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建築的故事》是一本非常特別的書,特別到我們需要找一個比較大的案子或者書桌來閱讀,那些全世界著名的建築,都在這本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包括按照比例縮小繪製的圖示,那些磚瓦和材質後面,透露出的是地域文化在建築上的顯現。

我們社會中很多年輕人都說房子是租來的,可是生活不是,顯然他們是身邊的環境為情感表達和寄託的一部分。建築也是一樣,在滿足了實用性的功能可以到達之後,建築的風格多種多樣,無不和當地的地域文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建築是全世界的語言,當你踏上一塊陌生的國土的時候,也許首先和你對話的,是這塊土地上的建築。它會以一個民族所特有的風格,向你講述這個民族的歷史,講述這個國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寫在史書上的形象更真實,更具有文化內涵,帶著愛的情感,走進你的心靈。”——林徽因

正如林徽因先生所說,建築在形制和組裝方式上都不能脫離它所衍生出的基礎文化而獨立存在。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山頂洞人在以後漫長的時光裡逐漸開始了對自己的文明改造的過程,同時也對身邊的環境進行了與時俱進的同質化進步進程。

01建築中不可避免地帶有地域文化的印記​

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風格的建築,不是有句話說:“一千個人心裡有一千座不同的大觀園”,也是表明的是這樣的意思。習慣了居住在江南的人,抬眼望去都是“小橋流水人家”,那掩映在竹林和溪橋邊的精緻住所和人們習慣的江南的景緻是互相統一的,菉竹山房式的建築也只有在江南才能實現。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而我國的北方,大漠沙如雪,你讓南方那樣精緻的房舍放置在那裡才能合適呢?同理,世界上的不同建築鐫刻了所在地方的歷史和文化,那也是不爭的事實。東西方概莫能免。

我小時候特別喜歡看悉尼歌劇院的圖片,那樣美麗的場所,和裡面上演的劇目合在一起才能呈現出來仙樂飄飄的境界吧?一個個的小貝殼一樣的翅膀張開著,這要怎麼去建造?是誰畫出了這樣的設計圖?這一個一個的問題讓當時年紀尚小的我想破了腦袋似乎也找不到答案,沒想到時過境遷,幾十年後,在這本繪本《建築的故事》裡面,我又看見了16座代表建築物之一的悉尼歌劇院!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書裡詳細地講述了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創意來源於一次建築設計競賽,坐落在緊鄰深藍色港灣的青山之上的悉尼想要建造一座歌劇院,不僅要實現演出的技術功能,最好還能不浪費大自然給予的美麗的饋贈:要是能把藍天碧海這些周邊因素不遺餘力地展現出來,那將是一種多麼巨大的驚喜!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設計稿在評委們面前被一份份打開並傳閱,絕大部分的設計手稿都將注意力放在了歌劇院裡面的功能技術層面上,比如座位表和舞臺升降的設計上,評委們很失望,如果建築在這麼美麗的海灣處,歌劇院還是呈現出來鋼筋水泥的巨大集裝箱的樣子,那就太讓人失望了吧。

最後一份沒有實際建築考量的鋼筆畫出來的設計草圖吸引了評委們的目光,評委們爭吵了、最終達到了共識:設計比賽自然比的就是創意,那些技術層面的事情完全可以隨後由技術組去負責跟進,就選取了這張畫滿了類似帆船、又類似貝殼的歌劇院的設計草圖作為了設計競賽的獲勝者,草圖的設計者是年輕的設計師約恩 · 烏松。

這之後的難題來了,建造師們設計了很多想法去進行驗證,如何做出那些“殼”片,如何讓這些不同形狀不同角度的“殼”片安裝組合到相對應的位置?設計師們進行了多次模擬都失敗了,人們開始了抱怨,對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金錢都有怨言,但是經過了一代代人的努力,我們看到這座舉世無雙的漂亮的建築還是和它身旁的藍天碧海完美地組合在了一起!

而這個時候,當年的設計師約恩 · 烏松早在多年前被很多人指責的時候就憤而離去,回到了他的出生地丹麥,遠離了他的傷心之地。但是在烏松離去後,悉尼人雖然一邊指責可也還是努力去呈現這張像詩歌一樣美麗的設計圖。

終於在很久之後,美麗的悉尼歌劇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標建築物,而這時的原設計師並不在落成式現場,也是很遺憾了,這個時候的約恩 · 烏松已經是為風燭殘年的老人家了。他終生沒有得見他親自設計的這座歌劇院的落成現場模樣,看得人是不是蕩氣迴腸、唏噓不已?一面為當時悉尼人堅持將這麼美的設計歷經千辛萬苦變為現實的精神,一面為設計師不能得見這座美麗得像雕塑一般、各個角度自成景觀的建築物。

02建築就是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體現

很多年前,我在中學讀書,要背誦杜甫的長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印象挺深的,詩人拖著年老多病的身體跟隨在一群頑劣的孩童後面,因為這些熊孩子把詩人家住的茅草房屋頂上的茅草給抱走了相當大的一捆,茅草屋啊,沒了頂蓋,那麼簡陋的環境要怎麼辦?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詩人跟著追呀追呀,追上了之後發現熊孩子們把茅草扔到河裡去了,欲哭無淚的詩人轉回家去,當天剛好下起雨來!

這要怎麼說呢?屋漏偏遭連陰雨。嬌兒惡臥踏裡裂。這麼狼狽不堪的情況下,杜老夫子也是厲害到極點了,他說完自己的際遇後,筆頭一轉:“嗚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這就是隻能滿足實用功能性的所謂房子了吧。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各個風格不同的建築小區,京派的、海派的,學區房、養老房,別墅區、老洋房。各取所需,各自為政。

生活就是這樣了吧。所以翻看著這本《建築的故事》,還真是會讓讀者受益匪淺,並不僅僅是給孩子看的繪本。每一個建築後面都有生動的故事和歷史,有這座建築物的前世和今生,真的很有趣,顏值和賣相俱佳的一本繪本書。

建築就是人類進化的歷史進程的具體體現物。一般來說,西方的建築繪畫和雕塑都是有聯繫的,比如巴洛克時期,無論建築還是繪畫、雕塑,風格上相對來說都很大氣磅礴,動感十足。

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呈現出來多樣化的樣式:聖彼得大教堂布滿尖頂、沃勒維孔特城堡富麗堂皇,每一棟建築都是對標當時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出現的產物。

03結語:此書兩位作者也是繪本界的大咖

《建築的故事》由英國建築學家、歷史學家帕特里克 · 狄龍(文字)與斯蒂芬 · 比斯蒂(繪畫)共同完成,五個時期、16座傳世建築背後的精彩故事,同時配以全綵寬幅等比例剖面圖,老少咸宜,印製精美,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來閱讀。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帕特里克 · 狄龍在歷史和建築方面頗有建樹,曾創作過《最後的革命》《英國的故事》;剖面圖大師斯蒂芬 · 比斯蒂,熱愛歷史、建築與繪畫,享譽世界,英國的《書單雜誌》評價斯蒂芬 · 比斯蒂:“用彩色鉛筆圖,為讀者提供了良好的比例感,完美再現建築的宏偉壯觀。”

建築賦予的情感和審美丨看《建築的故事》,感知磚瓦里的文化內涵

《建築的故事》就是這樣一本講述了建築背後的故事並對建築歷史進行了有溫度回顧的精美繪本書,值得我們每個人來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