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廟鄉:一塊小小豆腐釋放鄉村振興大能量

江西南廟鄉:一塊小小豆腐釋放鄉村振興大能量

遊客在“一顆豆種如何變成餐桌上的美味豆腐”全過程展覽體驗區遊覽。通訊員 楊致宇 攝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重點。

在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中,各地如何找到富民產業,實現從一家富到眾人富?江西宜春市袁州區南廟鄉從一塊小小的南廟豆腐起步,開始了有益探索。

有著600多年曆史的南廟豆腐,是宜春市特色食品。多年來,南廟豆腐以其潔白細膩、清香嫩潤的特色風靡宜春。但因種種因素,南廟豆腐始終以小作坊生產為主,規模小、品牌弱,全鄉農民種植大豆年純收入僅200多萬元。今年,南廟鄉以農業產業化企業為龍頭,以“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共享利益鏈”為重點,以標準化生產、精細化加工為方向,做大做強南廟豆腐,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為各地以產業帶動鄉村振興提供了借鑑。

向外:以市場為導向建基地,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以前明教坊村1300多戶農戶中,只有20餘戶農戶種植大豆。今年,全村200餘戶農戶加入了公司的‘公司+農戶+家庭農場+基地+合作社’產業鏈,通過擴種大豆,預計明年戶均純收入可達2萬多元。我們的目標是將南廟豆腐做成大產業,為城市提供優質放心的綠色富硒南廟豆腐和相關豆製品,帶動更多農民增收。”宜春市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楊曉東信心滿滿地說。

南廟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多年來,由於沒有龍頭企業帶動,全鄉只有300餘戶農戶種植大豆,種植面積僅有400多畝。近年來,該公司投資近500萬元的富硒南廟豆腐、豆製品加工項目興建後,農民種植大豆積極性大增,公司與農戶簽訂長期合同,向農戶提供種子、肥料、農藥、技術、農殘檢測、訂單收購等服務,大豆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1000多畝,並實現高產增收,農戶種植收益翻番。明年基地種植面積將擴大到5000畝,全鄉大豆種植戶年均可增收1000多萬元。

據悉,江西農戶經營較為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沒有統一的標準化生產規程,產品規格參差不齊,難以形成品牌效應。鄉村振興,要通過引導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以種養多元、質量調優、做出特色為方向,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以流轉土地方式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綠色化的農產品加工原料生產基地,帶動更多農民脫貧致富。

讓更多農民通過產業振興增收的關鍵點在哪裡?採訪中,幾位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要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民建立穩定、緊密、互利的利益聯結關係,以訂單為主要聯結紐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係,讓農民多受益,同時還可實行“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的分配方式,讓農民共享全產業鏈的增值收益。

向內:將農產品“吃幹榨淨”,讓更多農民從“三產融合”中受益

11月10日上午,記者來到南廟村時,村民楊初祥正在自家作坊磨豆子,他告訴記者:“豆腐可以做多種豆製品,精深加工後的豆製品賣價好,可我因為缺資金、缺技術,做了30多年的豆腐,年年都是做鮮豆腐賣,每年的收入只有2萬多元。”

令南廟鄉農民高興的是,通過加工富硒豆腐乾、富硒水豆腐、富硒豆腐皮、富硒凍豆腐、富硒豆腐乳、富硒千葉豆腐等多種豆製品,產品附加值提高了4倍多。由此,全鄉農民年可從豆腐精深加工中增收800多萬元。2018年底,相關公司在南廟村打造以南廟豆腐為核心的鄉村旅遊項目,建成了“一顆豆種如何變成餐桌上美味豆腐”全過程展覽體驗區,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體驗南廟豆腐文化。在楊初祥的帶領下,記者走進“一顆豆種如何變成餐桌上美味豆腐”全過程展覽體驗區,映入眼簾的是富硒水源地、種植區、豐收區、產業化加工區、歷史展覽區、豆腐博覽區。楊初祥興奮地說:“公司將富硒南廟豆腐、豆製品加工項目與農業旅遊融合,讓遊客品嚐富硒南廟豆腐的風味、參與富硒南廟豆腐的製作,不僅拉動了餐飲、客運等相關產業的發展,還帶動了全村200餘名鄉親在家門口就業,我們的日子真是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啊!”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江西農產品精深加工有了長足發展。但與先進省市相比,江西龍頭企業大多從事初級或半成品加工,產品附加值低。怎樣突破瓶頸,改變這種現狀?江西農業大學專家指出,要大力破解精深加工的“卡脖子”技術,推動農產品加工向縱深發展,延伸產品鏈、價值鏈和產業鏈,不斷拓展加工空間、拓寬增值空間,實現農產品多重轉化增值。同時,各級政府要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加工上給予重點幫扶,尤其是在延鏈、補鏈、強鏈,以及精深加工提質上上檔次,實現全產業鏈提升、全價值鏈增值,不斷夯實農村產業興旺的基礎。

“三產融合”的本質是延伸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一塊小小的南廟豆腐,通過訂單生產和“三產融合”升級成富民產業,釋放出大能量。這讓我們看到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重要抓手,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積極培育農業新業態新產業,有利於農民分享“三產融合”中帶來的紅利,從而增強農民增收的持續能力,加快推動江西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原載於2019年11月12日《江西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