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山河為證、歲月為名,我們迎來新中國70華誕。

民生為上、治水為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水利建設,建成世界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水利基礎設施體系,水利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徹底改變了數千年來中華大地飽受洪旱之苦、人民群眾飽經用水之難的艱辛局面,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改善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譜寫了中華民族治水史、世界水利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書記把治水作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長遠大計來抓,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把新中國治水提升到新的高度,推動水利改革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2019年9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考察黃河。(謝環馳 攝)

舉世矚目的成就,是鐫刻在光輝歲月中的成績單,更是面向未來奮進前行的智慧源泉。新中國70華誕之際,《中國水利》雜誌特別專訪了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回顧總結水利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輝映過去,昭示未來。

《中國水利》雜誌

一部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史,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與水旱災害持續不斷鬥爭的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旱災害防禦,水利人為實現江河安瀾、守護人民安寧付出了巨大努力。請您介紹一下目前我國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達到了怎樣的水平?

鄂竟平

我國水資源短缺、時空分佈不均、水旱災害頻發,是世界上水情最為複雜、江河治理難度最大、治水任務最為繁重的國家,興水利除水害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曆史上大的洪災和旱災每兩年就各有一次,水旱災害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舊中國水利工程殘破不全,江河氾濫、旱災頻發,常常導致餓殍遍野、民不聊生。新中國成立以來,在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通過70年的不懈奮鬥,我國已經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備的防洪減災工程體系和非工程措施體系,逐步徹底消滅了困擾中國幾千年大水大災難、大旱大饑荒的狀況。據中國工程院研究成果,目前我國防洪能力已升級到較安全水平,水旱災害防禦能力達到國際中等水平,在發展中國家相對靠前。

從工程體系看,我們在江河治理、防汛抗旱上基本實現了攔得下、擋得住。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只有水庫1200多座,堤防4.2萬千米,大江大河基本沒有控制性工程。70年來,黨和國家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共有各類水庫近10萬座,總庫容近9000億立方米,建成5級及以上堤防31.2萬千米。黃河建成世紀工程小浪底水利樞紐等,讓下游防洪標準從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長江有了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三峽工程,使中下游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了百年一遇。此外,建成規模以上水閘10萬多座、泵站9.5萬處,以及一大批供水工程及重點水源工程。可以說,我國已經形成集水庫、堤防、水閘、蓄滯洪區、分洪河道等於一體的較為完善的防洪抗旱減災工程體系,成為抵禦洪水和戰勝旱魔的堅強屏障。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三峽水庫洩洪

從非工程措施體系看,保障更加有力。在防汛抗旱方面,水利部立足於“防”,將關口前移,重點開展了監測預報預警、水庫調度等相關工作。

一是水文監測預報越來越精準,水位、雨量水文要素監測已全面實現自動測報,大江大河關鍵期洪水預報精度超過90%。水文監測站網體系基本覆蓋所有的大江大河和有防洪任務的中小河流。

二是水庫調度越來越科學。比如長江防洪,就是在全流域進行的全時空防洪調度。三峽蓄多少、洩多少,不僅看三峽上游來水,還要考慮三峽水庫下洩後下遊洪水預測情況,同時考慮下游支流洪水頂託影響等。可以這樣說,長江防洪工程聯合調度在技術上是非常複雜的,在效果上是比較精準的。

三是山洪災害預測預報越來越完善。2010年開始,我國實施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基本查清了全國53萬個小流域基本情況和暴雨洪水特徵,落實了縣鄉村組戶五級山洪災害防禦責任體系,在有防治任務的2076個縣建設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實現了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縣全覆蓋。

從防災減災成效看,因災死亡人數明顯減少,水旱災害防禦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後,利用已建的工程體系和非工程措施體系,成功抵禦了1991年江淮大水,1998年長江、松花江特大洪水,2003年、2007年淮河大水,2016年太湖特大洪水和西南持續大旱等水旱災害。我國因災年均死亡人數從20世紀50年代的將近9000人減少到2011—2018年的不到500人,2018年僅為187人,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少。

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現在我國的水旱災害防禦能力超過了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

《中國水利》雜誌

習近平書記說過,“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請問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水利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鄂竟平

民以食為天,要把糧食安全這個天大的事情辦好,水利必不可少而且至關重要。

習近平書記指出:“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70年來,水利對糧食安全的保障作用可以從三組數據來看:

第一,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的2.4億畝增加到2018年年底的10.2億畝,我國的灌溉面積位居世界第一。

第二,全國糧食總產量由1949年的1130億公斤增加到現在的6500億公斤左右。目前,我國灌溉面積佔全國耕地面積的50%,但生產的糧食佔全國的75%,經濟作物佔全國的90%。

第三,我國以約佔全球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保障了佔全球20%以上人口的吃飯問題,讓中國人民手中的飯碗端得更牢,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同樣作出了重大貢獻。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水利支撐保障下,河南實現糧食大豐收

大中型灌區是我國農業生產的主力軍。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堅強領導下,新建了安徽淠史杭、山東位山、河南紅旗渠、甘肅靖會提水等一批灌區,已累計建成大中型灌區7800多處,徹底改變了過去因為灌排能力嚴重不足,糧食生產能力低下,一遇大的旱澇災害就赤地千里、餓殍遍野的情況。比如淠史杭灌區,這是新中國成立後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目前灌溉面積已發展到1060萬畝,使得昔日無雨則旱、有雨即澇的貧瘠之地變成了今天旱澇保收的魚米之鄉,確保了安徽省穩居我國糧食主產省的地位。

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持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逐漸將農田水利工作的重點從抓建設新灌區轉移到建設與管理並重、注重發揮現有工程效益上。在結合水利樞紐建設、持續推進新建大中型灌區的同時,啟動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與此同時,我們通過開展灌排設施節水改造,全國的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3億畝,近30年我國耕地的灌溉面積增加約3億畝,而灌溉用水基本未增加,節水灌溉功不可沒。

著力解決農田灌溉“最後一公里”問題。在注重大中型灌區建設的同時,開展了田間渠系配套、“五小水利”、農村河塘清淤整治等建設,建成小型農田水利工程2000多萬處。2018年年底全國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實施面積已超過1.3億畝。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運行管護機制創新,全國約一半農田水利設施以“兩證一書”(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所有權證、使用權證、管護責任書)形式明晰了產權,落實了管護責任、主體和經費,培育發展了農民用水合作組織。

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三農”工作特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水利》雜誌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關係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人民幸福。請問70年來我們在城鄉供水保障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成效如何?

鄂竟平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保障城鄉供水安全始終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大事。新中國成立以來,黨領導人民堅持不懈開展大規模水利建設,建成了比較完備的供水保障體系,“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水資源配置格局逐步形成,水利工程供水能力達到8600多億立方米。根據中國工程院的評估,我國的供水保障能力已經達到較安全水平。

在重大水利工程方面,南水北調、密雲水庫、大夥房水庫、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一大批重點水源和引調水工程已經建成併發揮顯著效益。還有一批工程正在加快建設,比如2019年5月開工的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既是珠江流域一項重大的區域性水資源配置工程,也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一個標誌性工程。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施工

在農村供水工程方面,為解決農村飲水問題,我國曾先後實施人畜飲水和飲水解困工程,解決了嚴重缺水地區飲水困難問題;1977—2005年,以平均每年解決1000萬人的速度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2005—2015年,已解決5.2億農村居民和4700多萬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進入“十三五”以來,農村飲水安全保障工作轉入鞏固提升階段。

在水資源調度配置方面,組織開展河北山西向北京調水、引黃濟津濟澱、引江濟太、珠江枯水期水量調度等工作,成功化解了重要地區和城市的供水危機,保證了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等一系列重大活動的供水安全。此外,我們還積極推進江河湖庫水系連通,不斷優化供水結構,統籌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利用,大力推進汙水處理回用、雨洪資源利用、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

從城鎮供水效益看,我國重要城市群和經濟區多水源供水格局加快形成,城鎮供水安全得到保障。引灤入津結束了天津人民喝苦鹹水的歷史,東深供水解決了香港和深圳的缺水問題。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已成為沿線40多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三峽工程,枯水期通過調蓄,每年可以給下游補水約200億立方米,帶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供水保障效益,在促進長江經濟帶發展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農村供水效益看,建成了比較完整的農村供水體系,農村供水工程達1100多萬處,農村集中供水率達86%,自來水普及率達81%,超過75%的發展中國家,這是惠及億萬人民群眾的偉大壯舉。可以用這麼幾句話來概括農村供水的變化:一是工程設施從無到有,農村吃水實現了歷史性轉變;二是群眾取水從難到易,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三是供水質量從差到好,有效破除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飲水障礙。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農村居民喝上了安全自來水

城鄉供水能力的顯著提升有力支撐了我國城鎮和農村的迅猛發展,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基礎保障作用。

《中國水利》雜誌

在我國能源供給中,水電發揮了重要作用。您如何評價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水電的發展?

鄂竟平

水電是全球公認的清潔能源。經過70年的發展,水電在我國的能源體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我國水電發展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1949年,全國水電總裝機僅36萬千瓦,年發電量僅12億千瓦時。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發展水電,從第一座“自主設計、自制設備、自己建設”的大型水電站新安江水電站開始,我國水電事業蓬勃發展,三峽、小浪底、百色、龍灘、劉家峽、葛洲壩、瀑布溝、拉西瓦等大型綜合性水利水電樞紐屹立於江河之上。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我國水電開啟了高質量發展的新徵程。溪洛渡、向家壩、錦屏二級等巨型水電站相繼建成投產,西江大藤峽、淮河出山店、黃河東莊、雲南牛欄江-滇池補水等一批具有發電功能的大型骨幹水利工程正在加快建設,水電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升,水電樞紐的防洪保安能力、水資源配置能力、生態調度水平不斷增強,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優質電力、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水電在開發利用、技術創新、運行管理、效益發揮等方面實現了全方位的巨大飛越,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尤其是小水電為促進偏遠和貧困地區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70年來,小水電開發使我國1/2地域、1/3縣(市)、3億多農民用上了電,數千條河流通過小水電開發得到初步治理,有效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改善了城鎮供水和農業生產條件,有力帶動新農村建設和城鎮化建設。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建設中的白鶴灘水電站工程(黃正平 攝)

從規模來看,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水電裝機容量達到了35226萬千瓦,年發電量12329億千瓦時,分別佔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的18.5%和17.6%,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78倍和1027倍,穩居世界第一。

從能力來看,中國水電具備了投資、規劃、設計、施工、製造、運營管理的全產業鏈能力,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指引下,中國水電“走出去”越來越多,業務已經遍及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建設的海外水電站約320座,總裝機容量達到8100萬千瓦,佔據海外70%以上的水電建設市場份額,成為國際上一張亮麗的“中國名片”。

目前,我國水力發電佔到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總量的2/3以上,全國電力每5千瓦時中約有1千瓦時來自清潔環保的水力發電,是清潔能源發電的第一主力。現在,我國水電一年的發電量相當於替代了4.5億噸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8億噸,節能和環保效益顯著。

《中國水利》雜誌

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我國的水土流失情況曾經十分嚴重。通過不斷治理,我們能明顯感受到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您認為水土保持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有哪些?

鄂竟平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水土流失問題十分突出,導致生態惡化,威脅防洪安全,制約經濟社會發展。70年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水土流失防治工作,組織開展了大規模的治山治水,繪就了一幅幅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我國水土流失防治步入快車道,取得顯著成就。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治山治水換來青山綠水,1/4水土流失面積得到根治。

可以用兩組數據來說明:

第一組,70年來,我國水土流失面積從367萬平方公里減少到274萬平方公里,減幅達25.3%。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積從10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58萬平方公里,減幅達43.7%。當前水土流失強度以中輕度為主,水土流失嚴重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了扭轉。

第二組,黨的十八大以來,成效更為明顯。全國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1.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一個湖南省的面積,年均減幅1%。

總的來看,因生產建設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增量基本得到有效控制,通過預防保護解決了“增”的問題。199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頒佈施行以來,全國54萬個生產建設項目依法落實水土保持措施,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22萬平方公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嚴格監管,19萬個生產建設項目實施了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佔70年總數的35%,減少人為新增水土流失面積9萬平方公里,佔70年總數的40%。南水北調、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一批國家重大項目,通過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措施,實現了工程建設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形成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世行貸款黃土高原水保項目獲2003年度世行“行長獎”

在減存量方面,通過綜合治理實現了“減”的目標。70年來,我們以長江黃河上中游、東北黑土區、西南石漠化區等區域為重點,持續開展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村統一規劃,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治理,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技術路線。

通過實施水土保持、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70年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1.5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建成淤地壩5.9萬座。凡是經過重點治理的區域,控制土壤流失90%以上,林草植被覆蓋率提高30%以上,治理區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減少江河湖庫淤積提供了根本保障。

控增量、減存量,我國水土流失實現面積由“增”到“減”、強度由“高”到“低”的歷史性轉變。目前,很多地方通過打“綠色牌”、念“山水經”,實現了水土富民、綠富共贏。

《中國水利》雜誌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也是戰略性的經濟資源。作為一個水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70年來,我國在水資源管理方面主要有怎樣的成效?

鄂竟平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十分緊缺的國家。相比70年前,我國水資源總量沒有明顯變化,但人口是當時的3倍多,經濟總量是當時的2500多倍,我們是以非常有限的水資源量,實現了支撐中國快速發展的奇蹟。我認為主要成效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合理開發,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用水需求。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供水總量只有1031億立方米。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實施大規模水資源開發利用,2018年我國供水總量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近5倍,有力地保障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二是優化配置,形成調配互濟的供水保障格局。70年來,相繼建成了南水北調、三峽、黃河小浪底、引灤入津等一大批水資源配置工程,水資源配置、調控能力得到明顯提高,改善了重點地區、重要城市、糧食生產基地、能源化工基地等水源條件,保障了供水安全。比如,截至9月17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量已超過280億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約1.2億,提高了受水區40多座大中城市供水保證率,有效緩解了華北、膠東地區的水資源供需矛盾。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南水北調穿黃工程

三是節水優先,用水效率和效益顯著提高。在農業節水方面,實施了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推動東北節水增糧、西北節水增效、華北節水壓採、南方節水減排。全國灌溉水利用係數由2011年的0.510,提高到2018年的0.554。在工業節水方面,嚴控高耗水、高汙染項目,加快工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廣節水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水重複利用率。與2000年相比,2018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下降了77.4%和78.6%。在生活用水方面,大力推廣節水型器具,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規水開發利用。

四是強化保護,水生態水環境得到修復和改善。針對發展中出現的地下水超採、河道斷流、湖泊萎縮、水汙染等水生態水環境問題,大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在地下水超採區實施禁採、限採措施,開展華北地區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對河北省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重點河段實施河湖生態補水,實施黃河、塔里木河、黑河、石羊河生態修復,實現黃河干流連續20年不斷流,黑河下游東居延海連續15年不幹涸,塔里木河流域重現生機,石羊河流域生態惡化得到有效遏制。實施白洋淀、衡水湖、永定河、扎龍溼地、向海溼地等生態補水,顯著改善生態環境。建立水功能區劃體系,全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2012年的63.5%,提高到2017年的76.9%。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白洋淀生態補水改善了生態環境

五是嚴格監管,以水定需量水而行。我們把水資源管理的重點聚焦於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2012年以來,全面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需求管理和用水總量控制,建立全國和各省市縣三級行政區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2012年至今,全國年用水總量維持在6100億立方米左右,以用水總量的微增長支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嚴格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管理,強化水資源監測,對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實現在線監測。在合理利用水資源的前提下,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原則,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

《中國水利》雜誌

如上所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事業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成就斐然。您認為歷史給我們帶來了哪些經驗與啟示?

鄂竟平

回首70年水利發展歷程,我們積累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也給下一步工作帶來許多啟示。

一是堅持黨對水利工作的領導,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治水方針和方略,為水利改革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在黨的堅強領導下,70年來我國水利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黃河,過去老話講是“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給人民帶來了慘痛的災難。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治河機構成立,開啟了人民治黃的新曆程。人民治黃70多年來,黃河實現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歲歲安瀾,“黃河寧,天下平”從夢想變成了現實。歷史充分證明,只有我們黨才能帶領人民做好水利利國利民這篇大文章。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真正做到信賴黨中央、擁護黨中央、緊跟黨中央,做到對黨忠誠,確保水利事業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確保安瀾(殷鶴仙 攝)

二是堅持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凝聚全社會團結治水、合力興水的巨大力量。水利工作要解決的問題,不管是水災害問題,還是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都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都是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水利行業要強監管、節水護水、加強河湖水域岸線管理,只有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才能落到位、做得好。無論過去、現在、將來,無論作決策、抓工作、促落實,我們都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全社會團結治水、合力興水,在工作中體現宗旨意識、人民立場,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不斷從群眾實踐中總結經驗、汲取智慧,全面推進理念思路、體制機制和內容手段創新,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利現代化道路。

三是堅持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科學謀劃水利改革發展的主攻方向、總體佈局和目標任務。水利之利,利國利民。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對水利行業而言,意味著要服從服務於國家長遠發展戰略。

習近平書記強調,水安全是涉及國家長治久安的大事,全黨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在新時代,水利工作必須緊緊圍繞“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安排,主動適應支撐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要求,理清思路、找準方向、突出重點,科學謀劃總體佈局和目標任務,建立完善與黨的偉大目標相適應的水旱災害防禦、水資源配置與保護、河湖健康保障及行業全面監管的水安全保障體系,促進實現水問題標本兼治、人與水和諧相處。

四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過去,人民群眾對水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防洪、飲水、灌溉,治水的主要任務是除水害、興水利;當前,我國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加強烈、需求更加多元,已經從低層次上“有沒有”的問題,轉向了高層次上“好不好”的問題。在新時代,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我們水利人的奮鬥目標,不僅要更好解決水災害帶來的問題,還要著力解決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等新問題,滿足人民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需求,讓群眾都能喝上便捷安全的乾淨水,都能生活在河湖美麗的宜居環境中,都能在水利改革發展中體驗到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福建莆田木蘭溪告別水患走向人水和諧

五是堅持科學治水,牢牢把握基本國情水情,統籌解決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問題。70年發展歷程提醒我們,事物的規律是在實踐中去發現、靠實踐來檢驗的,治水要有科學的態度,要堅持按規律辦事。習近平書記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強調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我們要把“十六字治水思路”弄明白、理解透、把握準,把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這條主線想清楚、想明白、想透徹,運用昨天、今天、明天的“三天”方法,準確把握要點、特點、亮點的“三點”要求,不斷深化對治水規律、自然規律、生態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規律的認識,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科學治水,不斷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學化、現代化水平。

六是堅持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和全面依法治水,增強水利發展內生動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水法規經歷了從無到有、不斷完善,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為核心的較為完備的法規體系,各類涉水活動基本實現有法可依。水利改革也不斷向縱深邁進,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水權水價改革、水市場培育不斷深化,水利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進入新時代,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治水主要矛盾、水利改革發展形勢和任務的變化,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將會層出不窮。深入貫徹“十六字治水思路”、著力落實“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總基調,要求我們必須全面深化水利改革,不斷健全依法治水體制機制,持續推動理念思路創新、方法手段創新和科學技術創新,進一步激發水利改革發展的動能和活力。

《中國水利》雜誌

創新是發展的推動力,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治水需要與時俱進。您剛剛在強調要深入貫徹落實“十六字治水思路”時,提到“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請您介紹一下總基調提出的背景及其內涵和具體指向。

鄂竟平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書記多次就治水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了“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突出強調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論斷,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對實施國家節水行動、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等提出明確要求,進一步深化了水利工作內涵,指明瞭水利發展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水利事業發展也進入新時代。推進新時代水利改革發展,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積極踐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清醒認識我國水安全的嚴峻形勢,主動適應治水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加快轉變治水思路和方式,把“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總基調。

從我國水安全形勢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髮展,水安全中的老問題仍有待解決,新問題越來越突出、越來越緊迫。就老問題而言,我國自然地理和氣候特徵決定了水旱災害將長期存在,但水利工程體系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必須通過“水利工程補短板”進一步提升水利工程能力。就新問題而言,由於人們長期以來對經濟規律、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認識不夠,發展中沒有充分考慮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承載能力,造成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汙染的問題不斷累積、日益突出,已成為常態問題,必須依靠“水利行業強監管”來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水政聯合執法

從治水主要矛盾變化來看,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治水的主要矛盾也從人民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其中前一治水矛盾尚未根本解決並將長期存在,需要通過“水利工程補短板”,進一步提高除水害興水利的能力,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而後一治水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須通過“水利行業強監管”,不斷增強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承載力的剛性約束作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水資源、健康水生態、宜居水環境的嚮往。

基於以上背景和原因,我們提出了“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的水利改革發展總基調。

水利工程補短板,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聚焦短板、統籌規劃、分類施策和兩手發力的原則,加快補齊四個方面的短板。

一是防洪工程短板。針對防洪不達標、水利工程病險隱患突出等問題,不斷完善防洪減災水利工程體系。

二是供水工程短板。圍繞經濟社會對供水安全保障需求,深化重點水源、重大引調水等區域水資源配置工程的前期論證,謀劃一批節水供水水利工程,構建完善區域供水骨幹網絡。

三是水生態修復工程短板。針對生態受損嚴重的流域和區域,堅持系統治理,統籌抓好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地下水超採區治理修復、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農村水系綜合整治、河湖水系連通等工作。

四是水利信息化短板。加強水利信息化頂層設計,加快智慧水利建設,增強水利信息感知、分析、處理和智慧應用的能力,以水利信息化帶動水利現代化。

水利行業強監管,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整改為目標,以問責為抓手,重點從法制、體制、機制入手,建立一套務實高效管用的監管體系,強化六個方面的監管。

一是江河湖泊監管。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全面監管“盛水的盆”和“盆裡的水”。

二是水資源監管。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按照以水定需原則,體現水資源管理“最嚴格”要求,全面監管水資源的節約、開發、利用、保護、配置、調度等各環節。

三是水利工程監管。既抓好水利工程建設進度、質量、安全生產監管,又強化對工程安全規範運行的監管。

四是水土保持監管。全面監管水土流失狀況特別是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人為水土流失情況,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五是水利資金監管。以資金流向為主線,實現對水利資金分配、撥付、使用的全過程監管。

六是政務行為監管。將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水利改革發展重點任務的落實情況等,全面納入監管範圍。

《中國水利》雜誌

9月18日,習近平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提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由此看出,黨中央對水利工作寄予厚望,要求明確,水利工作任重道遠。請您介紹一下水利部在貫徹落實總

書記的要求方面有怎樣的考慮?

鄂竟平

習近平書記親自擘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保護母親河的高度重視,在黃河治理保護歷史上具有里程碑重大意義。習近平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出發,精闢闡釋了黃河流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的重要地位,深刻闡述了事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重大問題,發出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不僅為新時代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提供了根本遵循,也為做好新時代治水管水工作提供了科學指南。

水利系統將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學習貫徹

習近平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與貫徹落實習近平書記“3·14”重要講話精神貫通起來,與指導推進“水利工程補短板、水利行業強監管”結合起來,以高度的政治擔當、強烈的責任意識、務實的工作作風,奮力開創新時代黃河治理保護新局面。

專訪|水利部部長鄂竟平:治水興水為人民 盛世千秋譜華章

黃河三角洲保護區補水後生機盎然

學習好、領會好、貫徹好、落實好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各級水利部門的重大政治任務。

在學習領會上,要深化三個認識。

一要深化對大江大河治水戰略地位的認識。立足全局和長遠,提高政治站位,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大江大河保護和治理工作,切實增強新時代治水管水的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

二要深化對“十六字治水思路”的認識。習近平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對“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思路的豐富和完善,要系統全面、融會貫通地學習領會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不斷深化對“十六字治水思路”的理解和認識,進一步領會其豐富內涵。

三要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識。深刻領會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問題導向、辯證施治,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堅持統籌謀劃、系統治理。

在貫徹落實上,要抓好三個方面。

一要落實到治黃工作中。牢記總書記“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殷殷囑託,按照“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的要求,逐項梳理習近平書記就黃河保護治理提出的目標要求和重點任務,研究提出下一步治黃工作的思路、目標、任務、措施,有針對性地突破,確保大堤不決口、確保河道不斷流、確保水質不超標、確保河床不抬高,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二要落實到其他六大流域中。各流域管理機構要深刻領會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提出的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緊密聯繫本流域治水管水實際,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入考量流域水利工作,找準制約流域水利發展的問題癥結,研究破解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四大水問題的關鍵舉措,做到重點突破。

三要落實到全國水利工作中。全國水利系統都要自覺與習近平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對標對錶,進一步學深悟透“十六字治水思路”,聚焦本地區本單位實際,謀劃好、安排好、落實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工作思路和措施。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務實前行、砥礪奮進,把治水興水這一造福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抓實辦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中國水利雜誌

作者|馬穎卓 軒瑋 車小磊 張瑜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