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獲取視頻信息失敗

文:趙慎珠

靈寶市西南部伏牛山、小秦嶺山脈交會處的朱陽鎮,海拔千米,層巒疊翠。站在朱陽,抬頭一望便是靈秀:北可見巍峨的小秦嶺,向西有雄偉俊秀的佛山,南臨弘農澗水環繞青翠,向東是碧波盪漾的龍湖。相傳,朱陽是太陽的故鄉,是女媧煉出五彩石補天羽化成太陽鳥的地方。

萬水千山,紅色記憶,物產豐饒,富甲一方,朱陽鎮上的中國傳統村落兩岔河村和朱陽村,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在風中向人們講述著耕雲種月的神奇往事。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兩岔河航拍圖


◎源頭活水

100多座伏牛山山峰、30多座小秦嶺山峰層層環抱著朱陽鎮,西河、木子河等10餘條河流穿境而過,深山峽谷,富藏黃金。北魏時置朱陽郡,隋唐時設朱陽縣,朱陽素有“中原重鎮”之稱。

盛夏時節,草木蔥蘢,一條寬大的弘農澗穿越古城而過,水量充沛,波瀾不驚,散射出點點金光。兩岸少有行人,水面多了一份閒適。

道路整潔,車行迅速,出朱陽鎮西南,沿弘農澗河水前行。到三道河橋時,河谷越來越窄,山澗中僅一條小路,地勢陡峭,水流湍急,怪石嶙峋。抬頭看去,古樹藤蔓交錯生長,或纏繞岩石,或屹立青巖,或飄逸巖縫,或倒映水面,綠意盈盈。山谷寂寂無聲,只有鳥兒在呼朋喚友,聲聲清脆。

又前行近40公里,河水旁,綠樹間,閃出幾間房舍,幾戶人家,小村莊躲在了大山深處,它因居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得名兩岔河村。

弘農澗的主要源頭,緩緩流過小村莊。當地人習慣把發源於伏牛山脈朱陽鎮芋元西的小支流南河,稱為南弘農澗,把發源於秦嶺小山脈朱陽老虎溝藏珠峪的小支流西河,稱為西弘農澗,兩河交匯後悠悠向南。

古老的弘農澗在戰國時被稱為門水,《山海經》中有:“門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河。”後又被稱為鴻臚澗、鴻關水、鴻臚水、洪溜澗河和弘農河。北魏《水經注》中說它:“故謂斯川為鴻臚澗,鴻關之名,乃起是矣。”清代《讀史方輿紀要》中說:“弘農澗,在縣治西。會崤、澠諸水,北入於河。”

古籍中的“河”指的是黃河,弘農澗全長88公里,跨越峽谷,穿行靈寶,經函谷關北流入黃河。靈寶深得其滋養,稱弘農澗為母親河。

漢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關遷至新安縣,同年在函谷關故關置縣,因弘農澗而得名弘農郡,設立之初,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東南部的商洛市,是軍事政治要地。

隱匿深山的兩岔河村,水源充沛,山泉水順山勢而下,沿河谷又形成多條小河流。村莊呈南北走向,形態狹長,四面環山,樹林茂盛。小村猶如天助,山脈是天然防禦的屏障,河流帶來豐富的水源,在河道的平坦處,人們開墾出一片片農田,一層層梯田。從遠處望去,一條條綠色曲線或平行或交叉,若隱若現,美如畫卷。

在一條南北向的河谷中,東高、許家樓和老婆溝三地的房屋依山而建,清一色的青磚藍瓦四合院。據記載,明末清初,名醫胡俊海為躲避戰亂,來此定居,家族世代行醫,名氣頗大,後代180多人紛紛建起房屋,漸成村民聚落。

石砌的老井,保留著井繩磨出的槽痕,叮叮咣咣的響聲從井底泛上來。房屋四周撐開一棵大樹,都是蒼勁虯枝,剛強的筋骨,不知走過多少時光。就這些樹木,也讓古村落與外面的世界有了疏離。

灶臺上,鐵鍋還留有餘溫;草叢間,有群雞在覓食,羽毛斑斕的公雞振動翅膀,嘩啦啦就飛上了樹枝;山坡上,幾頭老牛還在悠閒吃草;偶爾還能傳來一兩聲狗吠,有的房前屋後有幾方油綠的菜地……純然的生活場景讓人幾多感動。

少有人來的小山莊,村民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一切停留在了從前慢。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魚水深情

朱陽鎮朱陽村居於秦嶺南麓,弘農澗兩岸,依山勢建寨,遙相對應,氣勢恢宏。朱姓人家最早來此居住,又因地處大山南向陽的一面,村莊得名為朱陽村。古城坐北朝南,雄踞二層地臺之上。

朱陽村南部的煙火崖自然村,東、西、南三面為坡嶺,北臨弘農澗,借用自然之勢,形成一處平坦的崖臺。

煙火崖最高處,是一烽火臺,周長60米,高6米,平臺呈半圓形。站在烽火臺上,視野開闊,層層梯田,盡收眼底,東北可望五畝鄉梁凹烽火臺,西南可望董家埝烽火臺。村民說,烽火臺周圍,經常能翻出來好多陶片,專家說,那是戰國與漢唐時期的陶土與灰片。

山野間的風呼呼作響,槍林彈雨的戰場好似撲面而來。

1936年10月8日,紅二十五軍74師派出8個偵察兵,喬裝成吹鼓手,來到靈寶秦池聯保處,偵察敵情。10月11日,陳先瑞、李隆貴率領紅74師,從盧氏的木桐來到朱陽鎮的下河村、秦池村,一舉打垮了秦池地方保安團,嚇死了保長吳鳳儀,並放火燒燬了敵保安處的炮樓。後來,他們又消滅了保安團的黑衣隊,兵分兩路,會合在朱陽鎮東南制高點煙火崖村。

朱陽保安團並不甘心,在紅軍紮腳未定的時候,突然向紅軍發起進攻,敵我雙方就在煙火崖下的朱陽街上展開一場激戰。紅軍戰士越戰越勇,把保安團打得逃離到山下的蓮花寨。

大戰之後,紅軍隊伍在煙火崖四個場地上宿營休息,又從煙火崖經運頭、董寨到小河,經過老虎溝盧靈關向陝西陳耳迂迴。

朱陽鎮村民範長新聽老人們說,那天晚上,溝底的部隊如同長龍一般向山上的煙火崖盤旋,逃到山上躲避的村民看在眼裡,慌在心裡,像掛了個秤錘,搖擺不定,擔心自家的東西被搶走。仗打完了,村民急著下山回村,推門一看,連一根火柴棒也沒少。他說,有的紅軍住在村民家裡,把吃過的面、油、鹽,穿過的村民鞋子,詳細寫在了紙條上,放了銅錢。紅軍還鍘草餵了牲口,走時把屋裡屋外打掃乾淨。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魚水深情,百姓極為感動。貧苦農民劉永福、李月婷夫婦,請求部隊留下兩名重傷員,由他們來照顧。他們洗傷換藥,燒飯端茶,細心備至。為了確保傷員的安全,夫妻倆夜以繼日,在土窯洞的炕頭下,挖出一個地洞,看到有人來時,緊急讓傷員躲進去。在兩人的悉心照料下,兩名傷員傷勢迅速好轉,痊癒歸隊。不幸的是,這件事情被國民黨民團知道後,把劉永福一家殘酷殺害。

村民忘不了紅色往事,在煙火崖烽火臺、煙火崖紅軍會師宿營地舊址、煙火崖抗日戰爭碉堡和防禦工事的舊址上,遍插紅旗。火紅的旗幟在風中飄揚,讓人輕易就踏入昔日的場景,回憶從前。

烽火臺下,一棵古老的皂角樹鬱鬱蔥蔥,樹幹遒勁,支撐起龐大的樹冠,如同巨傘。古樹高十餘米,樹幹直徑2.4米,四人尚不能將其合圍。日久年深,樹幹已然中空,一成年人棲身其中仍有空餘。三三兩兩的村民喜歡來到老樹前祈福,也喜歡坐在樹下,聊聊前塵往事和說不完的你我他。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塬上老宅

一路上車子迂迴騰挪,向山上盤旋,山峰障眼,土塬絆路,林木茂盛,野草蓬茸。朱陽村村民說,從前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林木,是一個避亂逍遙的好地方。

忽見一隻鳥兒,棲息在老宅的簷角上,以一種安詳的姿態眺望遠方,爾後清脆呼喚著離去,或許是見到了山水,也尋到了故鄉。

塬上老宅是清代郭家大院,三座院落,坐北朝南,大小相等,形式相同,四合院結構,它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距今約200餘年。

郭氏後人說,明代最早遷移到此的郭氏兄弟,看中了這裡遠離城鎮、背靠塬嶺的隱蔽性,在此落腳。煙火崖自然村完全隱沒在了青山蒼翠的山嶺後,站在朱陽街上,看不到村莊裡任意一處的民居。

院落中間為主廳,東西兩側為廂房,房屋為兩層。簷下飾有木板窄廊,牆角用精心打製的石條鋪就。三座院落依山勢而建,大門都設在廳房的北側,並佔用了一間房屋的面積,使得院落房屋的後牆和山牆自然成了院牆。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郭家大院航拍圖


木雕大門,磚雕垂柱,或石或木的精美雕花,組合成松鶴延年、喜鵲登梅、福壽雙全等吉祥圖案。曾經的主人,或許是在四合院裡養花種草,幾世同堂,過著清閒安逸的生活,同享天倫歡愉的樂趣。他們將美好的祈願插進老式花瓶,將尋常的故事鎖進木質抽屜裡。四合院是他們生命的居所,心靈的故鄉,在這裡,他們永遠守護著自己的夢想。

院落的大門上,曾有一塊匾額,是清代道光年間,靈寶縣令王稼瑞所題寫,如今被存放在廂房的閣樓上。黑色的木匾上,“忠厚可風”四個正楷大字敦厚圓潤,字跡雖有些傷損,仍讓人遙想起當年郭氏家族的顯赫。

郭氏在這院落中延續了近十代人,每逢家族有紅白喜事,150多口人還是喜歡聚集於此,十分熱鬧。

陽光淺淡,一地碎影,老宅院裡,有的廳房有些坍塌,垂柱裸露,有的精雕細刻任由光陰消磨,斑駁老舊,再無當年的風采。人有悲歡,月有盈虧,樓有興廢,往事掠過行人的衣袖,猶如聽到了流年的嘆息。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精雕細刻

剪一片閒逸時光,一個人行走在朱陽村的小巷裡,如同走在了一條通向過往的長廊,這裡的悠閒和緩慢,會讓人誤以為年華忘記了轉換。

屈家舊宅的大門是一條過道,門上部有天花板和走馬板,兩邊有磚雕垂柱,垂柱間有磚雕花紋,門上是磚雕匾額,上刻“忠厚傳家”四個字。兩側磚雕對聯,上聯是“創業維艱務本節儉”,下聯為“守成不易應戒奢華”。門下的青石門墩上,雲紋環繞,刻有孔子絕糧、顏回討飯等故事。右側上方陰刻著“民國戊寅”(1938年)。

大門兩側各有一個大幅磚雕,高2.3米、寬1.27米,雕花精緻,極為考究。左側有喜鵲登梅、牡丹和鹿等11組圖案,右側為蝙蝠、二龍戲珠和喜鵲登梅等11組圖案。迎面的磚雕影壁上,碩大的“福”字立於中央,周邊用細碎的蔓草、蓮花、雲紋等雕飾。木門上,龍、鳳、麒麟的圖案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正方客廳的大門兩側,木雕對聯清晰,上聯為“對親友問天良總求無愧”,下聯為“為兒孫留地步要學吃虧”。

有古舊的氣息從殘損的門板上,從斑駁的牆粉中,從青石的縫隙裡透露出來,牽引著路人的嚮往。百年小巷,歷經枯榮,吱吱呀呀的木門,為來者開啟昨天的記憶。村民說,屈家當年家境豐厚,又樂善好施,在靈寶一帶威信頗高。

四合院落滿風塵,像滄桑老人,平和講述風雲故事,而這院落裡,也分明飄落過杏花煙雨,收藏過朗朗明月。世間總有太多的繁華,撩撥著平凡人本就不平和的心境,摩挲著細膩入微的磚飾,似乎能感受到主人那份嚮往平實的心境。

清代張家的四合院舊宅,坐北朝南,存有東、西廂房,面闊三間,屋頂有磚雕牡丹花草紋脊,正面有蘭瓦,簷下有木板樓,樓前有橫額,橫額為木雕花草紋。東廂房的影壁上,磚雕花卉細細密密,仙鶴、飛鹿呼之欲出,足見匠心。


趙慎珠:靈寶朱陽鎮古村落或藏於谷底或隱在塬上


學者李偉說,河南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在人們所追求的“以禮為本,注重中和”等固有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傳統民居形成了符合儒家文化標準的獨特的建築體系。

朱陽村的民居磚石雕刻,極大美化和裝飾了住宅。雕刻題材並非隨心無慾,都有自己的寓意與內涵,承載著居住者的美好願望。歷史典故、山水人物、字畫花鳥等多種因素,凸顯出較為濃郁的地域氣息,是當地文化和工藝技巧水平的集中體現。

民居還體現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與追求實用特性的完美融合。它們體量普遍不大,多為三開間,磚木結構承重,屋頂以硬山為主,前後封簷,整體外形變化較小。建築牆體多采用外面青磚裡面土石,或者中間填土石外面為青磚。無論是經濟性、耐久性還是熱工性能,都很優秀,且各種材料間的連接安全可靠。這些民居自然而有節制,大氣而不失精緻。建築裝飾精巧生動,繁簡對比恰當,有著北方傳統民居建築凝重、簡素的特徵。

晚風拂過山間,彩霞鋪滿天際,行走在蜿蜒古道上,朱陽村更有了一種格調。時光經年,物是人非,但大地依然是原來的模樣,始終有種子在旺盛生長。

(攝影:段景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