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狼圖騰》看蒙古狼文化

狼大概是最讓人憎恨的動物之一了,凡是我們耳熟能詳與狼沾邊的詞語無一不是貶義詞,譬如狼心狗肺,譬如狼狽為奸。但一部名為《狼圖騰》的小說卻顛覆了我們的固有觀念,在作者姜戎筆下,狼——特別是蒙古的草原狼,卻有著種種神奇的魔力。打開小說,狼的智慧、機警、桀驁、堅強、團結和親情撲面而來,草原遊牧民族對狼的寬容、推崇甚至膜拜也是源遠流長。

草原狼果真是蒙古人心中神聖的圖騰嗎?它與草原和人又是如何相處的呢?

狼圖騰崇拜

蒙古族是世界上最崇拜狼的民族,一直將狼作為自己的圖騰、獸祖、戰神、宗師和楷模。《蒙古秘史》開篇就這樣寫道:“奉天命而生的孛兒帖赤那,和他的妻子豁埃馬闌勒,渡過大湖而來,來到斡難河源頭的不兒罕合勒敦山紮營住下,他們生下的兒子為巴塔赤罕。”這就是傳說中成吉思汗的族源:“孛兒帖赤那”——蒼狼;“豁埃馬闌勒”——白鹿。蒼狼白鹿的傳說反映了蒙古民族對森林狩獵時代鹿祖圖騰和草原遊牧時代狼祖圖騰的沿襲和繼承,近年來在蒙古地區經常發現一些古代巖畫和文物,這些作品中鹿和狼往往同時出現,不可否認,這也是蒼狼白鹿說的一個明證。

從《狼圖騰》看蒙古狼文化

小說《狼圖騰》

蒙古人不僅以狼為祖,而且還以狼為師。小說《狼圖騰》開篇便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北京知青陳陣隨草原之神畢利格老人去一個山坡觀察狼群打圍,打圍的對象是一群肥碩的黃羊,羊群的東、北、西三面是狼,南面則是一道大山樑。陳陣猜測山後一定有一群狼在等候,一旦羊群被趕過山樑,潛伏的狼群就會以逸待勞迎頭攻擊。令陳陣意想不到的是,那裡竟然一隻狼也沒有,畢利格老人告訴他,山後是額侖草原有名的大雪窩,最淺的地方也有半人多深,小說中老人這樣說:“待會兒,三面狼群把黃羊趕過山樑,再猛勁往下以壓,那是啥陣勢?”畢利格告訴陳陣,打仗狼比人聰明,我們蒙古人打獵、打圍、打仗都是跟狼學的。打仗光靠地廣人多沒用,打仗的輸贏,全看你是狼,還是羊。

聽到這裡,陳陣眼前一亮,似乎明白了那個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他的問題:為什麼只識彎弓射大雕的蒙古漢子成吉思汗,還有歷史上犬戎、匈奴、契丹、女真的那些文盲半文盲軍事家們,竟然把擁有《孫子兵法》的華夏大國打得支離破碎;為什麼在廣袤中原百戰百勝的明朝大將徐達,一入草原卻幾乎陷入全軍覆沒的境地——因為那是狼與羊的交鋒。

從《狼圖騰》看蒙古狼文化

電影《狼圖騰》海報

蒙古人不僅將狼作為草原和草原民族的保護神,一些部落的領袖人物甚至直接以狼為名。成吉思汗四世祖時代,蒙古草原出現過一個赤那思部落,該部落的兩個首領一個名叫堅都—赤那,另一個叫兀魯克臣—赤那。“赤那”的意思是狼,“堅都—赤那”是公狼,“兀魯克臣—赤那”是母狼。在蒙古人心目中,不僅狼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就連馴化的狼——狗也是被謳歌的正面形象,成吉思汗身邊四位勇猛忠誠的英雄忽必來、哲別、速不臺、者勒蔑便被譽為“四狗”——這與中原農耕民族的傳統觀念似乎大相徑庭,有誰見過漢人給自己孩子起名為“狼”或“狗”的?

但也有學者認為狼和人是天敵,狼圖騰不屬於草原民族文化,是人造的偽文化。著名作家洪峰就持這種觀點,他曾經這樣說過:“狼在北方草原上的諸多民族中是否作為圖騰,尚無有力證據。蒼狼白鹿說不證明蒙古族圖騰為狼,那是兩個部落首領的名字,無非是要證明男兒兇悍女兒溫馴。蒙古族受薩滿多神教浸染更深,自然崇拜(火風雨雷電神)、圖騰崇拜(如虎鷹鹿神等)並存。從實際生活看,為保護牛羊,牧民遇見狼,必殺之而後快。”

也屬一家之言。

草原、狼和人

從《狼圖騰》看蒙古狼文化

草原風光

草原民族以狼為祖、以狼為神、以狼為師、以狼為榮、以狼自比,他們愛護狼、崇拜狼,狼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草原和草原人。

熟悉草原的人都知道,每年秋季草原民族都要和老鼠進行一場奪糧大戰。草原鼠必須在秋季“深挖洞,廣積糧”,把最肥美、最旺盛的草咬下來放在洞口晾乾,然後再把乾草放進洞裡過冬使用。我們知道貓捕鼠,蛇吃鼠,老鷹也捕鼠,其實狼也是撲食草原鼠的高手。等到老鼠出門活動的時候,狼便找準時機,吃掉它們,一隻狼每天吃掉幾十只甚至上百隻老鼠不成問題。由此可見,如果沒有狼,草原上的老鼠、野兔便會發瘋般繁殖、生長,草原上的草越來越少,最終變成沙漠——從這個意義上講,狼是草原的救星。

作為感恩和報答,草原和草原人也愛狼、護狼、敬狼,草原給狼以最抗寒的皮毛,草原人從不用狼皮做褥子,草原蒙古人就是凍死也不睡狼皮,《狼圖騰》中有這樣一句話令人難忘:“蒙古人敬狼啊,不敬狼的蒙古人就不是真蒙古。”狼、草原和草原人這種和諧、親密的關係與現代人所提倡的“維持生態平衡”理念可謂不謀而合,誰破壞了這種親密與和諧,誰便會遭到大自然和上天的懲罰。

《狼圖騰》作者姜戎曾在內蒙古邊境額侖草原插隊11年,熟諳蒙古草原和草原狼文化,他在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曾經說過:我們在草原插隊的11年裡,正好經歷了草原的全盛期到最後衰敗的過程。我去的時候,草原的草都是齊膝深。……現在草原已經是草稀草矮,‘草色遙看近卻無’,地皮上全是沙子。”為什麼會是這樣的結局?《狼圖騰》給出了答案。

從《狼圖騰》看蒙古狼文化

戰國時期的狼噬牛紋金牌飾,1972年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出土

人與狼,狼與草原,草原與人,須和諧相處,相依相存,這便是畢利格老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騰格里法則,大草原法則。電影《狼圖騰》中,小狼自由了,迴歸草原,再沒回頭——這一幕其實就是對這個法則最好的詮釋,還有隱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