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奇葩大會》第二季上,蔣方舟說“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蔣方舟坦言,朋友的一句話,開始讓她反思自己的成長經歷,她這才發現,因為自己從小接觸的都是成功的、有名的前輩,導致她在和他們的相處中會不自覺的討好他們,也因此養成了在平時的生活中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總是主動去迎合別人,有時候甚至會丟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的習慣。

“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而這種表現,在心理學上,被稱為“討好型人格”。

這段分享當時在網上引起了很大的轟動,許多網友紛紛留言稱自己就是很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而我,也是這些網友中的一員。

我想起自己從小就被家人教導:要善良,要多為別人考慮,不要太過計較得失,能幫助別人的時候就要搭把手……

一直以來,我都把這些話當成聖旨一樣去踐行:這個同學家窮,吃不飽飯,問我借零食吃,我給,哪怕我自己都沒有吃夠;那個同學鞋子髒了,問我借新鞋子穿,我給,儘管那是我剛買的新鞋,自己都還沒有穿過;有過一面之緣的培訓班同學替她同事問我借培訓班發的統一服裝,因為她倆要表演節目,我借,儘管我和她僅僅只是短期培訓班同學,而我自己有輕微潔癖;剛剛認識的同事要我收留她剛剛認識的學妹,因為學妹想要省一晚的住宿費用,我同意,儘管我自己也是住單位宿舍的上下鋪,一旦收留她自己就要打地鋪;大學關係一般的同學問我借錢,我答應,儘管我才剛剛工作,借給她我就要餓肚子……

很多像這種我心裡一萬個不願意的事情,我都答應了,因為我害怕拒絕別人,我總覺得拒絕別人是犯了天大的錯,在我的潛意識裡,幫助別人是自己的本分。但我卻從來不敢開口去麻煩別人,而幫別人忙時,比做自己的事情還要盡心盡力……

在做自己並不願意卻不敢開口拒絕的事情時,我心裡時常會覺得委屈,也覺得窩囊,但是卻仍舊不敢開口拒絕,生怕一拒絕,就變成了孤家寡人。

蔣方舟的話,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為什麼我總要委屈自己去做並不願意的事情?

因為我希望被肯定,害怕別人對我失望。

而這種想法,來源於我的童年經歷。

我是女孩子,從小我就知道父親想要一個男孩,也知道當初爺爺要把我送人再生一個孫子,而當時是父親不同意。儘管父親攔下了爺爺,但他對我特別嚴厲,我不知道是他本來就如此養育孩子還是因為我而不能生兒子帶有一絲遷怒。從小,我就特別怕他,在他面前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去做他不同意的事,不敢表達我的真實想法。從小到大每次考試我都考第一名,只為了拿獎狀回家時能看到他的一絲笑容,我想要得到他的肯定,我小心翼翼地觀察自己的行為是否得到了他的認可,久而久之,這種習慣就深入我的骨髓,以至於成長的一路上,我對所有交往的人,都帶有這樣一種心理:我渴望得到肯定,我害怕被拋棄。

儘管,我年年考第一,是老師眼中的寵兒,同學羨慕的對象,我依舊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聲音。

我把自己的需求,排在了最後面。

直到,聽到蔣方舟說“每個人都有一個他獨特的價值,在他實現這個價值的過程中,他有可能是張牙舞爪的,他有可能顯得很笨拙,但是如果你放棄了追求個人的獨特價值,去建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的話,那其實是冒了非常大的風險的,你吸引來的人,也不是你真正欣賞的人,真正能夠欣賞到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故作討喜的樣子。”

我才恍然大悟:這麼多年,我還一直活在童年的經歷中,從來沒有走出來過。而我,也委屈了自己太多年。

生命應該是為了更好的成為自己,而不應該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原來,我一直以來都想錯了。

即使拒絕別人,任性一下,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勇敢的對違背自己原則和底線的事情說“不”,不因為別人的情緒產生愧疚心理,先取悅自己,才會因為自信而產生更加真誠的溫暖。

不必小心翼翼地去討好別人,不用再誠惶誠恐的害怕得不到肯定,坦然接受自己,敢於把自己真實的想法表達出來,卸下偽裝,這,才應該是我們的樣子。

“我再也不想討好別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