擾了書中的節奏。在閱讀的時候,我想象著弗蘭克一天天地變老,一天天步履蹣跚,但依然在書架之間穿梭,為海蓮•漢芙尋找她想要讀的書;想象著海蓮收到好書之後的欣喜,以及她看到劣書之後的憤怒。

書中的故事平平,信中的內容也沒有什麼奇特的地方,它只是講述了一個愛書人和一個書店老闆之間幾十年的買書寄書的過程。信件本身沒什麼魔力,但是時間和等待卻有無窮的魔力。它們使得這本書變得溫情起來,使它讀起來充滿了與時間對抗的味道。

這麼些年來,除了高中時候投過稿和工作後與其他單位的日常交流外,好像從來沒有跟別人寫過信,也從來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筆友。很難體會那種用心書寫的筆墨,在穿越過一座座城市之後,被時間和等待發酵出來的那種味道。

我有時候很羨慕海蓮•漢芙,羨慕她能夠遇到這樣一家富有溫情的書店幾十年如一日地做著這麼溫情的事。很明顯,在海蓮一次次的欣喜與責備中,店主弗蘭克成了最懂海蓮的人。

查令十字街84號,為什麼被稱為愛書人的聖地?

(三)

這本書直到最後,也沒有出現我們所期待的愛情。但是,海蓮•漢芙對書的熱愛,以及弗蘭克對讀者的負責和熱忱依然深深地打動著我們。這本書使我更加相信,所有與書有關的故事都是那樣的美好。在所有與書有關的故事中,就算是一句平平常常的問候,一封簡簡單單的書信,都足夠動人。

曾經有人說,這本書的註釋如此之多,沒想到原來兩個人之間很簡單、很平常、很容易懂的對話,當要說與第三人聽的時候,竟然需要這麼多的註解。

看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覺得很傷感。因為發現自己身邊很少有這樣的一個人:我說的你都懂,不需要做過多的解釋。這是一種無法替代的瞭解和熟悉,更是一種無法超越的信任和懂得。

讀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覺得很溫暖。一整天過去了,這本書也終於讀完了。圖書館下午五點半關門,從圖書館出來,又到隔壁的書店裡坐了會兒,翻了一章川端康成的《古都》。

走出書店的時候,覺得今天的雨也竟是那樣的溫暖,那樣的可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