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育鄰夢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常言道“天下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獨立而獨特的。雖說,孩子自帶學習能力,是天生的學習“專家”。但是,每個孩子擁有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能力展現的時間卻是不完全相同的,這也就是同卵雙胞胎都會存在成長髮育細微差距的根本原因。那麼,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課的班級會出現學習成績高低分差距呢?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老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材施教”

同班同學處於不同的成長髮育階段

同班同學中幾乎不存在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生的孩子,同樣同班同學之中也不會有兩個成長髮育完全相同的孩子。同歲孩子時常會處於不同發育階段,人們能夠普遍感覺到男孩兒的成長髮育時間晚於女孩兒,從孩子們的身高上我們能夠輕易的發現這一自然現象,低年級孩子普遍女生高於男生。另外,男女成長髮育差異還體現在整體思維能力上,比如男孩兒更偏向於邏輯推理型,由此很多班級的理科普遍男生排名靠前;女孩兒則更善於文科,或許是 他們更願意花時間閱讀的緣故。總之,同一班級的同學總會呈現出不同的成長髮育水平,因此他們從身體上就產生了學習能力的差別。

同班同學生長在不同的家庭環境

家是人生成長、成才的起點,是幸福生活幼有所育、老有所養的基點。每個人的學習成長活動都是從家庭起步的,家庭是一切學習成長活動的基礎,家庭賦予每個孩子不同的學習成長習慣,這些學習習慣將伴隨孩子學習成長的一生。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父母的幫助下長大,成長行為模仿父母,於是父母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方式就自然成為孩子模仿、學習的內容,進而對孩子的學習成長造成影響。

孩子完成系統性學習成長的必備條件是:成長環境、耐心督導、及時實踐反饋,學校為孩子們提供了良好、統一的學習環境。但是,在學校之外的時間都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家庭生活環境、家長具備的文化素質和對孩子學習成長的關注程度,都直接影響每個孩子的學習成長。生活環境好的家庭,家長更有能力和意願為孩子的學習成長提供幫助,而家長自身不具備輔導孩子成長能力的家庭就只能完全依賴學校教育或者將孩子託付給校外培訓機構。古人云:“為將者,可以不懂兵,但必須懂得將兵。”家長同樣可以沒有淵博的智慧知識、可以不懂怎麼輔導孩子學習,但必須懂得為孩子們創造適宜學習成長的環境,用言行給予孩子們真、善、美、醜的言行示範,“狠心”引導、監督孩子養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成長習慣。也就是說,家長可以沒有能力幫助輔導孩子的學習,但是一定需要有監督孩子學習、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向上學習成長習慣的能力。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有同學善於學習文化課

同班同學擁有不同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包括好奇心、探索興趣、語言能力、記憶力、理解力、現象力等綜合學習認知生活中新鮮事物的能力,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容易被看見和理解。那麼,您可以換一個關注孩子們成長的方式,您注意觀察一下孩子們的身高、體重,在同一個班級之中您幾乎找不到兩個身高、體重完全相同的同學。這就是孩子們學習能力不同的根本所在,每個孩子成長髮育的進度是不一樣的。因此,他們展示的成長能力也就自然會有所不同,比如有些孩子在運動協調能力方面發育領先於其他同學、有些孩子在語言能力上表現的更優秀、有些孩子更善於想象......

廣告說:“新聞總在發生,你有你的觀點、我有我的看法。”人們對同一事件總會由於個人喜好、關注點的不同而產生認知偏差,對同一事件在與個人形成不同利害關係或個人心情好壞不同時也會產生這樣或者那樣的偏差。就如同相對而坐的兩個人看到的風景總是另一個人所不能看見的那部分,人們總是根據自己相對事件的觀察視角、利害關係、當事時的心情形成不同的認知觀點。同班同學對於同樣老師講解的課程內容自然也就會根據過往的成長經歷產生不同程度的理解,最直觀的說法就是同一個班級坐在不同位置的同學所能接受到老師講課傳遞過來的聲波數量都是不同的,況且坐在教室裡的同學還會有不同的課堂興趣集中度呢。當然,同一個老師能夠教出不同的學生,那麼學生也會出現調換老師之後會獲得不同學習成長的情況,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某些人彼此之間會更對胃口。所以,老師期待更多同學學好自己講授的課程,基礎就是要與更多學生取得信任、引起更多同學對該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有些孩子動手能力更強

“因材施教”要求老師儘可能採取多種授課方式

“因材施教”就是採取多種方法擇優教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此,老師在教學活動中需要根據班級孩子成長特性“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對同樣的知識點儘可能借用兩種、三種方法進行分析講解,滿足絕大多數孩子的成長認知水平。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家孔子就已深諳“因材施教”之道,在教導其弟子過程中就常因弟子的不同秉性而教。

《論語·先進篇》

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有一次,孔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子路匆匆走進來,大聲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地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應該立刻去做麼?”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地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意見,三思而行。”

不同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擁有不同的行為處事能力和認知事物的經驗,孩子們擁有各自不同的學習成長興趣。因此,“因材施教”就是需要老師正對不同孩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以滿足更多孩子們的學習成長興趣,特別是對於學習上明顯吃力、後進的同學,更需要多包容、多“偏心”輔導。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育鄰人使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陪練和顧問。

育鄰人願景:讓天下沒有難育的小、沒有難養的老。

孩子的成長如同百年大樹,需要經歷風雨。對於父母來說,需要您有足夠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護。在很多人為陪伴孩子而選擇回家時,我選擇來北京做一項陪伴更多孩子的事業——育鄰人:以鄰里友善帶動社會和諧,推進社會德育教化,促進每個人健康快樂成長。探索以鄰里互助,化解“獨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難題,一項公益普惠的教育事業,與家長一起“量身定製”孩子的成長計劃,為孩子們提供遊戲、合作、共享成長空間......即社區鄰里教育服務生態圈。

“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不同學習能力給予不同的教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