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天52臺心臟介入手術,每位患者身後都有一家人的期盼

今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疫情的影響下,每個人都緊繃著弦,小心翼翼的生活著。有一群人,他們精誠團結、同舟共濟、從未停歇,那就是醫生。疫情防控期間,他們在一線堅守,只為給患者提供最及時的救治。在浙江綠城心血管病醫院,有這樣一群可敬的人,他們是疫情下堅守的“鉛衣俠”——導管室醫護人員。

手術直播:醫患之間的相互信任

端午節前夕的那周,導管室外等待的家屬比以往更多些,導管室內人員則從容不迫的進行著術前準備。這天(6月16日),沈法榮院長穿好近20斤的鉛衣後,在導管室進行了一場手術直播。

患者是位50歲的叔叔,缺血性心肌病,室顫心肺復甦後合併糖尿病及慢阻肺,病情重且複雜,手術難度係數高。“老張,放鬆,睡一覺,等你醒來手術就好了!”沈院長在老張邊上安慰到,老張雖然緊張,但聽沈院長這麼一說,也就十分配合護士。

沈院長、何浪主任開始進行手術並直播講解,為了減少老張的痛苦,進行了靜脈麻醉。經過近40分鐘的緊張手術,全皮下心臟除顫器(S-ICD)已經植入老張體內,為了驗證手術成功與否,要進行誘發室顫。

在除顫儀的保護下,成功轉復位竇性心律,沈院長比著OK的手勢,直播間裡迎來了陣陣掌聲留言。老張甦醒後說,真的就像一場夢,沒想到手術並不可怕。“戰甲”是醫護人員的保護傘,而我們就是病人的保護傘。

3天52臺心臟介入手術,每位患者身後都有一家人的期盼

連軸轉做手術,有條不紊

本以為當天的手術會按序進行,沒曾想120送來了一位急性心梗的老爺爺,86歲,全身大汗淋漓、乏力,急診排查核酸後,馬上送入導管室進行治療。

導管室內一邊正手術直播,另一邊則進行著急救,心內科鍾誠主任、欣明花主任爭分奪秒為老爺爺進行手術,血管造影提示右冠血管全閉。兩位主任配合默契,血栓抽吸,球囊擴張,支架植入一氣呵成。老爺爺的家人看著爺爺被安全送入普通病房,一直說著“謝謝”!

沈院長手術直播結束後,無縫銜接下一個手術。患者費女士50歲左右,是醫院發起的“關愛家人計劃”中的一員。她近期總感覺心慌,來醫院檢查提示為房室結心動過速,需要進行手術。

術前她很緊張,導管室護士小穆說,沒事,您放心吧,我們會暫代您的家人一職,陪著您直到手術結束。沈院長、孫國建主任為費女士進行射頻消融術,兩小時後,手術順利結束。

這天大家奮戰在導管室近12個小時,雖然直到手術結束,外面還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但大家都很欣慰,能為患者緩解病痛,救死扶傷,這是從醫最有意義的事。

在心臟上“雕刻”

第二天,一位52歲特殊的病人來到導管室行房間隔缺損封堵術,從他的臉上看不出一絲緊張的情緒,眉宇間透露出的是對醫護人員的信心和感動。原來他是位木雕藝術大師,多年的雕刻經驗練就了他沉穩的氣質。

孫國建主任為王師傅進行手術,由於缺損處有較大的軟邊,導致封堵傘無法完全封堵缺口,這對封堵傘的植入有很大的影響。在超聲科董蓓莉主任的幫助下,選擇了更大型號的封堵傘進行封堵,超聲提示傘片位置良好,手術成功。

手術固然緊張,但王師傅更多的是對醫護的信任,這與雕刻是一個道理,未經雕琢的木頭還是木頭,一經雕琢了,木頭不再是木頭;就像一個人成為一個人,少不了幾番風雨,幾度春秋。木匠人與醫生都有一雙妙手,“雕琢”的是一個個日子,精彩的是長長的歲月。

我一生的摯友——起搏器

3天52臺心臟介入手術,每位患者身後都有一家人的期盼

91歲的童奶奶已經與起搏器共度了15個年頭,6月18日是她更換的第三個起搏器。15年前,她被診斷為“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病情危重,是起搏器給了她另一條“生命”。

術前這天她氣色不錯,與醫護人員有說有笑,她說更換的這個起搏器是要與她一起奔向百歲的。大家都誇童奶奶有顆少女心,談吐之間中氣十足,感嘆著果然心態好也是長壽的秘訣。

在近3天的時間內,為52位心臟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解除病痛。疫情期間,醫院在做好院感防控工作的同時,為冠心病、高血壓急症、心律失常、心衰等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因為熱愛,所以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