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搁置问题,就像词句中的“蓦然回首”,往往能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酝酿效应现象

学习过程中,大多数人都会遇到下面的情境。

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或者对一个知识点百思不解,

甚至多次请教同学或者老师后,效果也不理想,

仿佛钻进了牛角尖、进入了黑屋子,遇见了死胡同

陷入这种状态之后,越想越累,越学越烦,

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对这个问题的纠缠,转移注意力,

去做别的的事情,把它搁置起来

不再去想、不再理睬。

也许半天,也许几天,也许几周,回过头再去看,

心念已经通达,知识豁然开朗。

很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这便是心理学中的酝酿效应。

二、酝酿效应的作用

阿基米德,面对国王给的难题,停下多日的苦苦思考,什么也不去想,

舒服的去泡澡,然后顿悟,浮力原理被发现。

“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阿基米德洗澡是一种搁置

爱因斯坦很多高深理论,并不是出自稿纸的推理论证,

而是在拉小提琴的时候,产生的灵感。

“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爱因斯坦拉小提琴是一种酝酿

凯库勒,对苯分子中的原子结合方式,研究了良久而不得解

放松心身,美美睡了一觉,便有了完美的解决方案。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科学巨匠们的很多顿悟,来自把问题暂时搁置后的某个瞬间

由此可见,搁置后的酝酿效果出奇的好。

三、酝酿效应的心理学分析

1.心理学中,问题虽然暂时搁置,但是潜意识仍在处理

甚至隐藏在大脑深处的那些潜意识也被激活

等待的过程,也是潜意识在不断的积累碎片的过程。

“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2.深处牛角尖,很多时候是思维定势,把自己束缚在黑屋子里面。

抛开眼前,去做别的,暂时的放下,是把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逐渐化解

也是孕育新的思路的等待

四、酝酿效应的运用

1.日常学习中,酝酿效应无处不在

A.劳逸结合,也是酝酿效应的使用。课间该休息就得休息,

课外活动,该运动就运动。既锻炼了身体,又给潜意识一点发酵的时间。

“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需要劳逸结合了

B.文理交替复习,也是如此,这是变相的搁置和休息,也是在酝酿。

C.难易交替,忌讳高强度的进行难题训练也是另一种形式的酝酿。

2.酝酿效应在考试的时候,也可以发挥作用

A.考试过程中,遇见拦路虎,先绕道而行,是明智的选择,既不耽误其他题目的时间

又开启了酝酿效应,让它在潜意识里快速发酵。

B.为什么语文发下试卷后,开始答题之前,要看一看作文的题目和要求呢?

笔者认为,这里面也有一个“酝酿效应”的因素。潜意识里,大脑已经开始启动

对作文这个难题的思考和搜集材料。

C.其它理科考试也是如此,发下试卷后,用简单十几秒,二十几秒的时间,迅速的扫一眼解答题,也是在给潜意识酝酿的时间,这些下意识的细节,有时候,可能会

爆发出惊人的能量

“搁置问题”是一种好的学习策略(“酝酿效应”的使用)

涂答题卡的最佳时机

D. 答题卡不要等到考试最后填涂。最好的时机是做完所有选择题,快速扫一眼后面的题目后,再填涂。

3.酝酿效应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适用。

A.

跟人发生矛盾,心念不够通达,最好先冷处理,

搁置一会或者一两天,心里就变得明镜似得,从而感觉通达。

B.找一件东西,找了很久,怎么也找不到。索性不找,过两天,要找的东西自己就出现在眼前。

五、酝酿效应的适用条件

酝酿效应不能滥用,不是遇到困难,就搁置一边,让潜意识自行处理,坐等收获的。

酝酿的前提是:已经“寻了千百度”,大脑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充足的准备,甚至

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请教。这些探寻和思考,已经充分激活了大脑的潜意识细胞。


当找不到解决办法,思维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死拼硬抗、一条道走到黑不是好办法。

搁置一边、酝酿一番、坐等潜意识引发质变,消除思维定势,柳暗花明自会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