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奮!一句話讓我學會如何管孩子,越管進步越大


振奮!一句話讓我學會如何管孩子,越管進步越大

本文由“徐潔本真教育”徐潔老師推薦,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


大家好,我是本真老師。

10年時間見過無數父母,發現真正困擾每一對父母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分數,而是——

一、 老師,我到底應該怎樣管他呢?

以及由此而來的:

“要不我就不管他了......”的“放手”

和“可是不管不行呀!”的“糾結”。

當然,“管”是毋庸置疑的!

父母如果只是給孩子吃,給孩子喝,那就不是在養孩子,而是在養小動物。

連絕對講父權的古人,都講,“子不教,父之過”。

生而不養,養而不教,都是做父母最大的罪過。

人類文明的歷史,就是上一代人拉著下一代人的手,憑著自己的智慧、勇氣、經驗,帶著他走過荊棘,走過高山,走過湍流而來的。

沒有這種精神上的薪火相傳,沒有這種智慧、經驗、規則和愛的傳遞,那麼,人類文明的精神命脈就會斷絕。

這個重擔,不單落在老師的身上,在今天這個過度關注知識學習的時代,其實,如何為人,如何做事的重任,更多落在父母的身上。

玉不琢,不成器。

一個孩子要順利長大,成為一個有擔當,有思考,走正道,會用心,腳踏實地做事的成年人,需要的正是他身邊的父母,朝惕夕興的用心。

如果父母在身邊,而不去引導孩子,培養孩子,那麼,孩子跟留守兒童又有何區別?

老話講,老子英雄兒好漢!

我們講,父母的高度,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人生能夠走多遠。

在教育上,放手不管和過度管理,都是不當的做法。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上,你可以發現:

從來沒有一個孩子真正意義上認為他是不需要父母管的。

這句話很重要。

因為我們有很大一批糊塗的父母,居然認為孩子不喜歡你管他,不喜歡你教導他。

尤其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看上去叛逆權威,蔑視習俗,追求個性和獨立,其實正因為如此,他們對外在世界的迷茫和恐懼也才是最大的。

在內心深處,他們其實迫切地渴望一個像教父一樣的長輩能夠給他們撥雲見日,在紛繁複雜中,指點人生和命運的走向。

所以,你看,極端蔑視權威,和瘋狂推崇偶像,就這樣矛盾、複雜地落在同一個孩子身上,讓你看到他們堅硬背後的脆弱,桀驁不馴背後的迷茫和無助。

就像我們2016年走心課中,有一個在媽媽嘴裡“有主意”“犟得很”“不聽話”的男孩,走心幾天,去找李波老師談話,話未出口,淚就已經溢滿眼眶。

平時的高冷、孤傲和叛逆,其實全是偽裝,遇到這樣一位老師,這樣一位能夠走進自己內心的老師,就像弱小的自己,找到一位長輩一樣,溫暖、熨帖,卻強大,感覺他可以包容自己的一切,又可以給自己指出一條光明之路。

所以,每一個孩子渴望的其實不單純是父母的愛,父母的陪伴,更是父母的引領,父母的智慧,甚至關鍵時刻,父母對自己的嚴格。

所以,從真正意義上,我們應該探討的,其實不是父母要不要管孩子,而應該是:

管什麼?

怎麼管?

每一個人生階段管什麼?

要管到什麼度上?

那麼,孩子們渴望的父母的“管”,和父母應該給予孩子的“管”,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呢?

一句話就夠了:

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溫和但堅定地強迫他們冒點險去發現一個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現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為它們是遊戲和幻想的產物,而是由於它們是現實的產物。

確實是一句話,但很長,很燒腦。

但是這句話卻完整、真實、精確地告訴了我們,我們的孩子,究竟在內心深處,渴望著父母給予他們怎樣的一種“管”。

當然,這麼水平高的話不是趙老師說的,而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埃裡克.H.埃裡克森,在他的心理學名著:《同一性 青少年與危機》中講的,趙老師看了,如獲至寶,因為這正是我們陽明一直在做的,只不過在陽明教育內部,我們用一個詞來表示相同的含義:

推動。

推動孩子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付出;

推動孩子去正視自己應該面臨的考驗;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收穫到的不單是能力上的突破,更有在心理上的磨鍊,以及在現實層面上的成就感,和對自己的肯定。

下面我們來談談埃裡克這段話裡的兩個要點,希望給各位父母啟示:

一個看法:

對孩子們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遊戲和幻想的產物,而是現實的產物。

怎麼樣,很棒,很顛覆吧。

在我們傳統的意識中,總認為孩子們喜歡的是遊戲,和幻想,而對現實的世界沒有興趣。

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每一個孩子,其實都極其渴望進入成人世界,現實世界。

甚至他們的現實感比我們成年人還要強烈。

不是嗎?

眼裡能夠看到花花草草的是他們;

肯於為那些昆蟲動物燒腦學習的是他們;

走在路邊,能夠看到無助乞丐、辛勞小販的是他們。

當我們看到老師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

“這個老師能不能讓我兒子的數學多考20分?”

而當一個孩子看到老師的時候,他關注的是:

“這個老師,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當我們談到人生的時候,我們關注的是:

“我要買多大的房子,開多好的車。”

而當孩子談到人生的時候,他們關注的是:

“我的興趣在哪裡,我想要做什麼,才能讓這個世界看到我?”

他眼裡,看到的是全貌;

而我們看到的是被功利性裁剪過後的片段。

就像埃裡克說的:

“恰恰由於它們的現實性和邏輯性,這些事物為參加成人的真實世界提供了一種象徵意義,這是對事實的最好表述了。”

參與現實的世界,去做現實的事情,感覺自己進入了成人的真實世界,這才是孩子們內心中真正渴望的事情。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都特別反感父母不尊重自己,把自己當無知的孩子一樣來看待,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對這個世界講:

“嗨,我在這裡,我來了。”

只有那些在現實世界中遭遇挫敗,或者無視的孩子,他們才會退回到遊戲和幻想中,因為在那裡,他們感覺自己是“自由”和“無敵”的。

所以,身為父母,其實最大的價值就在於:

推動和引導孩子,更好地適應現實世界,帶領孩子在真實的世界中獲得成功和價值。

只有這樣,這個孩子他的內心才是踏實而有成就感的,他的思想才會深沉而有力,他的精神才會勇敢而堅韌,他對你的信賴,才是不可替代的。

二、上面的想法帶來下面的做法——

你要這樣學會管孩子!

我們再來複習一下這段話——

孩子們最喜歡的就是溫和但堅定地強迫他們冒點險去發現一個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現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為它們是遊戲和幻想的產物,而是由於它們是現實的產物。

注意這幾個關鍵詞:

從父母這邊來看是:

“溫和但堅定” “強迫他冒點險”

從孩子這邊來看是:

“冒點險”

“完成自己再也沒想到的事情”

“發現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是現實的產物”

現在看來,這並不是一種容易的“管”,這種“管”,它甚至很難,比起:

一言不合,“吼兩句”;

一言不合,“踢兩腳”;

一言不合,就絮絮叨叨“講道理”;

一言不合,就要“由著他吧”,難度大多了。

它要我們“溫和但是堅定地“強迫”他,而且要“冒點險”去發現一個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沒有想到過的事情。

說實話,這是什麼?

這要求我們父母真正勇敢起來,去面對所有應該面對的局面,不管好還是壞,都要目標明確,但是擁有無比耐心和毅力地去推動孩子完成蛻變和成長。

說實話,這句話道出了成長的殘酷。

一個孩子在精神上的成長,從來都不是輕輕鬆鬆的;所以,沒有人敢說,我是很容易就成人了。

成人,是要歷盡艱難的,是要經受考驗的,在心理上。

每一個最終成人,並且能成事的孩子,都走過了一段極為艱難的路,才到達成熟、堅定和淡然的成年期。

沒有這種磨礪,一個人,即便40了,也還是一個孩子,遇到困難就找娘。

有了這種磨礪,一個孩子,即便只有15歲,也會堅毅、果斷、明智地擔當起一切。

教育就是在煉心。

如果你既想要孩子學習好,又怕孩子學到很晚,身體熬不住,那麼他的學習永遠不會有突破;

如果你既想要孩子學會獨立,又怕他吃不飽,喝不上,想要24小時監控他的生活,那麼,他的自理能力永遠不會有提升;

如果你既想要孩子成績好,看到他學得艱難,又暗暗跟自己講,“要孩子這麼辛苦幹什麼,不學習也沒關係”,那麼,孩子永遠感受不到攻克難關之後的快感。

記住:比緊緊抓住他不放,更讓孩子灰心的,也許是你的放棄。

因為這某種程度上在告訴孩子,媽媽對你的能力有質疑;媽媽對你能不能挺過去有質疑。

說句實話,每一個孩子,既有幸福,歡樂的權利,也有吃苦受累奮鬥的權利。

沒有哪個父母擁有打著愛孩子,讓孩子快樂的旗號,而剝奪孩子吃苦奮鬥的權利。

因為,歡樂是人生,幸福是人生,戰鬥、努力,吃苦,也許更是人生。

未經錘鍊的快樂是經不起推敲的,也是膚淺的,更是不值得珍惜的。因為在這樣的快樂中,孩子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每一個孩子,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比別人差。

他們的求勝心太切了,所以才會頹廢;

他們的得失心太重了,所以才會放棄。

能夠看到孩子追求背後的脆弱,我們才能溫和而堅定地帶著他走這段最艱難,甚至冒險的路。

溫和,是懂他,愛他,是消解他的對抗;

堅定,是信他,助他,是亮明自己的立場;

溫和而不妥協;

堅定而不生硬;

這兩個詞,互相對立,而又和諧地統一,讓你看到引導孩子時需要平衡的兩極。

這才是擁有大智慧的父母。

而孩子本人,他也才會在經歷了考驗,戰勝了自我之後,發現這個世界最寶貴的兩條真理,那就是——

發現一個人可以完成他本人再也沒有想到的事情;

發現那些之所以最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恰恰不是因為它們是遊戲和幻想的產物,而是由於它們是現實的產物。

並因此而收穫到勇氣、力量、信念以及做成一件事的經驗和智慧。

最後:

相比遊戲,學習是更真實的世界,

因為遊戲是輕鬆的,而學習,往往需要逆水行舟!

相比學習,成績是更真實的世界,

因為學習是交代自己,而成績,是逐鹿中原,戰勝自己!

相比成績,工作是更真實的世界,

因為成績是書本上的操練,而工作,是對你這個人全部的考驗!

相比工作,人生才是一道大餐。

活著,從來就不是容易的,不管是對於一窮二白的窮孩子,還是擁有父母基業的富二代,每一個孩子要面對的,都是一場硬仗。

本真老師明白,身為父母,我們要的,其實不是那個分數,那個學習,那個大學,那個功成名就,而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們在人生這個考場上,在每一段人生經歷中,能夠不退縮,不放棄,歷練出自己的堅韌和智慧。

所以,今天,埃裡克老先生,給大家的這段話,我們要不要銘記在心,並且去踐行?

講真,有一種“管”,會讓你的孩子一生都心懷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