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我的家鄉在湛江#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鄉村振興戰略包括經濟振興、政治振興、文化振興、社會振興和生態文明振興戰略五位一體建設的全部內涵。進入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新思維和新模式,要將物質思維和文化思維相統一、以文化思維為先,要將城市發展和鄉村發展相統一、以鄉村發展為重,要在農業現代化的社會轉型中,將文化創新意識融入到鄉村振興的全過程和多領域,最終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鄉村振興戰略是一個城鄉融合、協調推進、產業融合、文化守護和改革創新的國家戰略,對於加快推進鄉村文化發展與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在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提升村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的同時,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12月13日上午,記者走進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了該村莊的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出來的魅力之美。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鄉賢集資近2000萬,疏江工程重煥古水鄉魅力

一條被稱為霞江的古水從村前迂迴流過,作為鑑江的支流,清波綠水、溫婉寧靜,四座拱形橋樑連接對岸的一片開闊農田,河岸垂柳依依,滿眼綠水盪漾。12月13日上午,記者一行到達吳川市吳陽鎮霞街村的時候,已被濃郁的水鄉氣息深深陶醉了。

“這條霞江的疏江工程歷時將近兩年,於2018年底完成。也是藉助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之機,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契機,把過去多年全村的疏江願望最終達成了!霞街村作為粵西唯一狀元故里,將在積澱深厚的狀元文化基礎上,開拓出特色文化村的底蘊,展現出文化振興鄉村的魅力。”吳陽鎮委書記梁信文告訴記者,疏江建設工程的資金投入將近2000萬元,資金全部來自外出務工的鄉賢和村民集資建設,多的捐資300萬元,少的也有數千元。全村參與捐資的人數超過300人。

“疏江建設工程竣工的那一刻,霞街村民無不歡欣雀躍,奔走相告,呼朋喚友遊賞為快。往後霞街村將於此基礎上,結合黨和政府相關政策,拓寬渠道,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及規章制度,形成全民參與、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使霞街更文明、更和諧、更美麗、更環保。”霞街社區黨支部書記林振潮告訴記者,霞街是擁有800多年曆史的古村莊,歷史上古水霞江江面寬闊,水道暢通,大小船隻穿梭往來。村前有白沙渡口和捕撈江口,當年船隻駛往廣西、福建等地。古水有深灣,過往貨船及福建漁船多集於此,有“福建灣”的別稱。霞街古水舊貌的輝煌,是有歷史記載的。奈何滄海桑田,路開水改,以致河道閉塞多年。如今得益於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疏江建設工程終於竣工,從前那汙水橫流、臭氣熏天的小水溝,已成為大氣磅礴、碧水悠悠的古水道,重新煥發古水鄉的魅力。我們作為這個堪稱偉大變化的見證者,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表。我們將於深厚優良歷史傳統根基上,努力建設好家園,致力呈現當代文明鄉村氣息,以特色文化振興鄉村。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鄉風文明,村民自籌資金整治人居環境

環境改變又進一步推進村內的人居環境整治。

當天,記者深入霞街村各條村巷走訪,驚訝地發現不僅全村環境乾淨整潔,不少住戶全部參與到門前巷道的鋪設建設當中。一名叫林小洪的住戶告訴記者,“受到村主路鋪設漂亮的影響和帶動,我們家門前的巷道也要更新,配合主路鋪設配套才更完美。不用政府負擔,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每戶籌集2500—3000元自己動手鋪設。”汙水排放設施、管道網的深埋、土方挖掘、磚塊搬運和鋪設等等,記者看到每條村巷的住戶不甘落後一般,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

“霞街村常住人口大約4800多人。在前階段三清三拆三整治的時候,村一共有60多間危舊房需要清拆,但我們幾乎在這塊沒費什麼工夫。我們不用做什麼思想動員,他們主動來找我們希望儘快清拆,排著隊等。村民的意識都很高,村的整體規劃要往文化村莊格局提升,就必須要有整體的靚麗人居環境。”林振潮告訴記者,也正是因為村民的大力配合,讓他們這些村幹部深受感動,工作起來有成就感,自然積極性也提高了不少。

“霞街是狀元林召棠故里,作為他的後人自然要有不一樣的見識與格局。我們一直希望不管在哪方面都要有狀元的風格,力求最好,最優秀。我們是古水鄉,不但要打造獨特的水鄉文化,更要把狀元文化彰顯出來。人居環境的整治是基礎,大家合力辦好一件事,是全村的榮譽也是全村的驕傲。”參與鋪設村巷道的林伯(已退休)對記者說。

吳川市委常委尤榮表示,霞街是實施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典型村莊,有資源,也有基礎。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推進鄉村文化社會的綜合治理,增強和提升鄉村文化軟實力優勢。這既要保存鄉村的鄉土味道和泥土芬芳,堅守土地情懷和根土精神,也要綜合培育鄉村的文化認同、生態永續、文化保育。同時,積極發揚鄉村的基層民主,自上而下的引導和自下而上的推進相結合,培養鄉村文化類的村幹部和新時代的新鄉紳。通過文化立鄉的系列措施,推動建設富有鄉村特色和現代活力的綠色生活,構建中國鄉村特色的美好生活新模式。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吳陽鎮霞街村,零距離感受到特色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煥發魅力之美。

粵西唯一“狀元故里”,打造文化振興鄉村品牌

對出了32名舉人、3位進士的“科甲名宗”霞街村來說,作為粵西唯一林召棠“狀元故里”,自然是霞街村的一個特色文化符號。目前,圍繞“狀元文化”主題的打造,霞街村已形成了狀元故居、狀元井、狀元坊、圖書館等參觀名點。其實,霞街村早就獲得了“湛江市特色文化村”、“吳川市文明村”、“廣東省重點旅遊景點”等稱號,史上更是享有高賢裡的榮譽,是粵西望族和科甲名宗的發源地。

記者瞭解到,林召棠故居和村裡的是南圖書館在2019年4月19日被評為第九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狀元不僅僅是霞街的文化符號,也是吳陽的文化符號之一。這些年來,為了將霞街狀元文化氛圍推到一個新高度,成立了“吳川市林召棠狀元文化研究會”,以狀元林召棠的墨寶出版了書籍,又定期在狀元坊舉行書畫展覽,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大大提升了當地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鄉賢祠門前的四根石桅杆,其實就是顯赫功名的科舉文物之一。類於今天的學位證。按照明清科舉制度規定,科名桅杆為八角型石柱或木樁,按等級分三種類別:舉人立的桅杆為一託,進士兩託,翰林三託。狀元立的桅杆也是三託,但杆頂刻有金錢、葫蘆、四條葫蘆帶等標誌。”霞街的一位老者向記者娓娓道來。梁信文表示,霞街村的狀元文化已名聲在外,就看如何從文化振興鄉村這個方向更深入打造文化品牌,除了圍繞“狀元文化”主題做文章之外,建議在村中的一些閒置場所打造文化片區,以“中國科舉文化”為主題內容,從其歷史、演變、以及其對封建社會的深刻影響展示中國科舉文化。作為廣東省重點旅遊景點之一,在培育和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基礎上,聯動從霞街走出去的文化名人小林老師林帝浣,通過其書畫展覽名人效應,深度推廣霞街村的狀元文化,提高知名度,帶來更多的旅遊資源,助力文化振興鄉村。

梁信文還表示,吳陽鎮是一個文化名鎮,要在文化層面實施鄉村文化創新戰略,需要協調“人事物場境”和“人文地景產”等要素的鄉村總體創意營造工程,協調鄉村故事館、村落美學的建設,打造“一村一品”“一鄉一品”,培育鄉村文化IP的“一源多用”,推動鄉村文化資源向鄉村文化經濟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更好實現鄉村文化產業的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