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眼所見皆是佛


佛眼所見皆是佛

一、佛眼所見皆是佛緣

想起流傳很廣的一個傳說,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傳說,蘇東坡要調侃他的好朋友佛印禪師:

你知道你在我眼裡是什麼嗎?就是一泡牛糞。

但佛印禪師卻說,呵呵,東坡居士,你在我眼裡是一尊佛呢。蘇東坡知道,他又輸給佛印禪師了。

佛眼所見皆是佛,魔眼所見盡是魔。

在一個偉大的禪師眼裡,世界上沒有不好,晴天麗日好,颳風下雨好,讚我者好,罵我者也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歲月。

佛眼所見皆是佛

何事為閒事?

閒事者,於生死大事無干之事,與人間正道無干之事,與倫理道德無干之事。張家長,李家短,唯恐天下不亂,戴著八百度老花鏡,不從佛頭上找出一顆蝨子來,死都不肯瞑目。

累不累啊,朋友?

佛眼所見皆是佛

二、願力的奇蹟

一個老婆子因活得太久,便失去了所有的親人。為了祈願那些早逝的靈魂,當然也是為了排遣寂寞,老婆子便以一句觀音菩薩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來打發多餘的時光。

只是,她因為識字不多而把最後那個“吽”字讀成“牛”了。幾十年過去,一直如此。

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有行腳的僧人經過老婆子的草菴,忽然發現那草菴頂上有一道五色之光。

僧人知道,草菴雖破,但那裡面一定住著一位修行高潔的人。

僧人走進草菴,見到老婆子,並聽到她所誦讀的六字真言。

僧人說,老人家,你讀錯了,那個字讀“吽”,而不是“牛”。老婆子感謝僧人的指教,於是便改變了先前的讀法,繼續在她的功課中。

佛眼所見皆是佛

僧人離開草菴,回過頭來,卻發現草菴頂上的五色之光消失了。

僧人意識到,那道五色之光是從老婆子心裡發出的,是長久的願力創造的奇蹟,一個人如果對當初的願力有一絲動搖,一點點改變,願力的奇蹟便不復再現。

僧人重新回到草菴,向老婆子說,老人家,剛才是我錯了,你原來的讀音是對的,請還是按你原來的讀法繼續吧。

僧人離開草菴,當他回過頭時,草菴頂上那道五色之光再次出現。

佛眼所見皆是佛

三、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白居易處於唐代由盛而衰的動盪時期,和這一時期的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唯一能夠撫慰白居易身心的,也許就是超越世俗的佛教了。

在杭州,鳥窠禪師道林的故事便很快傳到他的耳裡,這位異行異跡的禪師的種種傳說不能不激起詩人禪者白居易極大的興趣。他知道,異人必有異相,越是生活異常之人,其內心世界越是比常人豐富得多。

一日,白居易帶著幾名隨從,來到了道林禪師寄住的紹興東南方向的秦望山。

在一棵古松下,白居易終於發現了道林禪師居住的“鳥窠”。它高踞於茂密的樹冠上,果然是由一些枯枝落葉搭建而成,窠頂棲息著一群白色的大鳥,此時,那群白色的大鳥在空中盤旋著,發出激昂的叫聲。

從那隻鳥窠中,發出一個蒼勁的聲音:“白舍人別來無恙?”

佛眼所見皆是佛

白居易覺得這聲音好生熟悉,卻又一時無法尋找這聲音的來處,他在內心中尋思,難道與這位鳥窠禪師有過交往嗎,為什麼他要說“別來無恙”呢?

這時,從那鳥窠中探出一個腦袋,白居易終於斷定,他之此生,從未與這位禪師發生過交道。

但他知道,但凡禪者,其語言和行為都是不合常規的,或者是說,所謂的常規,往往不過是人們不符合禪道的陋習而已,唯有禪者,才能獨闢蹊徑,從這種世俗的生活中找到生活的真意。

“是道林禪師嗎?”

白居易雙手合十,深深地向那鳥窠致意。

“呵,你是白家的兒子嗎?”

佛眼所見皆是佛

那樹冠上的聲音突然又顯得陌生而唐突,頓時失去了先前的友好和溫馨。

“是的,我姓白。”白居易答道。

“那麼,你父親姓什麼?”

聽著這樣不合常理的問話,白居易的隨從們不高興了,世上哪有這樣問話的呢?

然而,白居易卻覺得,禪者的語言看似荒唐,但卻是拋卻傳統的觀念,從一個突兀之處讓聽者於猝不及防中思悟出別樣的道理,這正是禪者的風範。

“姓什麼是不重要的,”白居易說。

“那麼,什麼重要呢?”

“樂天早聞禪師的大名,今天特來拜訪,是想請教禪師,什麼是真正的佛法。”

樹上的禪師忽然從袖子裡抽出一根細紗,爾後將那根細紗示於白居易說:

“我這裡沒有什麼佛法,這個倒是有的。”

佛眼所見皆是佛

白居易一下子就明白了,禪師是說,生活中一絲一縷,哪一處沒有佛的存在,何必特意追到這荒郊野林尋找佛法呢?

白居易他看了看那高居於樹冠上的鳥窠,忽然就說:“禪師居在這樣的地方,不覺得危險嗎?”

樹上的聲音說:“真正的危險不在這裡,而在太守。”

白居易說:“弟子位居太守,鎮守鎮江,上有朝廷皇恩,下有百姓擁戴,危險從何而來?”

“俗界緣業流轉,交相煎逼,煩惱從未停止,太守哪一天不是在危險中度過,這還要問我嗎?”

樹上的聲音聲聲銳利,震人耳鼓。白居易被禪師說到心病上去了,便立即倒身在地,再三禮拜。

“實不相瞞,弟子雖然也久聞佛法,但三藏十二部玄奧無比,弟子至今不明什麼是佛法大意,請禪師以一句話告之。”

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後有些失望,不做惡事,多多行善,這是三歲的孩童也懂得的道理啊。

佛眼所見皆是佛

道林似乎已聽到他內心的道白,說:“雖然是三歲的孩童都懂得的道理,但八十歲的老人也未必能做到。太守做得又如何了呢?”

白居易站在樹下久久沉思,終於恭敬禮退,他終於明白,佛法玄奧,卻又在一絲一縷的道理之中。

於是,他記住了一句話:“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