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取消“雙軌制”不是醫改方向

本報記者 範思立

“中國不能簡單取消一切‘雙軌制’。”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賈康4月25日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住房必然是保障軌和市場軌並行,金融必然是商業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並行,醫療衛生領域也必然存在保障軌和市場軌框架體系。

在同日舉行的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第一季度宏觀形勢分析會上,賈康表示,中國在抗疫後應認真總結,不失時機地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

疫情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啟示就是應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尤其是對最弱勢群體的醫療保障要託底,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免費收治就是一種應急託底。在託底之上應全面建設全覆蓋、全譜系的醫療服務體系:一方面不能只對社會成員中的某一部分給予醫療服務,忽視其他群體;另一方面又要正視託底之上的多樣化、層次性需求,著力打造供給能力。

“對於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不能簡單取消雙軌制。”賈康分析認為,政策色彩鮮明的保障軌,運行主要依靠績效指標考核和獎懲問責,包括託底的醫療衛生保障,絕不能以盈利為導向,需要在以指標考核與獎罰來形成激勵和約束中提高績效。如果在該領域過度滲透市場機制,一定會出現嚴重偏差;更不能簡單以微觀層面的成本效益去考核基層醫療衛生部門,特別是偏遠、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部門。

競爭性醫療服務是醫療衛生雙軌制的另一軌,該軌道要把競爭加入到相關主體中。市場競爭機制不可迴避地在醫療服務、藥品生產等領域發揮作用,如何與市場對接和兼容、如何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這是“世界性難題”的核心部分。

賈康表示,在保障軌與市場軌的組合方面,需要把握好四方面要點。

第一,託底而動態加碼的公益化,以可持續的政策支持追求必要的普惠化。整個醫療服務體系的公益特徵要從託底做起,從託底的衛生防疫、健康科普,一直做到對全體社會成員的基本醫療保障。但是要爭取最大程度地便利患者,並且應隨著供給能力提高,對託底待遇逐漸加碼,比如大病統籌報銷比例的提高。託底而動態加碼的公益化的實際意義是:在社會生活領域裡,不能光講競爭,光講適者生存,不能滑入“社會達爾文主義”。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還不可能達到全民免費醫療,需要審時度勢地向該目標逐步靠近。

第二,健康而儘可能適度競爭、有節制的市場化。不否定醫療體系要對接市場機制,比如醫療服務可以區分出優質優價的差別,但這些情況如何做到合理,仍須探索。至於藥品、醫療設備等供給和選擇,更是需要對接市場競爭,但要引入政府採購等相關制度加以規範。

第三,不斷提升高水平的專業化。中國醫療衛生水平取得了巨大進步,但與美、德、日等相比,還是有明顯短板。在提高專業化水平、走向現代化過程中,中國未來應該成為高水平的現代醫養國度,構建相關的激勵機制非常關鍵,有激勵有約束,應力求達到不斷提高醫療護理水平的合意境界。

第四,高幹醫療保障制度應儘可能規範合理。高幹醫療保障制度存在弊端,但此制度其實不是中國所獨有,但國內的問題是有些過度膨脹,今後應得到必要的制約和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