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柴榮,即周世宗,邢州龍崗人。其父柴守禮以農為業。柴榮自幼住在姑父郭威家裡。他既聰明,又謹厚,甚得郭威見愛,便收他做了養子。成年後經常外出經商,接觸到社會下層,比較瞭解民間疾苦。同時,他也看到了封建官吏的殘暴與腐敗。因此,後來他當皇帝后,能夠針對社會時弊進行一些改革。郭威在後漢任職顯貴以後,柴榮也先後在其帳下任左監門衛大將軍、天雄軍牙內都指揮使等下級軍官。950年冬,郭威代漢稱帝,改國號周。任柴榮為溜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重要官職。柴榮在出任地方官時,就注意改革弊政,減免了五代以來多如牛毛的苛重負擔,改變了福役多由貧下戶承擔的不合理現象,深得民戶稱讚。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後周顯德元年正月,周太祖郭威病重,加封柴榮為晉王、兼侍中,總管內外兵馬事。朝野人士聽說柴榮掌握兵權,“人心稍安”。郭威死後,柴榮即位,這一年他剛好三十三歲。在柴榮稱帝的六年時間中,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面都施行了一些新的措施。從而緩和了階級矛盾,恢復了殘破的社會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後來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柴榮即位後,北漢即勾結契丹,乘郭威死亡之機,聯兵入寇。柴榮不顧百官勸阻,決意親征。柴榮軍隊在河東高平與北漢軍隊相遇,周軍將領樊愛能、何徽,平時驕惰無能,兩軍剛一交鋒,即趕緊逃跑。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步兵千餘人也棄甲投敵。在這危急時刻,柴榮身先士卒,冒著雨點般的石矢,親自督戰,終於扭轉了戰局,打敗了北漢軍隊。經此一役,柴榮認識到:非徹底整頓軍隊無以禦敵保國。於是在回軍途中,處死了臨陣脫逃的將領樊愛能、何徽,申明瞭軍紀。接著,他針對禁軍“贏老者居多”的情況,依據“凡兵務精不務多”的原則.簡選步騎諸軍,精銳者升為上軍,嬴弱者汰,武藝出眾者選為“殿前諸班”,組成了一支“士卒精強,近代無比”的軍隊。禁軍力量加強了,中央也有了足夠的武力控制地方藩鎮,抑制了藩鎮的驕橫拔扈。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柴榮不但有突出的軍事才能,也有著清醒的政治頭腦。自敗北漢於高平之後,凡朝廷“政事無大小,皆親決之。”在位六年中,多次下詔求賢求諫,要求群臣極言得失。令朝中大臣撰寫《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等供他參考。他竭誠求賢,凡是“懷才抱器,出眾超群”的人,均能破格重用。因此,史書上說他“好拔奇取俊”,有的人,自布衣升任要職。在刑法上,柴榮要求臣下做到“獄訟無冤,刑戮不濫”。甚至親自執掌賞罰大權。他要求自己,不因怒刑人,因喜賞人。主持編定了《大周刑統》二十卷。對貪官汙吏,即或“罪不至死”,也要殺以“懲眾”,決不寬貸。從而使五代以來官場腐敗情況有所改變。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柴榮還承襲了後周太祖郭威的儉樸作風。他不貪遊宴,戒止奢華。不許地方官進貢乾鮮食物。裁減了宮中閒散人員,停辦一些不急之務。節省了國家開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柴榮即位後,十分關心發展生產。首先,積極鼓勵百姓開墾荒田。把無主荒田分配給無地農民耕種,廢除了自唐中葉以來國家設置的營田,以其“田廬、車牛、農器、並賜見佃者為永業。”這就使長期失掉生產資料的農民,重新取得了土地與耕牛,從而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並對逃戶莊田頒佈了處理辦法,優待從遼朝返回的逃戶。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他規定:凡逃戶莊田,允許農民向政府請求耕佃承種。如果莊田主是三年以內回來的,則還其桑田、莊田的一半;五年以內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一;五年以後回來的,除給莊田主的墳地以外,不予交還,盡歸耕種者所有。從遼朝逃回的田主,要受到優待,他們在十五年以內回來的要歸還他們一部分土地。柴榮覺察到,寺院經濟的膨脹,為害國計民生,因此,於955年下令廢除寺院三萬三百三十六所。勒令一大批僧倡還俗,這是繼“三武滅佛”後的又一次大規模的抑佛運動。從而使國家控制的勞動力多了。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同時他又下詔“悉毀天下銅佛以鑄錢”。有人認為毀佛鑄錢會使佛加罪見怪的。柴榮說:“吾聞佛在利人,雖頭目猶舍以佈施,若朕身可以濟民,亦非所惜也。”毀佛鑄錢,促進了商品交換。柴榮即位後,還用了很大力量修復水利工程。五代各朝,由於軍閥連年混戰,黃河失修,甚至還人為地破壞河道堤壩,如朱全忠為了阻止李克用東進,決開滑州黃河堤壩,從此黃河時常潰決,造成嚴重的水災,嚴重的破壞了農業生產,損害人民的生命財產。柴榮在位期間,幾次下令興修水利,恢復了以開封為中心的水陸交通網。先後派宰相李谷巡視黃河堤防,發丁夫六萬修固河堤。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令王樸到河陰巡視河堤,在汴口立斗門,控制黃河水勢;派宣徽南院使吳延鎖到原武督丁夫兩萬塞黃河決口,減少了水患。他還派人疏浚了河道,使山東、江淮等地的糧食,都可以由水道直達京城,使開封成為全國政治、經濟中心。柴榮在大力恢復發展生產的同時,還注意減輕租稅,以寬民力。先後減免一些擾民最甚的“諸色科福”,頒佈均田圖。派員均定河南等地賦稅。把曲阜孔氏等世襲貴族,也“降為編戶”,取消其“不予庸調”的特權。他還“刻木為耕夫、蠶婦,置之殿上”,以示對生產者的尊崇。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周世宗柴榮是一個有雄心大略的帝王,他常說希望自己做三十年皇帝,以便他十年開拓天下,十年休養生息,十年致太平。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他開始了統一全國活動。顯德二年派風翔節度使王景率軍攻蜀,從後蜀手中奪取了秦、風、階、成四州。他還三次親征南唐,奪得了江北、淮南十四州六十縣之地。既提高了後周的國威,充實了北伐的人力和物力,又解除了抗擊契丹、收復燕雲失地的後顧之憂。

周世宗柴榮稱帝間,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

959年,柴榮發兵北上。所過之處,遼軍望風歸降。出師四十餘日,連下益津、瓦橋、淤口三關。收復了涼、莫、易三州之地。正在攻取幽州之際,柴榮突然患病,只好停止進軍,班師回朝,不久病死,年僅三十九歲。周世宗柴榮,雖然他沒有親自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但在他稱帝的時間裡,能夠致力於刷新政治,整頓軍隊,恢復生產,使社會秩序得到安定,階級矛盾得到緩和,國家實力得到增強,為北宋統一打下基礎,對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是有其功績的。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