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本文乃作者琪琪聊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在先秦不同種類的區域文化中,燕趙的文化獨樹一幟,它既不同於中原和關隴地區的文化,又和齊魯、江南的文化迥然不同。燕趙之人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慷慨悲歌。司馬遷在《史記》中作了一番分析,他認為這是因為燕趙之地靠近胡人,長年備受騷擾,兵戈不斷,所以當地的人民慷慨、勇武。

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司馬遷畫像

在文化和血緣上,此地多年來胡漢雜糅,從晉國時起,就已經剽悍兇猛,中間又經過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風氣更加濃烈。所以此地的男子經常相聚慷慨悲歌,整體風俗剽悍少慮。

就連此地的女子也有不同的表現,當時燕趙之地多美女,她們濃妝豔抹,平時操琴,穿長袖衣,著輕便的舞鞋,出入王公貴族之家,博取一時的歡欣。

但是從總體上來說,燕趙的民俗是古樸厚重的,當地人性情純真,擅長騎射,習見兵戈。燕趙之人見慣了生離死別,所以性情剛烈。

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王公貴族劇照

《史記》等史書中,充滿了當時此地人的雜身成仁、士為知己者死的悲壯往事。當然,細看起來,在燕地和趙地之間,仍然有一些不同,這種不同在先秦時代表現得也比較明顯。

趙地的文化最為顯著的兩個特點

一是勇武任俠;一是放蕩冶遊。趙國文化出自三晉,而晉國正是中國古代法家智謀和豪俠勇武的發源地,這種文化上的潛移默化使趙國一直成為豪俠之士的發源地。《史記》 中著名的俠士豫讓,為了給自己的主人荀瑤報仇,不惜吞炭漆身,前後兩次刺殺趙襄子,其剛烈堅恐,就連趙襄子也感動得喟然而泣。

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司馬遷畫像

最終豫讓壯志難酬,伏劍自殺。豫讓受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無不潸然淚下。自此之後,俠義之風在趙地成為一種傳統,當時的趙惠文王喜劍,有劍客三千人,日夜相擊於門前,雖死傷者百有餘人,而好之不厭。

趙地除了豪俠勇武之外,另外一大特點就是放蕩冶遊。當時的邯鄲是全國最富庶繁華的都市之一,百姓生活殷實,志氣高漲激揚,具有大都邑人特有的自信和高姿態。男子日常無事,就彈琴悲歌、鬥雞走狗、飲灑狎妓。

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邯鄲

據說趙地有這種風俗一方面是因為商紂王曾在此地置酒池肉林、縱情淫樂留下的不良習俗,另外也是因為當時民俗於男女大防毫不在意,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社會經濟的繁榮。

相形之下,燕地的文化則是一片慷慨悲壯之色。與繁榮富庶的趙國不同,在春秋戰國時代,燕國國力虛弱,在諸侯的爭霸中長時間扮演了一個默默無聞的角色。這裡山高水寒,承殷商亡國之亂,又承西周初興之弊,局面狹隘侷促,士氣乖戾而狷介,充滿了苦寒文化的氣息。

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商紂王劇照

這是一種由政治經濟的相對落後而導致的激變,又由激變而產生的一種文化。趙地由於社會繁榮形成了志氣高昂的大國之風,燕地則是一劍擋百萬雄師的俠士奇鋒。這裡氣候苦寒卑弱,所以文化也就是自怨自艾,劉烈悲壯。

在幾百年的悠長曆史中,燕地引人注目的時候何其短少!直到戰國中期,燕文侯發起合縱抗秦,才引起天下人的注意。後來,燕昭王為報齊國之仇,禮賢下士、招攬人才,經過二十八年的體養生息,終於由名將樂毅率兵大破齊國,報了一箭之仇,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

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燕昭王像

後來,強秦以風捲殘雲之勢,滅掉韓、趙、魏諸國,為挽救天下蒼生,燕國發動了一次千古垂念的壯烈之舉一荊軻刺秦王。那“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悲涼慷慨,那不成功便成仁的灑脫昂揚,標誌著燕趙文化的形成和成熟。

自戰國末年之後,“慷慨悲歌”四個字便成為燕趙之地的專有,直至清初延續兩千多年,成為獨特的文化風格,古往今來為人們所仰慕,被天下有志之士視為典範。

參考資料:《中國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