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这4个字,真的只是信任诸葛亮吗?

说起三国一个人物肯定是绕不开的,那就是诸葛亮,他太耀眼了,即便是过了一千多年依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当刘备在白帝城奄奄一息时,拉着诸葛亮的手说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一个主公可以让臣子“自取王位”,这真的是一个极大的殊荣了,但真的是是这样吗?

刘备真的那么信任诸葛亮吗?

纵观刘备一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卖鞋匠到三分天下的霸主,可谓是步履蹒跚,所以他真的忍心将自己打下的基业拱手让给诸葛亮吗?我看不尽然吧?在白帝城托孤时,刘备虽然说出了“君可自取”但真的是肺腑之言吗?诚然,诸葛亮为刘备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绝对不是最信任的那一个,刘备在时,至少法正和庞统都和诸葛亮的地位差不多,这点在刘备讨伐东吴为什么不带着诸葛亮就可以看出来了,更别提与刘备桃园三结义的关张二人了。

还有一点就是人是会老的,刘备白帝城托孤着实是无奈之举,当时的刘禅才17岁,放到现在也是不能当家做主,更何况是一国之君?当时的蜀汉实在是没什么人了,刘备赖以为傲的五虎上将只剩下了马超和赵云,但刘备是不信任马超的,所以白帝城托孤其实是托付给了两个人:诸葛亮和赵云,在刘备心里赵云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在刘备创业之初就跟着打江山的,而且还两次救了阿斗,所以刘备才会说:“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而且那个时候的赵云手里有兵。当然了,刘备还埋了一颗很重要的棋子李严,命其一同辅政,只是到最后没起到作用。

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这4个字,真的只是信任诸葛亮吗?

诸葛亮真的能自取吗?

不管承不承认,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已然成了第2个“曹操”,而刘禅和汉献帝的命运一般无二,只不过诸葛亮有着“白帝城托孤”的名号,更加的名正言顺罢了。当时的魏国兵多将广,而蜀汉相比起来就差的远了,之所以能位列三国,恐怕就是刘备的皇室宗亲的名号了,试想如果诸葛亮把刘禅废了,那还能拉拢那些对大汉忠心耿耿的臣民吗?在当时那个年代,“大汉皇室宗亲”可真的不是一个假名头。

还有一点,在三国时代,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的有本事那还是需要军功的,虽然诸葛亮智多近妖,但实打实的军功差的远了,他最依仗的还是“谋略”,但乱世之下,文人相轻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事实。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显著战果恐怕是他他最大的遗憾。

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这4个字,真的只是信任诸葛亮吗?

诸葛亮真的适合做国君吗

抛开一切的人性不谈,假如诸葛亮真的把刘禅废了自己当上一国之君,这真的合适吗?我们先来看下诸葛亮的功绩吧,对外,诸葛亮以两州之地抗衡了当时大半个中国,还一直能有军事上的主动权;对内,诸葛亮安抚百姓,约束官员,以身作则,一系列措施之后让蜀汉国富民强,但这不是一个臣子该做的吗?诸葛亮虽然在刘备死后是整个蜀汉的的精神支柱,但恐怕真的不适合做一个国君,对一点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说的很清楚: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诸葛亮可以比拟管仲和萧何,但这两位也只是治世之能臣罢了。

其实当时的蜀汉其实并不是一团和气,虽然诸葛亮名为百官之首,但私下还是有很多反对的声音,这点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当诸葛亮上书要求北伐的时候,《出师表》刚呈上去就被群臣发对,不得已诸葛亮才把刘备的名号搬出来了,在刘备死了好几年后诸葛亮还是不能将整个蜀汉控制在手里,还是得借着刘备的名头干事,你说这能自立吗?

刘备白帝城托孤,临终前的这4个字,真的只是信任诸葛亮吗?

End:姑且不论刘备在托孤时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小心思,但诸葛亮确实是对得起他了,在诸葛亮27岁的时候遇上了47岁的刘备,直到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他都还在为蜀汉江山谋划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到了黄泉,诸葛亮也是无愧于刘备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