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擱置問題,就像詞句中的“驀然回首”,往往能產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一、醞釀效應現象

學習過程中,大多數人都會遇到下面的情境。

長時間思考一個問題,或者對一個知識點百思不解,

甚至多次請教同學或者老師後,效果也不理想,

彷彿鑽進了牛角尖、進入了黑屋子,遇見了死衚衕

陷入這種狀態之後,越想越累,越學越煩,

最好的辦法是放下對這個問題的糾纏,轉移注意力,

去做別的的事情,把它擱置起來

不再去想、不再理睬。

也許半天,也許幾天,也許幾周,回過頭再去看,

心念已經通達,知識豁然開朗。

很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這便是心理學中的醞釀效應。

二、醞釀效應的作用

阿基米德,面對國王給的難題,停下多日的苦苦思考,什麼也不去想,

舒服的去泡澡,然後頓悟,浮力原理被發現。

“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阿基米德洗澡是一種擱置

愛因斯坦很多高深理論,並不是出自稿紙的推理論證,

而是在拉小提琴的時候,產生的靈感。

“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愛因斯坦拉小提琴是一種醞釀

凱庫勒,對苯分子中的原子結合方式,研究了良久而不得解

放鬆心身,美美睡了一覺,便有了完美的解決方案。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科學巨匠們的很多頓悟,來自把問題暫時擱置後的某個瞬間

由此可見,擱置後的醞釀效果出奇的好。

三、醞釀效應的心理學分析

1.心理學中,問題雖然暫時擱置,但是潛意識仍在處理

甚至隱藏在大腦深處的那些潛意識也被激活

等待的過程,也是潛意識在不斷的積累碎片的過程。

“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2.深處牛角尖,很多時候是思維定勢,把自己束縛在黑屋子裡面。

拋開眼前,去做別的,暫時的放下,是把已經形成的思維定勢逐漸化解

也是孕育新的思路的等待

四、醞釀效應的運用

1.日常學習中,醞釀效應無處不在

A.勞逸結合,也是醞釀效應的使用。課間該休息就得休息,

課外活動,該運動就運動。既鍛鍊了身體,又給潛意識一點發酵的時間。

“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需要勞逸結合了

B.文理交替複習,也是如此,這是變相的擱置和休息,也是在醞釀。

C.難易交替,忌諱高強度的進行難題訓練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醞釀。

2.醞釀效應在考試的時候,也可以發揮作用

A.考試過程中,遇見攔路虎,先繞道而行,是明智的選擇,既不耽誤其他題目的時間

又開啟了醞釀效應,讓它在潛意識裡快速發酵。

B.為什麼語文發下試卷後,開始答題之前,要看一看作文的題目和要求呢?

筆者認為,這裡面也有一個“醞釀效應”的因素。潛意識裡,大腦已經開始啟動

對作文這個難題的思考和蒐集材料。

C.其它理科考試也是如此,發下試卷後,用簡單十幾秒,二十幾秒的時間,迅速的掃一眼解答題,也是在給潛意識醞釀的時間,這些下意識的細節,有時候,可能會

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擱置問題”是一種好的學習策略(“醞釀效應”的使用)

塗答題卡的最佳時機

D. 答題卡不要等到考試最後填塗。最好的時機是做完所有選擇題,快速掃一眼後面的題目後,再填塗。

3.醞釀效應在日常生活中同樣適用。

A.

跟人發生矛盾,心念不夠通達,最好先冷處理,

擱置一會或者一兩天,心裡就變得明鏡似得,從而感覺通達。

B.找一件東西,找了很久,怎麼也找不到。索性不找,過兩天,要找的東西自己就出現在眼前。

五、醞釀效應的適用條件

醞釀效應不能濫用,不是遇到困難,就擱置一邊,讓潛意識自行處理,坐等收穫的。

醞釀的前提是:已經“尋了千百度”,大腦進行了反覆的思考,充足的準備,甚至

為此進行了多方面的請教。這些探尋和思考,已經充分激活了大腦的潛意識細胞。


當找不到解決辦法,思維進入死衚衕的時候,死拼硬抗、一條道走到黑不是好辦法。

擱置一邊、醞釀一番、坐等潛意識引發質變,消除思維定勢,柳暗花明自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