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 和“伴侶”到底有多重要?

最新一期的湖南衛視觀察類真人秀《我家那閨女》中,新加盟的“閨女”焦俊豔與好友papi醬一番關於獨立女性“人生排序”的觀點,引發了熱議。

假如讓你把“孩子、伴侶、自己、父母”這些選項,按照自己人生重要性排一個序,你會怎麼排呢?

papi醬在為自己的人生重要性排序時,認為自己是第一位的,緊接著是伴侶,然後是孩子,最後才是父母。

“自己” 和“伴侶”到底有多重要?

她的這一排序立刻引發了場外其他人的討論,節目播出後更是上了熱搜,還有人在豆瓣上發起了投票帖,人們投票結果也各不相同。

▷ 有人把父母放在第一位,因為父母生我們養我們太不容易,父母恩永遠無以為報;

▷ 有人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因為孩子是我們的希望,我們生了他,就該對他的人生負責任;

▷ 也有人把愛人放在第一位,因為只有愛人才是能死後和我們葬在一起的人。

1

關於自己,我想說的是: 愛自己才能愛別人

愛自己有什麼錯?愛自己就是自私嗎?愛自己的人就不會愛別人嗎?

當很多人口是心非地指責先愛自己的人自私時,我反而覺得坦坦蕩蕩地說出先愛自己的Papi醬真誠而可愛。

有很多在傳統文化薰陶下的國人羞於說出自己的欲求,羞於把自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先人後己”“捨己為人”“捨生取義”。“自己”應該為很多東西讓路,很多時候都不能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等……,我再……”這種句式大家一定不陌生。

曾有個公益廣告頌揚的是父輩母輩無私的愛:為了孩子,他們說“等你長大了,我就過好日子了”;

孩子慢慢長大,他們又說“等你考上大學,我就過好日子了”;

孩子考上大學,他們又說“等你結婚,我就過好日子了”;

孩子結婚了,他們又說“等你生了孩子,我就過好日子了”;

孩子的孩子出生,他們還說“等你的孩子長大點,我就過好日子了”

……

週而復始,什麼時候他們才能過上好日子?這樣的人生偉大嗎?這樣的人生有遺憾嗎?這樣的人生是值得頌揚抑或引人深思?

很多生於80年代的獨生子女,最小的今年30歲,最大的39,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階段。獨生子女的艱難主要體現在贍養父母上。

攝影師張審軍的一張照片《獨生子》,曾經刷爆朋友圈。

“自己” 和“伴侶”到底有多重要?

病房內,兩張相隔的病床上各躺著一位老人,中間坐著的男子顯得那樣孤獨無助。

父母關愛好自己、有自己的生活才是對子女最大的幫助,而子女把自己照顧好,不讓父母擔心就是最大的孝道。

有了伴侶後,經營好自己就是對對方的肯定。

亦舒的小說《我的前半生》裡,羅子君名牌大學畢業,婚後相夫教子、逛街購物,弄丟了自己,也弄丟了婚姻。

生活中也常有學歷不錯、能力不俗的女人視男人、家庭為全部,無條件的付出和犧牲,荒廢了自己的事業,憔悴了自己的容顏,最後還落得個滿盤皆輸的慘狀。

知名作家蘇岑說:

“愛一個人最好的方式,是經營好自己,給對方一個優質的愛人。不是拼命對一個人好,那個人就會拼命愛你。”

說白了,你可以做一個好妻子,一個好母親,但前提是,你要做好你自己。做好了自己才能好好愛別人。

2

關於伴侶我想說的是:夫妻關係是家庭關係中的“定海神針”

有個閨蜜每次談論起自己的老公,都是滿滿的自豪感,讓人羨慕。

最近的一次聊天,神情有些沮喪,她說:

結婚前,她認為老公是個好青年:有上進心,敬愛父母,忠厚正派,重要的是非我不娶;

結婚後,她認為老公是個好男人:有事業心還顧家,通情達理無不良嗜好還愛幹家務,有空沒空都惦記著全家人吃好喝好沒,重要的是把我放在第一位。

有了孩子後,她老公除了是好男人更是好父親好兒子:只要是有關兒子的事情,事無鉅細,他都恨不得親力親為:

可以為陪伴孩子放棄節假日裡所有的娛樂,

可以為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質條件省吃儉用,

孩子今年四歲,兩口子四年來就進過一次電影院,看的還是《小豬佩奇過大年》,更別提進KTV和其他娛樂場所了,和朋友聚會能不去就不去。

孩子小不能出遠門,所以他們近四年來沒有旅行和度假。好不容易有個浪漫的節日,諸如情人節、結婚紀念日之類的,閨蜜想過過二人世界,老公又考慮老人平時幫忙帶小孩夠辛苦夠勞累了,為了讓老人休息一下,他們只好作罷。

有一次她和孩子一起感冒了,老公打電話回來,每次都急切的地詢問孩子好了沒,隻字未問閨蜜好了沒。

孩子慢慢大了,閨蜜想不讓老人插手三口之家的生活,老公說她這是過河拆橋,要老人帶孩子的時候需要他們,用不著老人了就要趕他們走。

總而言之,她老公的觀點她說不出哪兒不對,可就是心生不爽。現在的生活讓人覺得乏善可陳,不是孩子就是老人,沒有自己的生活。

可我想說,她老公算得上是個好男人,但並不是一個智慧型男人,他迷失在親子關係當中卻不自知,在他的思想裡親子關係(和孩子的關係、和父母的關係)凌駕在夫妻關係之上,夫妻關係只是完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只是給長輩和晚輩服務的載體。這樣的家庭看起來三代同堂母慈子孝,老人和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其中的負重和矛盾不言而喻。

愛與分離,是生命中兩個永遠的主題。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懂得分離。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就說過,

“健康家庭的第一定律--夫妻關係,才是家中的NO1.”

國內知名的心理學家曾奇峰形容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在有公婆、夫妻、孩子的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相反,如果親子關係(包括公婆與丈夫、丈夫與孩子、妻子與孩子)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

一、糟糕的婆媳關係;

二、嚴重的戀子情結。

演員杜江和霍思燕的夫妻相處之道堪稱公認的健康家庭模式:夫妻關係大於親子關係。爸爸愛媽媽,兒子排老三。

有媒體問杜江:“出去工作的時候,想不想家裡人?”

杜江坦白地說:“會想兒子,但是更多的是想老婆。”

這樣的家庭模式下夫妻情深,孩子幸福。

還是用武志紅老師的一段話結尾吧:

如果是兒子,就要對自己說,爸爸才是媽媽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女兒,就要對自己說,媽媽才是爸爸最愛的人,自己不是;

如果是父親,就要對女兒說,我愛你,但媽媽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如果是母親,就要對兒子說,我愛你,但爸爸才是能陪伴我一生的。

“自己” 和“伴侶”到底有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