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探究活動中的主題設計優化——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例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探究活動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滿足兒童道德成長的需求。主題作為探究活動的核心、靈魂,也是活動的內容和導向,是將分散的學習內容整合在一起的“黏合劑”。因此,設計並優化主題探究活動中的主題,是組織課堂活動的重要環節。主題的優化設計既要基於教材,又要體現學生立場,同時在表達上要精準、精彩,富有吸引力。

一、依託教材,注重拓展生成

《道德與法治》教材具有清晰的邏輯結構、豐富的內容層次,以主題來組編是其最大的特點。每冊教材都聚焦一個教育主題,下分為四個單元主題。譬如,二年級上冊的教育主題是“共有與共享”,下設“我們的節假日”“我們的班級”“我們在公共場所”“我們生活的地方”四個單元主題。各個單元的每一個課題又是一個具體教育主題,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四課的主題分別是“假期有收穫”“週末巧安排”“歡歡喜喜慶國慶”“團團圓圓過中秋”。可見,主題構成了《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框架,為教師有效組織教學活動提供了基本思路。因此,主題探究活動的主題設計要依託教材,從教材中尋找資源,同時要積極拓展,從而生成探究主題。

(一)用教學目標來導引

主題探究活動的主題設計要以教學目標為指引,梳理漸進的、多元的活動主題,通過整合多樣的活動來架構和形成課堂內容。“我們小點兒聲”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在學校等人員密集的場合大聲喧譁會給他人帶來不適,認識到在公共場所保持安靜是文明的體現。幫助學生學會控制音量,養成在公共場所不大聲喧譁、不打擾他人的好習慣。基於此,某教師設計了“身邊噪音危害大”“我做小小調音師”“調音師們顯本領”三個活動主題。在這些主題的統領下,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不僅內容豐富,還體現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清晰的教學思路,且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二)對教材主題再開發

主題探究活動中的主題既源於教材的主題,又有別於教材的教育主題,是探究活動有效開展的關鍵,具有導向、統領等獨特的價值,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不能簡單照搬教材的主題,而要進行“二度開發”,即進行主題的提煉與優化。“週末巧安排”一課,教材編排了三部分內容,分別是“說說我的週末”“這樣可以嗎”“怎樣安排更精彩”,建議教師在統整教學資源後可以設計四個活動主題:“認識週末”“回望週末”“討論週末”“展望週末”,四個主題逐步深入,指向學生生活。

(三)在整合延伸中拓展

首先,要加強各方面知識的整合,加強道德教育與其他學科知識的相互轉化,形成合適的主題。“試種一粒籽”一課,某教師設計了“我的種植日記”活動主題,有機地將科學、語文、美術等學科知識內容融合起來,學生在種植、養護、觀察、記載、圖畫示意等活動中感受生命的奇妙,感受嘗試帶來的快樂。其次,主題探究活動要與學校德育、特色活動有機融合,基於學生直接面對的問題以及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生成探究主題。“尊重勞動者”一課,建議教師可以設計“如何面對遲到的外賣小哥”等主題,引導學生先分析外賣小哥遲到的原因,可能是下雨、交通擁堵、聯繫方式不正確等,然後探尋解決的辦法,並引導學生以寬容、理解的心態面對他人,實現對勞動者的尊重。

主題探究活動中的主題設計優化——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例

二、親近學生,體現學生立場

主題的優化設計不僅要基於教材資源,更要聯繫學生實際,關注社會熱點和校園動態,使其親近學生,體現學生立場並指向問題解決,關注學生需求,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主題的優化設計體現學生立場,就是要充分認識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需求、興趣。

(一)基於學生的個體經驗

主題探究活動應以學生個體經驗作為學習起點,使不同發展層次、不同生活經歷的學生都能在活動中得到真實而豐富的體驗。在“家鄉物產養育我”一課的教學中,某教師將探尋蘇州本地物產的活動主題分別設計為“眼中的蘇州”“指尖上的蘇州”“舌尖上的蘇州”,意在通過引導學生觀察蘇州自然景觀和名勝古蹟、探訪傳統手工藝、品嚐傳統小吃和特色美食等活動感受家鄉的風土人情,瞭解家鄉豐富的物產。這些主題基於二年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設計,受到學生的青睞。

(二)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

道德與法治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生活中的需要和問題為出發點,因此主題也要關注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一是提高認知。豐富的道德認知是激發道德情感、培養道德行為的基礎,在“小水滴的訴說”一課中,學生對於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數量、我國缺水情況是沒有清晰認知的,本課教學某教師設計的“水有多少呢?”是一個帶有疑問的主題,指引著學生去探究,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實驗認識到當前水資源嚴重匱乏的現狀,為激發學生節水、護水的情感作了有效鋪墊。二是增長技能。學生的生活技能是在探究中逐步提升發展的,針對二年級學生如何去求助這一實際需要,在一年級下冊“請幫我一下吧”這一課中,某教師設計了“我的求助妙招”探究主題,通過列舉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向人求助的方法,獲得了生活的智慧。

(三)著眼學生的生活問題

主題探究活動就是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完成既定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主題的選擇要著眼於學生實際生活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我們不亂扔”一課的教學中,某教師設計了“有了垃圾怎麼辦”“垃圾分類怎麼做”兩個探究主題,從學生經常遇到的生活問題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上完手工課留在桌面上的紙屑怎麼辦?看完電影后飲料瓶怎麼辦?坐在車裡吃完東西包裝袋怎麼辦?旅遊景點看不到垃圾桶時怎麼辦?引導學生思考解決的辦法。同時,在此基礎上滲透垃圾分類的知識,繼續深入探究“垃圾分類怎麼做”這一主題,並現場指導學生進行簡單的垃圾分類。

主題探究活動中的主題設計優化——以小學道德與法治為例

三、注重表達,指向教育目標

主題探究活動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多樣的活動主題,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體驗、實踐與協作中建構新知識。因此,活動主題在表達上要指向教學目標,活動名稱言簡意賅,對探究活動起著指向、導向的作用。當然,也要獨特新穎,富有吸引力。

(一)主題要有趣

主題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興趣特點,注重趣味性,年級越低在表達上越要富有吸引力,使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活動氛圍中得到多方位的提升。“大自然,謝謝您”一課中,基於一年級學生的興趣特點,某教師設計了“尋找大自然的禮物”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分別從吃、穿、住等方面去尋找大自然帶給人類的“禮物”。“尋找”一詞充分激起了一年級學生的活動積極性,而“禮物”一詞則將大自然的豐富物產得以形象表達,使學生了解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來自自然,也使大自然的形象在學生眼中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二)主題要精準

探究活動是否適切、適合學生,是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如果探究內容過易,學生不需要思考就能解決,就沒有探究的意義;如果探究內容過難,超出學生的能力和水平,那探究的結果肯定差強人意。因此,主題的角度就決定了活動的適切程度。“大家小點兒聲”一課中,在“我做小小調音師”這一主題中,教師根據二年級學生認知的特點,又把這一活動分成了三個小主題,分別是“大小聲音調調調”“教室噪音小小小”“校園噪音消消消”。分層後的三個主題分別指向學生自己聲音要根據不同場合來合理調整高低、教室裡的各種噪音如何降低、校園公共場所的噪音如何消除等多方面的探究,真正將校園文明落實到各個方面,這樣的活動指向明確、精準,而且緊貼學生成長脈動,既具有現實意義,又具有教育意義。

(三)主題要多元

在設計主題的時候,要考慮可操作性,形式儘可能多樣,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可以是以資料收集、彙總為主的文獻式主題;可以是模擬、遊戲為主的表演式主題;可以是小組合作、分享為主的合作式主題;可以是問卷、採訪為主的調查式主題;可以是實驗式主題;等等。“大家排好隊”一課,建議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設計“我是小小觀察員”“火眼金睛看得清”“整齊隊伍我會排”“排隊標誌我會認”四個主題,其中既有學生生活經驗與經歷的回顧,也有對生活中不文明排隊行為的辨析,還有通過在課堂上進行的實地演練學習在不同的場合排隊的規則與要求,將會排隊、守規則這一教學目標通過多樣的主題探究活動來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