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二):春秋五霸

春秋戰國時代,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新制度、新秩序的逐步建立,各諸侯國也因為各自經濟、軍事實力的不同,有的強大起來,也有的慢慢衰落下去,諸侯國互相兼併,大國之間爭霸的局面出現了。據史書記載,春秋時代初期,有記載的諸侯國約有一百四十多個,而到戰國末期時,只剩下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戰國七雄。諸侯林立的情況,束縛了當時經濟文化的發展,但各國的兼併爭霸戰爭又促進了地區的局部統一,並且為後來的全國統一創造了條件。

提起春秋時代,我們知道最多的就是春秋五霸。根據唐代司馬貞《史記索引》的記載,春秋五霸分別為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而荀子《荀子.王霸》篇則記載為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春秋五霸之中,首先稱霸的是齊桓公(?—公元前643年)姜姓,呂氏,名小白,是春秋時代齊國的第十五位國君。在荒淫無道,昏庸無能的齊襄公與齊君無知相繼死於齊國內亂之後,避難於莒國的公子小白在與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爭奪國君位置的鬥爭中取得勝利,即位為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推行兵民合一、軍政合一的制度,充分利用齊國盛產鹽鐵,靠近渤海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國內經濟,使齊國國力達到強盛。又依靠管仲的謀略,打出“尊王攘夷”的號召,對內團結各諸侯國,對外抗擊中原周圍的少數民族,甚至還出兵擊敗謀求北上的楚國。通過一系列的軍事外交手段,齊國在諸侯國之間迅速建立起了威信,之後,齊桓公召集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民權)會盟,周王室也派人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春秋戰國(二):春秋五霸


隨著齊國國內發生內亂,國力有所衰弱之時,南方大國楚國一直想稱霸中原,而在此時,晉國卻強盛起來。晉文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28年)因驪姬之亂被迫流亡十九年之後,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國殺掉晉懷公自立。晉文公在位期間,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因此迅速強盛起來,並且同樣奉行齊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政策,使晉國成為了新的霸主。公元前633年,楚國攻擊宋國,晉文公親率大軍救援,為報之前流亡時期受到楚王的款待,晉軍退避三舍(古時三十里為一舍),撤到衛國的城濮(今山東鄄城縣),並匯合盟友秦、宋兩國的軍隊,於公元前632年4月與楚軍展開決戰。晉軍誘敵深入,導致楚軍陷入重圍,全部被殲,這就是奠定晉國霸業的“城濮之戰”。此後,晉文公在踐土(今河南廣武)召集八國會盟,周襄王親自參加,並冊封晉文公為“侯伯”(諸侯之長),由此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春秋戰國(二):春秋五霸

在齊國稱霸時,楚國因受齊國抑制停止北進,轉而向東吞併了一些小國,國力強盛。齊國衰落後,楚國便向北擴張與晉國爭霸。公元前598年,楚莊王率軍在邲(今河南鄭州)與晉軍大戰,打敗晉軍,楚莊王又成為中原霸主。

春秋戰國(二):春秋五霸

在之後的時間裡,吳國、越國相繼崛起,爭霸於東南。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於夫椒(今江蘇蘇州)打敗越王勾踐,迫使越國屈服;公元前482年,在黃池(今河南封丘)會盟諸侯,與晉國爭霸獲勝,爭得了霸權。越王勾踐自被吳國打敗後,臥薪嚐膽,立志報仇,經過幾十年努力,轉弱為強,滅了吳國。勾踐乘勢北進,與齊、晉等諸侯會盟于徐(今山東滕縣),成為霸主。

春秋戰國(二):春秋五霸


春秋戰國(二):春秋五霸

各諸侯國之間的稱霸,說明周王朝的日益衰微,建立在宗法制和井田制基礎上的各項制度開始瓦解,出現了“禮樂崩壞”的大動盪時期。春秋霸主的主要標誌是會盟諸侯,然而完成這一標誌的僅有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所以真正的春秋五霸應該是這五位君主,同時,人教版歷史書中也採用這一說法,故而權威性更高。

大變革中的春秋戰國還有哪些值得書寫的歷史,且聽下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