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古裝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這是一部可以被稱為“宋仁宗朝時代編年史”的大劇,不僅詳盡展現了仁宗朝的時代大事,劇中精緻的服裝道具和場景也做到高度還原,為觀眾展開了一幅宋代宮廷畫卷,也因此引發了熱議。

有人感嘆:“真正體會到了什麼叫大宋風範。”

沉醉在這股大宋之風中的你,是否也想親自去感受一番“宋朝的味道”?

那麼在成都,品味兩宋遺韻的正確打開方式有哪些呢?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視頻加載中...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罨畫池始建於唐,成園林於宋。罨畫,意味色彩斑斕的畫。

“罨畫池”之名,最早見於宋仁宗(對,就是《清平樂》裡王凱飾演的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江原(今崇州)縣令趙抃的詩句:“佔勝芳菲地,標名罨畫池。”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趙抃對罨畫池進行了最初的開鑿,引江水入園,作起居觀遊之用。北宋蘇元老繼續對罨畫池進行營建,使得園林初具規模。而南宋蜀州通判陸游,進一步豐富了罨畫池的遊玩賞景功能。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罨畫池是一個橢圓形的水池,面積約10畝,池邊有一座石碑,上書“罨畫池”三字,此碑立於清朝咸豐年間。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池中錦鯉遊弋,在一汪碧水的映襯之下,完美詮釋了“罨畫”之名。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池邊小路環繞,杉樹夾道,鳥鳴聲聲,顯得十分幽靜。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整個園子具有江南園林風格,亭臺、迴廊、假山,點景成趣。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賞遊罨畫池,墜入唐宋畫境中。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樓橋亭閣古樸典雅,山石牆曲徑通幽。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水光菱在鑑,岸色錦舒帷。風碎花千動,煙團柳四垂。”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陸游出任蜀州通判時,曾居住在罨畫池南岸的怡齋。他寫下30餘首與罨畫池有關的詩,講述了許多在這裡生活遊玩的場景。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罨畫池邊小釣磯,垂竿幾度到斜暉。”

“鳥紗白葛一枝筇,罨畫池邊溯晚風。”

……

罨畫池也逐漸成為具有較強人文氣息的衙署園林。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罨畫池博物館內建有陸游祠,遊園之後再來吟一吟陸詩,感受一下這位南宋大詩人對成都的喜愛之情,也是極好的。

值得一提的是,罨畫池博物館是由三部分組成的,除了罨畫池、陸游祠,還包括一座保存較為完好的文廟——崇州文廟。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文廟建築精美,銀杏枝葉繁茂,到了秋天黃葉滿地時,更是值得來此一賞。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特別提醒:罨畫池博物館閉館整修已接近尾聲,計劃將於五一期間重新開放迎接遊客。具體開放信息請關注博物館官方公告。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宋詞裡出現得最多的成都園林大致有這些:西園、東園、張園、碧雞坊、合江園。如今想要故地重遊,大部分園子已經難覓蹤跡,不過合江園倒是例外,因為那就是如今的合江亭所在。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唐朝時期所建合江園,園中有合江亭、芳華樓,前後蜀時,這裡曾為皇家別院,經亂漸廢。宋朝時期重新修葺,後來就成為官民宴飲、市井遊玩的熱鬧場所。

陸游曾寫下《自合江亭涉江至趙園》,抒發他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感懷。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如今的合江亭依然延續了市民公園的功能,你可以在這裡登高眺望兩河匯合之景,也可以坐上游船“夜遊錦江”,感受古人涉江遠行的心境。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元代費著所編著的《歲華紀麗譜》寫道:“成都遊賞之盛,甲於西蜀。蓋地大物繁,而俗好娛樂。”文章詳細記述了宋朝時期的每個月、每個節成都人都是怎麼玩的,而其中“出鏡率”最高的一個地方就是大慈寺。

正月二日,出東郊,早宴移忠寺,晚宴大慈寺。

上元節放燈三夜,皆早宴於大慈寺。

寒食節,出大東門,早宴移忠院,晚宴大慈寺。

五月五日,宴大慈寺設廳。

七月七日,晚宴大慈寺設廳,暮登寺門樓,觀錦江夜市。

八月十五日,中秋玩月。舊宴於西樓,望月於錦亭,今宴於大慈寺。

……

不管大節小節,反正去大慈寺那邊吃一頓準沒錯了!

吃什麼不重要,要的是那份“儀式感”。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其實,當時的大慈寺的規模遠超現在,周圍不僅商業繁榮,還形成了季節性市場,如花市、燈市、蠶市等。千年過去,大慈寺商圈依舊繁榮,重溫宋朝成都人的日常玩樂“儀式感”就再容易不過了。

找個天氣不錯的節假日,邀約親朋好友,來到靜謐古韻的大慈寺喝上一碗茶,再去時尚繁華的太古裡逛一逛街,也算是“復刻”了宋時成都人閒而有趣的生活。

耍郊 | 一曲清平樂 蓉城何處聞

要想知道北宋時期有什麼特色菜,那就必須要請出一代文(吃)豪(貨)蘇東坡先生了。

他既能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也能寫出:“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蘇軾喜愛甜食,自述:“予少嗜甘,日食蜜五合,嘗謂以蜜煎糖而食之可也。”這其實也是當時川菜的一種代表味型——甜香味。

東坡先生不僅好吃,也善於“研發”。以其命名的東坡肉結合了蘇東坡喜愛的甜味與江南濃油赤醬的做法,光是看著紅亮多汁的外表就已經讓人胃口大開。

選擇肥瘦相間的上等五花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慢燉幾小時出鍋後,完美地呈現出焦糖色,紅亮的醬汁包裹住整塊肉。一筷子下去,連皮帶肥肉便如果凍一般輕輕破開,醬汁便順勢深入縫隙。夾一塊放在飯上,又像是即刻要融化,融入米粒。最妙的一種做法是用稻草將肉捆紮起來一起燉煮,起鍋後便有股奇特的香味,入口之後回味更香。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策劃 單正華 何大江 何齊鐵

文字/編輯 王鵑 攝影 王鵑 視頻 曹勁松 製圖 曹勁松 校對 代立寧 部分圖片來源 成都日報錦觀 歪0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