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該成為一個怎樣的爸爸?

無論是在上一代,還是在中國當代家庭中,“父親“正在面臨最多的批判。但我們是否想過,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究竟應該發揮什麼樣的作用?我們是否曾經主動去建立和呵護父親與母親、父親與孩子之間關係?

為了提起家長對父親在家庭教育角色的重視,也為了對上述的困惑做出一些解答,小編精讀了最近剛出版的三聯生活週刊《成為爸爸》,希望在這裡分享一些感悟。


有一個民間常講的說法——有孩子的前三年,小夫妻堅持住沒有離婚,他們算是闖過了一個關卡。可見育兒問題對一個年輕家庭所產生的衝擊力,有多大。

伴隨著孩子成長,教育問題隨之而來。家庭的矛盾衝突點從養到育,輻射面隨之擴大,家庭的矛盾衝突點也更多了。在中國,“喪偶式育兒”便指代育兒過程中一種特殊又普遍的矛盾:父親在子女撫養和家庭教育的職位缺失,導致照顧孩子成為媽媽一個人的負擔。

2016年發佈的《中國家庭教育白皮書》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家庭中由母親主導孩子的教育,而由父親主導孩子教育的還不到兩成。

在很多家庭中,媽媽一提起“爸爸”,態度就是“完全指望不上”、“他就跟沒在一樣”,她們的質問是:“你一週有多少時間陪孩子?更別提陪我了。”

但爸爸們也有自己的苦衷。

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遇到過很多困惑的父親,他們開車回家會在車裡坐半個小時,抽一會兒煙。因為他們回去以後,沒有辦法承擔來自家庭的很多情緒和情感。

“他在家中無話可說。可能有的時候,他想要做點事情,妻子會挑剔。想要跟孩子玩一會,會發現孩子和他並不親近。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只需要負責賺錢。”

李松蔚發現,許多媽媽看不到父親無聲的表態。媽媽一方面抱怨對方沒有存在感,一方面又拒絕看到對方的存在,甚至不願意堅持讓對方留下來,反而揮揮手送他離去,以至於讓人分不清:究竟是他們的遠離導致她們的抱怨,還是她們的抱怨導致了他們的無法迴歸?

但是,爸爸的沉默並非代表他們不存在,他們始終存在,而且在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表態——

“事情哪有那麼嚴重,不值得每個人都撲上去。”

“我的意見根本得不到你們認可,我不如躲得遠一點。”

“你們的生活方式我不贊成。”

“養孩子的事情我不懂,我只管好好工作吧。”

在李松蔚家庭諮詢室裡的家庭,一般都是因為孩子出現了“問題”而來的。可是在他看來,很多問題並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父母之間沒有辦法溝通,不能正確處理一些情緒,藉助孩子表達出來了。

我們應當抓住“喪偶式育兒”背後的原因。從原因入手,我們有下面三個可以思考的方向:

1、工作忙(夫妻如何共同分擔外部壓力)

2、帶孩子得不到認可(如何鼓勵父親的育兒熱情並因為孩子的成長獲得持續的快樂)

3、媽媽過度干預(夫妻帶孩子理念差異,如何調節)

那麼,父親究竟應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

今天談到成為父親的這個主題時,我們傾向於先以同理心理解父親們所面臨的問題。然後將它放在家庭關係的大背景下,來思考,並試圖借鑑一些父親以重要角色參與育兒的模式,為大家帶來哪怕一點點的啟發。

凱叔:講故事最好的一定是親生父母

我到底該成為一個怎樣的爸爸?

凱叔

前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近千部電視劇和譯製片的主要角色配音。

“凱叔講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成立四年來,用戶超2000多萬,被推薦為“中國孩子的故事大全,億萬父母的育兒寶典”。

但最開始,凱叔只是每天給女兒講故事,後來把故事錄音發給幼兒園家長群給家長共享,從28個種子用戶做到今天的規模。

凱叔從一開始就希望積極地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去。在孩子出生前,他拉著妻子上了一個培訓班,學習怎麼換尿布,怎麼餵奶,怎麼調水溫,怎麼拍嗝……

他認為給孩子講故事不僅能夠幫助孩子吸收知識獲得成長,更是創造親子互動的重要途徑。要充分地跟孩子溝通,必須培養爸爸的耐性,凱叔給孩子講一個故事至少是一小時打底。先講,然後和孩子一起討論:

故事為什麼會這樣發展?主人公為什麼會這樣做?如果故事繼續,會發生什麼事情……

「故事編的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來有往的溝通過程。」

方剛:三歲以前使勁寵孩子

我到底該成為一個怎樣的爸爸?

方剛

北京林業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著名性學家。

方剛的兒子現在20多歲了,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讀環境科學——在大多數全球高校排行榜排名第一的專業。父子倆從小開始,至今仍然經常擁抱,互相說愛你,甚至吃冰淇淋時會先給對方嘗一口。

方剛主張“給孩子自由”,三歲以前,使勁兒嬌寵他,儘可能地呵護、疼愛和撫慰孩子,和男孩女孩沒有關係。

但是,寵愛孩子的關鍵在於家長是否真的理解自己的孩子。他的行為如果不是出於惡意,而是出於經驗不足,比如在客人面前跑來跑去,沒大沒小,那麼爸爸不應該直接斥責孩子,而是應該在尊重孩子天性的同時,用“愛”講道理。

什麼是用“愛”講道理?方剛會因為很小的事情向兒子表達愛,即使兒子只是完成了一個小小的飛機模型,自己也會毫不猶豫地給予一個熱情的擁抱。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方剛不會斥責兒子,而是說:“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爸爸愛你,但你再這樣繼續做錯的話,爸爸就不愛你了。”


馬伯庸:想和兒子成為互損的好友

我到底該成為一個怎樣的爸爸?

馬伯庸

“鬼才”作家,腦洞豐富清奇,文字犀利搞怪。榮獲人民文學獎、朱自清散文獎以及國內科幻文學最高獎項“銀河獎”。

馬伯庸與妻子從孩子出生起就沒有特別區分父親母親的角色,誰有空誰帶。身為作家,他從兒子一歲多開始就擔當起每天講兩個睡前故事的任務。

很多父親認為自己工作太忙,沒有時間陪孩子。馬伯庸的態度是:“真的想陪孩子,那工作為什麼不能推呢?”有了孩子以後,他每天晚上的應酬能推就推,一到晚上就不由自主地想兒子。

這樣每天給他講故事,跟他玩,是目前和兒子相處時最讓他滿意的方式。馬伯庸一直抱著“多年父子成兄弟”的期待。他不居高臨下,儘量與平等的態度與兒子交流。

「小孩子潛意識都是講道理的,無理取鬧時需要大人引導,讓他自己說服自己。」

他不用傳統的父權給孩子施壓,不指望他有多大出息,只希望兒子健健康康地長大,以後不那麼啃老就好。兒子出生後,馬伯庸把他的點滴發在微博裡,盼著他懂事以後,看到老爹曾翻著花樣黑他而哭笑不得,成為互損的朋友。

父親在孩子的教育中究竟有多麼重要?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父親在育兒、兒童教育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以Lamb為代表的一批發展心理學家深入探討了父親的獨特作用,結果發現,父親對於兒童的社會性發展(如性別認同的形成)、智力發展(如注意力的培養)等均具有顯著的貢獻。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孩子智商高。

很多爸爸可能會說,自己沒凱叔、馬伯庸那樣有墨水,但是就像凱叔說的:“給孩子講故事最好的一定不是凱叔,而是親生父母。”最重要的,是爸爸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溝通。爸爸們可以參考2006年出版的美國衛生部小冊子《父親在兒童健康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指出的父親的七大“作用”,儘自己作為爸爸的責任:

1.和孩子的母親培養積極的關係

2.花時間陪孩子

3.養育孩子

4.恰當地規訓孩子

5.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6.保護和供養

7.成為孩子的模範

同時,為了更好地解決“喪偶式育兒”的問題,小編也總結了以下幾個建議:

• 爸爸應該選擇自己最拿手的那件事,幫妻子分擔育兒任務,併成為疲倦時相互的依靠

• 爸爸若工作太忙,應儘可能抽出時間,注重高效陪伴——通過講故事、一起運動、遊戲等,促進良性溝通

• 媽媽應該積極地支持、鼓勵爸爸參與到育兒中,分享育兒知識,激發爸爸帶孩子的熱情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爸爸在家庭教育中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養育男孩》中提到,男孩在6歲左右,會對男性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在這個時期,父親的興趣和陪伴對男孩來說至關重要。6歲-13歲是爸爸在兒子心中樹立英雄形象的關鍵時期,此時爸爸可以和兒子一起運動,一起培養共同的愛好。

當兒子想和你待在一起的時候,要好好享受這段時光。當男孩接近青春期時,他們的興趣會發生轉移,會更多地專向廣闊的外部世界。那個時候——儘早放手!

如果你還想更深入地瞭解如何“成為爸爸”,不妨看看三聯生活週刊三月份刊封面故事《成為父親》,精讀這本雜誌,你或許能對“什麼是好父親”、“如何成為好父親”有更深入的理解。

我到底該成為一個怎樣的爸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