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取消“双轨制”不是医改方向

本报记者 范思立

“中国不能简单取消一切‘双轨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4月25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住房必然是保障轨和市场轨并行,金融必然是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并行,医疗卫生领域也必然存在保障轨和市场轨框架体系。

在同日举行的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第一季度宏观形势分析会上,贾康表示,中国在抗疫后应认真总结,不失时机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疫情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就是应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尤其是对最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要托底,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免费收治就是一种应急托底。在托底之上应全面建设全覆盖、全谱系的医疗服务体系:一方面不能只对社会成员中的某一部分给予医疗服务,忽视其他群体;另一方面又要正视托底之上的多样化、层次性需求,着力打造供给能力。

“对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能简单取消双轨制。”贾康分析认为,政策色彩鲜明的保障轨,运行主要依靠绩效指标考核和奖惩问责,包括托底的医疗卫生保障,绝不能以盈利为导向,需要在以指标考核与奖罚来形成激励和约束中提高绩效。如果在该领域过度渗透市场机制,一定会出现严重偏差;更不能简单以微观层面的成本效益去考核基层医疗卫生部门,特别是偏远、欠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部门。

竞争性医疗服务是医疗卫生双轨制的另一轨,该轨道要把竞争加入到相关主体中。市场竞争机制不可回避地在医疗服务、药品生产等领域发挥作用,如何与市场对接和兼容、如何形成合理的制度安排,这是“世界性难题”的核心部分。

贾康表示,在保障轨与市场轨的组合方面,需要把握好四方面要点。

第一,托底而动态加码的公益化,以可持续的政策支持追求必要的普惠化。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公益特征要从托底做起,从托底的卫生防疫、健康科普,一直做到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保障。但是要争取最大程度地便利患者,并且应随着供给能力提高,对托底待遇逐渐加码,比如大病统筹报销比例的提高。托底而动态加码的公益化的实际意义是:在社会生活领域里,不能光讲竞争,光讲适者生存,不能滑入“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还不可能达到全民免费医疗,需要审时度势地向该目标逐步靠近。

第二,健康而尽可能适度竞争、有节制的市场化。不否定医疗体系要对接市场机制,比如医疗服务可以区分出优质优价的差别,但这些情况如何做到合理,仍须探索。至于药品、医疗设备等供给和选择,更是需要对接市场竞争,但要引入政府采购等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第三,不断提升高水平的专业化。中国医疗卫生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美、德、日等相比,还是有明显短板。在提高专业化水平、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中国未来应该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医养国度,构建相关的激励机制非常关键,有激励有约束,应力求达到不断提高医疗护理水平的合意境界。

第四,高干医疗保障制度应尽可能规范合理。高干医疗保障制度存在弊端,但此制度其实不是中国所独有,但国内的问题是有些过度膨胀,今后应得到必要的制约和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